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正解
前言
《论语》学而篇第8章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译】孔子说:“君子,没有正确的中心思想就没有威力,学问的基础也就不牢固;主持忠信而不被忠信所主持,不要和身不由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忌讳改正。”
注释:
重:1.《说文》:重,厚也。是厚重、重要、重点、重心之意,可引申为“具有中心思 想”。
2.《论语》中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从中又可以推测这个重字所代表的中心 思想就是仁。
3.古人以厚重为尊、轻薄为卑,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 对重字的很好解释:外表庄重未算重,舍身成仁重之至,能令人置生死于度外的除了仁这个重心、这个中心思想之外没有更重的了。
4.综上所述,重就是仁厚的意思。
威:威力、威仪。
主忠信:主持忠信。主,主持。忠,绝对服从。信,完全接受。一个思想有重心、有核心、有中心的人才能主持自己忠信的方向、确定忠信的对象。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身不由己的人交朋友。如:跟随、顺从(《说文》曰:如,从随也)。己:自我,心意,内心。不如己就是不跟随自己的内心,不如己者就是没有确立内在重心的人。一个以外物为重心的人总是身不由己,无法承担朋友的责任。孔子曰:“弗如也。”这个如字也是跟从的意思,弗如就是跟不上。
惮:畏难,忌讳。人为什么会有过错?就是因为偏离了围绕着内在重心的轨道。确立了内在重心的人要改正过错就只需重返轨道、回归初心,所以不会太困难。
关云长
正文
一、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威风凛凛、威力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夫子认为是由于君子有厚重的中心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正确的三观。那么怎么才算是正确的三观呢?孔夫子用了一个“重”字,最重的就是最正确的,这是古人的思维方式,这有道理么?大大的有呢!越重的东西惯性越大,越难改变它的方向,那些能够一百年不动摇、一千年不改变、一万年不磨损、亘古不变的东西不就是最重要、最应被重视的真理吗?相对于那些朝令夕改、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的轻浮学问,哪个更正确就不问而知了。人拥有了正确的三观就等于拥有了可靠的支点,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撬起地球,可想而知这个支点有多么重要,一切威力都要由它产生。在这里,孔夫子只提示了君子的中心思想的特征是厚重,但这中心思想到底是个啥却还没有说明,重点在后面!
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主忠信”就是说,有了这个中心思想就能够主持忠信、匡扶正义了。相反地,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就不能主持忠信,反被忠信所绑架而成为愚忠和迷信的小人了。忠就是绝对服从,信就是完全接受,忠和信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以谁为忠信的对象是事关重大的问题。有了正确的中心思想,忠信就有了正确的瞄准和锁定的对象了。是忠信于金钱还是忠信于老板?是忠信于顾客还是忠信于公司?是忠信于老婆还是忠信于孩子?是忠信于神佛还是忠信于权威?抑或只要是个人就对他忠信?答案快来了!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已经将答案打包。不要和不跟从他自己真实心意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人交朋友。因为这样的人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和外物的身上,总是受到他人和外物的控制,没有独立的人格,实际上只是奴隶而已,哪里值得交朋友呢?“如”就是跟随、顺从的意思,大伙儿有听过“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句咒语么?“如律令”就是顺从、跟随这条律令的意思。“不如”就是跟不上、不能跟从的意思。“己”是指自我,在五行学说中,己又指脾,脾藏真意,所以己是指自我的真实心意。“不如己”就是指不能跟随自我的真实心意。那么,那些跟随自己内心的人、充满真情实感的人、能够为自己拍板的人就是君子了,就是值得深交的朋友了。至此,中心思想已经呼之欲出:君子的威力发自内心,君子学问的重心就在于一颗真心,君子忠信的对象就是自己的良心!那么,对别人、对组织、对国家的忠信怎么处置?这些都不耽误,只要能得到自己良心的批准,对谁忠信都没问题!然而良心会不会不小心被狗吃掉呢?下面探讨一下。
《博伽瓦谭》插图印度教的经典著作《博伽瓦谭》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只黄蜂把一只弱小的昆虫赶进自己的蜂房,不让它出来。那只弱小的昆虫对要捉自己的黄蜂怕得要死,因此一直在冥想黄蜂。结果,它就逐渐像黄蜂一样生活了。
在中医的案例里,有一种叫做“凭依”的怪病。患者养了一只猫,有一天,猫忽然不知去向,他失魂落魄地找了几天也没找到。而就在他打开一只箱子拿东西的时候,猫突然间从箱子里跳出来,把他吓了一大跳。从此,患者的行为就很像猫了。
