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绣球招亲:你所不知道的历史传说和现实差距!
古代抛绣球招亲的起源传说追溯自汉朝时期,但大多数人对此习俗的了解多来自影视剧。虽然正史中少有记载抛绣球的情节,但传说可能源自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传承,起源于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据说,一个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因思念恋人,哭泣导致双目失明,因此想以绣球作为爱情信物赠予情人。即使双目失明,她依然艰难地用千针万线绣制出绣球,但频繁的针刺也让绣球沾满了鲜血,染上了红色。因此,后人将红绣球视作爱情的象征,类似于西方丘比特的箭。按照传统,将红绣球从女主角居所抛至男子,砸中谁,便被视为合适的姻缘,就像“人的命运由天决定”,期望着月老的神秘力量牵引红线来决定婚姻缘分。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便经历了这种戏剧性的场景。作为一位新科状元,陈光蕊骑马游街时恰逢殷温娇抛绣球招亲。尽管陈光蕊并未主动参与,但绣球偏偏砸中了他,从此谱就了一段姻缘。这位新娘并非等闲之辈,乃是开国元勋殷开山之女。此后,两人有了一位“唐僧”,实则是佛如来送转世投胎的人。尽管这是神话小说,但这一段抛绣球选亲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绣球招亲的场景。
但实际古代抛绣球招亲的场景却不尽如传说。想一想,哪个有教养的女子会将自己的幸福轻易置于抛掷之间?如果像陈光蕊那样,假如绣球砸中了乞丐、年长者或已婚者怎么办?抛绣球之事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参与抛绣球招亲的,大多是豪门家族,而非普通人家,更不存在什么绣楼。这些大家闺秀的父亲,如何会轻率到用一个绣球的不确定性来决定女儿的婚事呢?
那么,古代抛绣球的真实场景是怎样的呢?首先,经过筛选、选拔参与者,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与抛绣球招亲。路人看客无权参与此事,如同陈光蕊那类情景事实上并不存在,因为他没有报名。通过筛选,淘汰已婚、年长、门不当户不对以及外貌不佳者。其次,新娘需熟练掌握抛绣球的技巧,不是“人的命,天注定”,而是需要精准抛球。为了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新娘会勤加练习,因此在抛绣球时,基本能够精准瞄准中意的郎君。最后,抛绣球是有着明确流程的:邀请、回应、会面、对唱、抛球、野餐、进门拜访、共进晚餐、对歌,最终分别等。被抛中的新郎,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媒妁之言。
史上最早的绣球其实是一种名为“飞砣”的武器,在狩猎时被广泛使用。在《封神演义》中,邓婵玉曾抛出一枚重达500公斤的绣球。这样沉重的绣球只有二郎神杨戬才能举起。后来人们将飞砣改良为绣花布囊,并互相抛接进行游戏,后来演变成相亲选偶时的绣球。历史记载显示,宋朝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提及“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这种方式在广西壮族地区比较流行,很有可能是壮族的一项发明。抛绣球对于男女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给予女性选择权,另一种则认为代表了男性的一种娱乐趣味。万一被女子所中意,就像是“天上掉下个馅饼”的感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