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奏鸣曲》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4519/bab0531cada8b5b8.jpg)
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感觉就像阵阵月光的细雨,从天空倾泻而下,透明而皎洁,带有特别的清香。
随着音乐的进行,到了第二乐章,节奏变得加速,音调开始激烈。仿佛作者的爱欲和生命力不停地喷涌和爆发,又像是越跳越自由和疯狂的舞蹈,但在自由和疯狂中有着克制和规律。最后第三月章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汪洋恣肆。听者的感受仿佛坐着一辆向上向前疾驰的过山车。整个音乐纯粹和纯洁,不染一丝人间烟火。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据说正是贝多芬同意大利歌唱家朱丽叶·琪夏尔蒂的热恋时期,贝多芬自己把这首曲子称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该曲被称为月光,则是因为德国诗人L莱尔什塔勃把其中的第一乐章比作是“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得名。可见同一段音乐在不同的听者心中,会促发不同的幻觉和意境,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想像。但其中总有一些粗糙的想象和隐喻,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共鸣。就象把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想象成月光下湖面上摇荡的小舟,我觉得真是再贴切不过。
我想,作曲家如果当时改行,去研究物理学的话,也很可能在现代物理学领域多有建树的。因为他的音乐似乎诠释了所有物理学中的常见现象和规律。比如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中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的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加速运动”以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又比如他的音乐就如物体直线运动和抛物线运动轨迹的平滑衔接,他的音符的跳跃可以让人联想到原子核中基本粒子轨道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引起的能级的迁移,以及由能级的迁移释放出的不可想象的能量。
真正的艺术一般都跟自然和原始的东西紧密关联。我从《月光奏鸣曲》中听见了午夜的微风,看见了湖面上月光的波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深邃与静谧。我也从这首节奏感控制得精确,张驰有度的乐曲中听出了生命力的汪洋恣肆,爱的亲密、距离、矛盾,激情的排山倒海,也更有象征生命与苦难的酒神狂欢,最后当不屈的灵魂被命运的孤独和痛苦之鞭密集抽打后,终于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救赎和升华,世界回归丰富、平静、慈祥和博大。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压迫、凌辱与不公,也有太多的弱肉强食和巧取豪夺。但音乐像阳光和空气那样,生而公平与自由。尤其是贝多芬那发自于自然和灵魂深处的音乐,从他的音符刚开始奏响时,四海之内的自由灵魂就给予应和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