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中思考“我”
现实中,“我”不单独存在
通常我们在思考“我”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我”从世界中抽离出来单独思考。然后我们把思考的结果放回到世界中得到的反馈却常常不尽人意。
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不够深、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的思考模型出了问题,常言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俗话说就是出发点错了。
错在哪里呢?“我”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
在真实的世界中,“我”无时无刻都处于一段或几段关系之中。如果忽视这一点,在思考“我”的过程中全然不考虑关系,思考之后的结果水土不服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所以,在抽象思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把强关联关系从复杂的大环境中抽象出来,而不是把仅仅把“我”抽象出来。毕竟,就算只是在思考“我”本身,实际上我们思考的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期待提领关系
我们可以借用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来帮我们理解所谓的关系:
“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关系的角度看,在社会上我们面对的一切可以归结为: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与家人的关系、我与朋友的关系、我与公司的关系、我与某项技能的关系、甚至我与一瓢水、一炷香的关系。这种理解世界方式的关键,是把关系两端的点(我与某个外部存在-也就是主体与客体)重新放回的到他们所处的关系中去观察与思考。
当我们观察每段关系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否有意,我们在每段关系的形成又尚未形成之际都一定会抱有对这一份关系的期待。而这份期待,决定了我们在这段关系中所有行为的基调。
这份期待来自于哪里呢?如果把“我”分为“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那么“现在的我”就是所有“过去的我”积累到此时此刻的总和。
那么此时此刻的我在面对一个客体的时候所自然的调用出一种想要与其达成的关系状态 - 期待。
这份由于过去的积累而在此时此刻产生的期待,还会继续影响我未来在关系中的行为。
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自己的过去其实可以总结出自己面对各种关系时所产生的期待,而如果我们能在面对新的客体形成期待时思考自己过去的期待模型,就能够对自己将要做出的行为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并完成随之而来的改进。
“对”的关系依赖于期待的调整
如果你不曾想过这个问题,就不会想明白;如果不明白,就难以去调整自己的期待;而如果不对期待作出调整,就必定会在困在一段段相似关系的轮回之中。即使暂时顺风顺水,这是“拿着火把穿过了火药厂” - 虽然活了下来,但依然是个傻子。当然这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毕竟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定不是你该做的。
当我们从过去发现了自己的各种期待模型之后,我们要知道我们会自觉不自觉的把其投射到现在面对的客体之上。那么知道这个除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之外,又怎么来帮助我们构筑更和谐的关系呢?
在关系中,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的。同一段关系中,你是自己的主体的同时也是客体的客体。而构筑更和谐关系的关键也就在这里:觉知客体的期待。
我们现在的期待是过去一切积累的总和,我们的客体也是。过去是不会改变的,主体与客体对这份关系在每一个此时此刻的期待是势必难以改变。觉知了双方对关系的期待,就能够更主动的寻找达成共赢的基点,更主动的选择自己的策略,更主动的调整在未来对此类关系的期待。至此,也就挑出了轮回。长期的关系博弈之中,这种俯视主客体期待的视角,会始终把关系指向最合适的状态。
人是活在自己编织的关系之网上的生物,对期待的觉知与把握是我们拥抱更好世界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