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学世界随心随笔

文眼中的历史

2018-08-20  本文已影响512人  飘逸的云5812
文眼中的历史

历史在我们眼中,往往曾是一个个脸谱化人物组成的平面图画,是一串串跌跌撞撞走来的脚印,是万古江河流泄而下的图腾湮灭,是朝代更迭的血雨腥火,是狡诈与坦荡、无奈与悲壮、一己私欲与天下情怀的悲欢离合……

如果说,从历史课本读来的中国是一位站在黄河之巅的白发沧桑的老人,只能让我们远望而敬畏。但总觉得他已经被岁月风蚀得骨瘦嶙峋,于是心生怜悯想去抚慰。

那么,最近读了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使我对从远古走来的中国有了一种亲近,觉得这位老人灵动了起来,似乎活灵活现地一路陪伴我们从未老去。

文眼中的历史

说到作者余秋雨,大家都耳熟能祥: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但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文化责任。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由此受到保护和弘扬,他也被公认为当代中国重新梳理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写作品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风,追摹者众多。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作为国际唯一亲身完成这种穿越的人文教授,及时判断了新一轮恐怖主义的发生地,准确预言了欧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危局,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在这过程中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因此,读余秋雨的作品,是在与历史的真实对话,是与我们的母体亲近,是与历史的沧桑握手。在此,也为这位文化的解读者和守护者点赞。

文眼中的历史

可以说,《中国文脉》从文化的角度将中国历史一以贯之,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历史的天空里汩汩流淌的精神和脉动。

那么,什么是“中国文脉”呢?

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它是指中国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正是这种潜流,在几千年的步履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 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那么,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这个独有的文字符号。

真正以文化形态呈现的当是“先秦诸子”。最先听到的是人间炊烟气的孔子的恂恂教言,紧接着走来的是以天道铸就的“圣哲高台”,正如书中说“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还有孟子、庄子等子子文脉悦动。

而具有文学意义上的“文脉之始”是《诗经》,并以强健的诗意吟唱隆重登场!

说到秦始皇,我们的情绪不太舒服,但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正如李白写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走到汉朝,司马迁和《史记》则是文脉里程中的朗照。他以个人的卑微之躯,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以纪传体形式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文眼中的历史

由汉至唐,可谓世情纷乱,而文脉健旺。

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对于他的军事权谋形象,大多不喜欢,但看到至今还在活跃着的熟语及诗句,不能不颔首叹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文句变成千年通用,其文学影响可见极高。再加之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也当是掬手称赞的。

文眼中的历史

就文脉而言,陶渊明又是一座时代高峰了。他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帜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此岸之外的“彼岸”——桃花源,为中国文脉注入了自然之气、洁净之气和淡远之气。

文脉一路下来,那就跳过南北朝,大步迈向大唐吧!

说文脉往往又牵进‘’政脉‘’,政文两途,偶尔交错,但在大唐机缘巧合,出现了“政文俱旺”的现象。因此,大唐的文化太强了,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立的时代,并以自立而自觉。看一下这些诗人的名字就够震撼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

看到他们的名字,你一定会随口诵出几句诗来,这样才不负大唐。

文眼中的历史

紧接着用宋词来迎接历史的脚步吧!

那么,此时文脉的首席,当是苏东坡了。他是一个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在他的笔下,有温情、有表情,诚实可亲,如兄长、似老友。

文眼中的历史

在宋代,如果辛弃疾和陆游表现出的是“大丈夫”气概,那么,晚风细雨中款款走来了一位女性——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温婉的伤愁,高雅的憔悴写得淋漓尽致,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也成为中国文脉中的特殊风格。

文眼中的历史

蒙古的铁骑使大宋灭亡,但中华文明却迎来了短暂的完满弥补。“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接承了文脉。如:《窦娥冤》、《望江亭》以及昆曲《牡丹亭》等。

进入明清两代,中国文脉严重衰弱。由于统治者的文化专治,加之中国文脉的各个条块,都已在风华耗尽之后自然老化,进入萧条晚景。

好在一部《红楼梦》抚慰了五百年的荒凉。这部小说的高度也是世界性的,它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如果说到现代,那么就有伤感和希望两种情绪在。

“历史永远以一种简单的外貌掩饰着一种复杂的本质。民众要求简单,勾画出一个个‘易读文本’,并且由此拒绝复杂,这实在是人们的一大误区。文天祥就义那天,他心中未必存在对忽必烈本人多大的仇恨;而当时上上下下最不希望文天祥离世的,恰恰正是忽必烈。历史只要到了之中让两个杰出男子毫无个人情绪地默默对峙的时分,总是立即变得十分深刻,每个时辰都有了万钧之力……”

文眼中的历史

也许,我们的眼睛被久久蒙上了政治的有色眼镜,看一切事物总是非红即黑,读了《中国文脉》,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个个平面人物渐渐立体,变得骨肉丰满,我们常常被古人的大仁大义的情怀感动着,时而会心一笑,时而豁然开朗,时而伤心落泪……

余秋雨说“李白是专门来改造人们眼神的。教会人们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发现、怎么联想……我们在他的眼里读到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时,还能读到他的眼神、几分惶恐、几分惊叹、几分不解、几分发呆。首先打动读者的,是这种眼神,而不是景物。回过头来,我们的历史老人,是不是也目光炯炯地在看着我们?

读完这本书,从余秋雨沉重的捡拾梳理中,隐隐有一种承担的涌动,相信:中国文脉,在等待!

还是以作者的话题结尾吧:

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闹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期盼者。

文眼中的历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