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来一周晨记后 - 草稿
决定记晨记后,感觉很有意思,可是坚持不到一周后,我就停了下来,理由是什么?
没有理由,才是自己停下来思考的原因。
比起迟迟不肯行动的人,盲目开始行动的人可能更愚蠢。当然不是让自己不行动,自己的行动将会带来什么影响,以及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收获。这两者的动力会有很大的差别。
停下来一周,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①诚实客观的回答,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回答了
“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
一早我五点就起床了,站在阳台上往向外面,天虽然亮了,路上是空荡荡的,再望过去一家早点铺子已经开始忙忙碌碌的准备了,想必他们一直都是起来的更早吧!这是你想要的早起有规律的生活吗?
显然不是
我又回答
“你能够做自己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做自己呢?
每个自己都在口口声声说着做自己,遇到不顺心的工作,辞职的理由是这不是我喜欢的,我要做自己,我要去远方找到自己。你口中的做自己俨然成了你逃避现实的借口,掩盖自己不足的一块遮羞布。
结束做自己的时期,以后我要创造自己,自己是一个名词,是一种状态,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不断学出来的。这种设计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能力,兴趣所有现有的条件做资源整合调配去实现自己的愿景。
所以又回到愿景上,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或者你想要拥有什么样的标签?
后面这个问题相对好回答,因为相对比较具体了。
目前大多数人对我的身份标签是瑜伽达人,爱旅行,美食家。
我对于自己在这三个身份上也比较喜欢,但是并不满意,有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那么回到如何设计,建造自己呢?
这三个标签:瑜伽达人,旅行,烘培达人相似的地方在哪里?主次如何排列?在生活中比重分配?
目前自己的职业是瑜伽老师,也是自己主要的生活保障,旅行是自己生活中的调剂,做美食是小确幸的来源。
所以目前来说主要是加强瑜伽老师这个板块的强化,那如果给自己现在的水平打分,能力,十分的话可以打几分?
6分吧。
好像不太高。
这6分主要是给作为一个教练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态度上的。自己目前能做到的是尽自己所知不断的精进,不欺骗,不咋教,只教自己验证过的。
所以离自己心目中的老师标准还差很大一截,需要加快成长速度。积累属于自己的砖块,才能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①勤
勤动手,记笔记,勤动手,多练习,勤动手,多总结,勤动手,多交流。
②专
专注一个老师,一个灵域,深挖洞,广积粮。
③重复
一本书读一遍和读十遍是不一样的。一个课程听一遍和听十遍是不一样的。一个动作做一遍和做十遍是不一样的。一个方法能不能重复结果是不一样的。
端好自己的饭碗,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注意力。
好好吃饭----是我喜欢的。
好好休息----是我需要的。
好好练习----是我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