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书笔记——《中国史纲》

2017-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AnAn同学
读书笔记——《中国史纲》

近日读张萌麟君《中国史纲》收获颇丰,故作文一篇,以表胸怀。

张君萌麟,史学之大家,然其作品较少,故在普罗大众之间声名远不及陈寅恪、费正清、钱穆、吕思勉,近不及“学术明星”易中天、钱文忠之流。近来翻看张先生《中国史纲》,方知其史学功底之厚,见解之深,不禁叹服。

本书所讲从商起,到汉至,取主要史实分篇介绍了各代事件、人物、制度、文化,使读者对这段历史的主要脉络一目了然,可谓讲史佳作。为什么不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抑或禹夏讲起呢?张先生认为商代之前无文物证实,无典籍流传,皆不可考,作为传说,故不取。以此可见先生治学之严谨,讲史之负责。因张君乃民国时期人物,故其行文之风自有民国之范,在我看来,当时之文风可谓白话文学之高峰,非我辈人所能及也。

读完《中国史纲》使我不仅对由商到汉的历史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更加深了我对历史的认识。思考如下:

其一,什么是历史?自我看来历史归根到底是人史,是过去人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史,没有人就没有历史。从最早的传说时代起,历史就是以人为依托的。譬如盘古开天辟地之中的盘古就是人,又如女娲造人中的女娲说到底也是人,只不过他们是人的高级阶段被神话了的人——神。其后的各代,诸如夏商周、秦汉唐、元明清,我们所了解到的叫做历史的东西都是人所创造的东西,可见历史的出现晚于人的出现,因为历史是人写的,是人讲的,是人创造的。那些以出土文物为依据的历史只能叫做考古,因为文物是不会说话的,我们所说的让文物讲述自己的历史大都是人依据各自史料附会上去的,所以历史不能离开人而存在,那些唯文物论者常常闹出把古人的夜壶奉若至宝的笑话。

再者,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见解,个人所认识到的历史才是他的历史,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因为时光不可逆转,我们无法回到历史事件的现场去了解这个事件、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都是后人修史这所讲的,人皆有好恶,所以难免对一些事一些人做出有失公允的记录,也难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做出夸大或不实的历史,所以史书只是参考,不同之人当有不同见解,自不必大惊小怪。举一例来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这里的“篡”是后汉史学者的定义,因为当时大汉才是正统。王莽为什么能“篡”呢?原因无外于西汉末政治的腐朽,出了几个弱智皇帝及外戚的专权。破的、腐朽的东西就要破除,这叫破旧立新,所以站在王莽的角度我们又惊奇的发现他之篡汉是顺天应人的。何况没有王莽之“篡”也就不会有东汉光武之兴,可见王莽可谓开东汉二百年之关键人物。而且王莽没“篡”之前为人恭孝谦谨,远近闻名,这样的人怎么能是“贼”呢?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辛勤未篡时。倘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又谁知?”

其三,因为有些历史不可考证,所以我们读史不必深究,对我国史大略有所了解、有所见地才是首要之务。如我之前所说,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不同的人就同一历史课题有不同的见解是正常的,我们不必探个究竟,也探不出个究竟来。比如关于“春秋五霸”的问题,比较主流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还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夫差与越勾践,争议在宋襄、秦穆与吴夫差、越勾践。就我来看,第一种似乎更加合适,因为春秋之代,中原地区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问鼎中原”而成霸主更说的通,宋襄公召集盟会虽被撂空,但起码有“名”,秦穆公不仅“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而且取河西之地震动诸侯,可谓有“实”,所以这两人应该更加名副其实。而吴越两国距离中原遥远,且最初两国人文风俗与中原不同,“断发文身”、“哝哝吴语”对中原正统礼教文化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吴越代兴,数侵中原各国,其国力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说称霸也通,故五霸之争,见仁见智。

其四,历史必须容许争论的存在,这样我们才能给历史找到最合适的解释。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擦出真知的火花,虽然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知,但我们完全有可能给它以相对的真知。我国的史学巨臂,陈寅恪、钱穆、吕思勉、熊十力等人对于历史的见解不尽相同,也有颇多争论,至于普通的好史之人更是唇枪舌战,正是这些争论才使我国的历史研究不断发展进步。有争论才有新思想,一家独大不适合学术的发展,这一点不仅是对历史而言的,其他学问同样如此。

最后,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必须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有所认同。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星河灿烂,然而这些东西似乎不太为今人所喜欢与关心,人们大都更乐意了解西方繁华富庶的现代文明,这是不对的,更是危险的。一个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阅读西方人所著关于中国的历史书籍时每每感慨,外国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的历史,甚至比我们知道的更多,自感羞愧万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比外国人知道自己的历史更少?况且在我国的历史中的很多事件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依然可以为今天提供借鉴。读史读什么?前车之鉴以为后事之师。所以我呼吁中国的教育界要更重视国民历史的教育,这样更有利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建立与民族团结。我们的邻邦、同属中华文化圈日韩都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作为中华文化圈核心的我们自然不能落后。重视历史,了解自己,强大自己,以使我们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尾声再谢萌麟先生大作使我思忖颇多,再以所述环表身边朋友,与诸君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