人在压力之下全神贯注地关注一个外在对象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对象的角色之中而迷失了自我,这是一种用同一化来取悦对方以减轻压力的下意识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现象。比如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之中感受到压力,在紧张之下说了对方的台词,这虽然尴尬,但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这种迷失自我是暂时性的,问题不大。但当紧张感强烈、压力持续、而承受压力者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或者意志力比较薄弱的时候,他就有可能被自己的下意识投入到对方的角色之中而难以自拔。比如,孩子在强势长辈所施加的持续压力之下,会不自觉地成为跟长辈一样的人,以此来取悦长辈、减轻压力。孩子深受这种长辈的强势人格之苦而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拥抱这种人格以缓解压力,久而久之性格定型,孩子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都可能难以摆脱这种强加于他的人格,痛苦抑郁却不知道原因,从而将这种人格代代相传。如果关注的对象是一位异性,而承受压力者意志力又比较薄弱的话,就有可能为了取悦对象、缓解压力而产生与对象同一化的倾向,从而导致异性化甚至同性恋(异性的异性就是同性)。尤其在失恋之后,巨大的压力促进了这种倾向。
随着资本的造星能力和控制消费者的手段的不断升级,代表着资本意志的色情资讯泛滥为患。年青人的注意力被其深深吸引、难以自拔,每天都被人为的色情信息所刺激而进入发情状态。每天发情这种事情就算强壮如狮子老虎也受不了。性是人类的本能,除了阳痿症患者,无人需要持续的性刺激,而无知的人们却视色情为福利,踊跃地献上流量和荷尔蒙,因此导致了普遍性的肾亏体虚和意志薄弱。对异性的过度关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压力,很容易让人产生异性化的倾向,在当今的社会,异性化的趋势已是有目共睹,无需赘述。当性取向亦趋于异性化的时候就会产生同性恋,所以同性恋只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异性化表现。同性恋为什么能造成这样大的声势?就是因为它得到了异性化者的支持。同性恋者和异性化者因为心理相似、气质相近而互相欣赏、互为粉丝,因而能合力引导时尚潮流、影响社会风气。所以,相比于同性恋,异性化是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文化问题。不男不女、娘炮、同性恋,这些都是色情文化惹的祸。
由此可知,过分关注外界对象的人会有被外界对象同化而失去自我的危险。实际上每个以客观对象为关注重点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格分裂,都存在着主体人格和客体人格的矛盾。在浮躁的现代文明之中,人们的生活普遍被客体人格所主宰,主体人格处于萎缩、退化和挣扎的状态。人们以为自己很自我、很有个性,但实际上关注的焦点并不是自我而是客观对象。人们终日被金钱权力、名誉地位、声色犬马、宗教科学这些客观对象所牵扯操控、身不由己,主体人格的真实愿望被无视、被牺牲。人们为了取悦客体人格而忽视主体人格的需要。为了那些坑蒙拐骗、假情假意的所谓事业而透支健康、忽略家庭。通过巧取豪夺、敲骨吸髓而获得的所谓利益,牺牲了人与人之间纯朴真挚的情感,破坏了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自然环境。这个客体人格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鬼,被客体人格主宰的人就是鬼上身。贪财的人是穷鬼上身,怕穷、怕被人瞧不起;爱耍小聪明的人是机灵鬼附体,怕不够机灵而被长辈责骂;吃里扒外、吃饭砸锅的人是胆小鬼当家,欺软怕硬……(此处省略一万字)。因此,对于不能跟随真正的自己、不能跟随主体人格、反被客体人格绑架而身不由己的人,怎能和他交朋友呢?
三、过则勿惮改
所谓越怕黑越见鬼,客体人格的坐大正是由于人们的恐惧、忧虑和迷惑。而主体人格的本质是仁爱,它的功能则是勇敢和智慧。孔夫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兼具仁、智、勇的主体人格跟集齐惑、忧、惧的客体人格的关系就是正气和邪气的关系。主体人格所追求的是仁爱、亲切、尊重和分享,而客体人格逼人去做的却是歧视、怨恨、欺骗和掠夺。主客之争就是正邪之争,邪气当家,必有过错。犯错犹如犯病,有了疾病我们不应讳疾忌医,有了过错同样不应忌讳改正。改正错误其实并不是否定自我,相反,改正错误是否定假我、肯定真我,是否定客观人格、肯定主观人格,是扶正祛邪。邪气无法彻底消除,有正必然有邪,这是对称原理的体现,但是,只要知错能改、有错必改,客体人格就不能凌驾于主体人格之上,邪就不能胜正,鬼就不能欺人。能够这样做的君子自然就威力无穷、无往不利!
而对于集体所犯的过错,我们也不应讳疾忌医。再以同性恋为例,我们不应歧视同性恋者,正如我们不应歧视任何病人,但是,我们再也不能坐视资本的泛滥,任由资本利用色情内容控制年青人的视听,任由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同性恋者。西方的政客为了获取更多的选票,以推动同性恋合法化来取悦同性恋选民,这是对人类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推动黄赌毒的合法化同样是他们的杰作。而深受中华本土古典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岂会被其一直忽悠下去?上了资本的当之后,我们正应勇于改错、拨乱反正,给予年青人更多的亲切关心、更多健康阳光的鼓励,杜绝那些心怀叵测的有毒资讯对年青人的残害。
钟馗捉鬼四、尾声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当今之世,“无友不如己者”真是一条非常高逼格的交友标准,坚持这一标准的君子真是厉害到没朋友,这样的话君子还有啥好当的?其实君子真的没有什么好当的,孔夫子只是便宜说法,抖一下君子的威风,吹个牛鼻而已,并非教人怎样当君子。在孔夫子的心目中,值得当的只有仁,当就是当仁不让的当,仁就是当仁不让的仁。想当仁的会成为君子,想当君子的就等而下之了——即伪君子。孔夫子的意思只是劝人跟随自己的真心,跟随真心者必能得到仁,而并非要歧视“不如己”的人,《论语》里不是还有另一句话吗?——“五湖四海皆兄弟也”,做不成朋友还可以当兄弟呢!(全文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