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简书超级节点

《三字经》读书笔谈(三)

2019-01-17  本文已影响112人  浩宇yyl

【原文】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参考】

为人父母的,如果养育子女,仅仅供给他们生活上物质的需求,却不好好管教他们,这是做父母的过错。同样的道理,老师教导学生如果不能严格督促,认真教学,这便是做老师的怠惰失职了。

身为子弟,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少时不用心学习,不明白做人的道理,也没有丰富的学识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

【读书笔谈】

这八句话,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头两句的“养不教 父之过”更是人人皆知,所以中国人自古明白父母的教育,责任重大,仅仅供给物质上的享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孩子言行不端,是要问责于父母的,所以这里是对父母的劝导,很明显,是在提醒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子女德行的责任。

因为第一课开篇就提到“人之初 性本善”、“苟不教 性乃迁”的以守护善良本性不改变为目的的教育宗旨。所以父母之责,首问德行的教育。而且,《三字经》在提到教育者时,首先提到的也是父母,因此点明教育宗旨后,第二课提到母亲的范本孟母和父亲的范本窦燕山,都以孩子不受坏环境影响和教子重义为核心。可见古人对教育的认识,首先注重的就是人品教育,而人品教育,更是从父母的家庭教育开始。

古人因此有各种家训,日本叫庭训,至今传承。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后,更是注重中国的儒家教育,家教严格,私塾遍及全国,培养孩子端正的言行礼仪,日本的现代小学,就是来源于江户时的私塾“寺子屋”,小学中学,不仅学习汉文诗歌,甚至学习孔子的《论语》。还都开有家庭科,要学习料理、缝纫和打扫,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基本的待人之道,可说是现代版的洒扫应对,继承了古代私塾和家庭教育的传统。这也就是日本企业商界有职业伦理,讲诚信,能在现代稳固地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三字经》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宗旨高明、正人心的同时,语言却浅白,且朗朗上口,人人都能读懂,不仅对孩子是良好的启蒙,对父母和天下百姓也是深刻的警醒和教导。古代中国为何能成为世界敬仰和学习的礼仪之邦,仅仅凭着这本小小的启蒙教材,就足以令人心明。

本课的父母和教师,都是教育者,但是父母容易溺爱而忽视德育,而专职教育的老师则容易教导不严格,同样是失职,本课论述上,对父母和老师,各自要求看似有所偏重,其实,合起来才是全面要求。就是说,无论父母和老师,都要懂得重视道德的教育,也都要严格施教,就像孟子的母亲,专注坚持,从不懈怠,否则,都是不负责任,都会被视作过错和懒惰。

那么,接着,当然就要劝导作为受教者的孩子了:作为孩子,要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这是子女或弟子应该做的,否则,老了,一无所成,白活一世。

其实《三字经》的头三课,讲的就是人为何要接受教育,教育之本在于德,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严格谨慎地教导好孩子,莫让孩子迷失善良的本性。

《三字经》讲完教育宗旨和教学双方对教育应持有的态度后,接下来下一课开始,就会告诉孩子要如何一步一步学习了。因此有人说,三字经几乎可让人自学成才,给出了一条如何成为儒学大家的方向。难怪古代帝王教育都如此重视本书。

若要孩子成大器,有大志,请从学习《三字经》开始吧。

【故事天地】 武训兴学

清朝时山东省堂邑县,有一个名叫武七的乞丐,他用行乞、做杂工省吃俭用所存下来的钱,买土地办学堂,因为办学有成,人们为他取名训。

武训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行乞为生,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还有母亲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踏实。不幸的是,他七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孤单一人,便四处帮人打杂。武训一点也不在乎生活困苦,最让他难过的是,不能和一般小孩一样到私塾中读书识字。

电影《武训传剧照》

武训从困苦中体会到读书的重要,因为自己没读书不识字,无法有大作为,所以他决心要办义学,让穷人家的小孩也能读书,不愿别人再像自己一样,因为没钱而错失了学习的机会。于是他白天乞讨,晚上搓麻绳,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武训的学堂——“崇贤义塾”果然兴办起来,嘉惠了许多学子。

武训十分关心学生的课业,对老师更是敬重。但是如果遇到不认真教书的老师和不用心学习的学生,他就跪在他们面前,请求他们要各尽本分,好好努力,因此师生都大受感动,不敢懈怠。武训办学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其实,品学的好坏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孩童时不珍惜读书机会,不懂得把握生命中的黄金时期修养品德,年纪大了总是会后悔的。清朝著名政治家左宗棠有一个部属名叫张曜,跟随左宗棠建立了许多战功,左公便向朝廷推举他做大官,但因为张曜年少时不念书不识字,朝廷只好取消他的官职。张曜十分懊悔,痛下决心重拾书本,请来老师,日夜苦读,修身养性,终于学有所成,再度获得朝廷的重用。

乐府《长歌行》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人都该趁年少时,用功学习,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修养品德,以免年老时徒留悔恨 。

这个故事涉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和识文断字两方面的重要,核心在于崇贤,但是没有识文断字,读写算等技能,即使有良好的德行,也无法让自己的德行更大范围地用于造福百姓,更无法代代传承文化和历史,最起码,你即使有心为百姓做事,却无法写文书表达民情,上传下达处理公务,德行就得不到善用,所以才能技术,是为德所用的,也是很重要的,是能让德开出花结出果的。两者合在一起,方能成就大业。

武训办学深知此理,所以取名“崇贤义塾”,对老师和学生都诚心劝导,以实际行为在真正地践行《三字经》的精神,让老师用心不懒惰,让学生珍惜时光和机会。他对孩子们的珍惜,胜过千千万万亲生的父母,让人深受教诲,他在困苦中从不怨天尤人,逆境中坚守善良本性,把辛苦积存的钱财,用于造福社会,虽未读书,已经在踏踏实实奉行儒学的教诲和实现了儒生的志向,他就是孔子肯定过的那种,虽然没有读书,但是却能无师自通做人的本质,可以称作有学问的人。

可见,孔子认为的有学问,本质在于懂得和实践做人的道义,武训虽然无钱无权,却能超出“穷则独善其身”的境界,做到了不达,也去“兼济天下”,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这不就是有学问吗?只不过,很遗憾,他未能掌握文字,无法读写,更大地发挥道德的光热,但是道德永远都是学问的本质与核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