随笔

2020-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寞行随笔

历史的叙事太宏大了,那种驾驭的感觉非人所为,但是人有办法,像这种无法掌控的东西,我们把它定义为神性,当然神性不属于人,或者说人有部分神的属性,我们对于自己心灵这块解释不清楚的时候,就用精神一词概括了,但是精神的源头还是说不清,就认定它具有神性,人和其他存在的区别就是这个精神,但是精神很神秘,它交融于你的体验世界,这给人带来了的困惑,这些困惑反而成为了人的生活,人类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些困惑而展开。

首先是分离精神和身体的体验状态,两种都是体验生活的存在,大家都己认同,或试图分离两者交织状态成为人类生活的一大任务,我现在用窥斑见豹的方式进入其中,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种呈现,它还有另的呈现吗,当然有,成千上万年人类前赴后继想弄不明白,然而不尽人意,只能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方式,也可以说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留在历史长廊里的呈现惊到了人类,甚至于瞠目结舌,精神这个更加丰富的呈现,人类只能顶礼膜拜了,有了神性,上帝出现了。

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界的呈现是上帝的福音,上帝用博爱温暖它的创造物,当然人置身其中,西方人用这种方式解释神性,信上帝的人就是上帝的子民,上帝给人造了一个肉体让它和万物一样,往生循环,身体里寄生了个上帝的恩赐,那就是心灵,人是个半神半兽状存在,心灵里弥散的精神就是神迹,人的一生就是要扑捉到它,打开它,这部分就是智慧,身体部分是个缺陷,是上帝安排人体验生活的一个矛盾牵制,半兽状态,要吃还需生育,和动物一样的部分即欲望,也就是说的那个原罪,这是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东西,正因为这点,人的一生都在困惑地找那个不可企及永恒的神性。

和西方上帝创造不同,中国人的神性世界是个自然观的世界,自然是个自在的存在现象,这个自在本身就是神性,树木自在,兽虫自在,山草自在,湖川自在,当然人也自在,它们均呈现出神性,一个神性生态,各自的自在追求互无相违,生态环境就要一个和的要素,若不昆多神,和那有生态,天地人共同维护这个和,和中间还要和而不同,这个和是种本应俱足的模式,吸纳百川的内涵,最终可容追索各自的神性自在。

这些最终都界定到人这里就是信仰了,西方都处都是教堂,人们美好生活的信仰去上帝那里作个礼仪安排。久而久之信仰成为人的一部分,

西方人和中国人对于神性的理解虽不同,但是都坚执信仰,论语中有孔子对于信仰的论述。

子贡问老师, 管理国家需要准备那些条件,孔子说,足食,足兵,足信,孔子的意思是富民富国强军的同时,要有坚定的自信,子贡接着问,如果不得己,三者要舍一,舍那个,孔子说,解散军队,老百姓吃喝不愁,又很自信,没有军备也是可以的,子贡还问,如果还要舍一,该如何考量,孔子说那就放慢经济发展,只要有足够信心,自信满满一定可以渡过困境,信仰是人坚守的底线,至死不可弃之。

西方人同样将信仰视之重过生命的底线,信仰这么重要.那么构恐精神世界是人一生的上层建筑,虽然东西方的精神底板有所不同,但是潜入于精神里的深刻是一样的,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才高级,高贵,有别于他物,民族精神自足自重自信才是真正的强大强者。

民国时期有这样一批本自俱足的知识分子,鲁迅是其中代表,有时候都有一种错觉,鲁迅和那么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进行论战。这种中国式的笔谈论辩。多像古希腊那个专找人抬杠的苏格拉底,因为内忧外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一下子雪崩了,见了洋人一脸谄笑,没一点自己,鲁迅他们反思批评,论辩,想找一剂良药,他们启蒙的那种精神后来的知识分子有无传承呢?苏氏牛,他的弟子牛,后辈牛,传承下来,和苏氏同时代牛人辈出,其他牛人的弟子却少了锐气,无法向下传承,在历史中沉寂了,现在鲁迅这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也需要后辈传承了,有了这种传承才能绵延下去,成为民族的自信和精神。

印度诗人泰戈尔第一次来中国时,当时鲁迅也参加了欢迎仪式,当于中国知识界过于热心,鲁迅看不惯,觉得有失中国知识分子应有韵矜持,中途自己离去,由于鲁迅的名望了,泰戈尔也感到了,之后泰戈尔还有二次到中国和同行交流,自己低调主动要求不搞什么仪式。过应该也和鲁迅中途离开有些关系。

陈寅怯和刘文典的故事也是家渝户晓,那时的知识分子比较得是才学人品,才高八斗的儒雅风范,决不苟且辱道,后辈学人应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这就是孔子说得信,足信则立,立什么。立我们的自信,信仰,本自具足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