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就当它是迟来的号声吧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恒
主演: 张涵予 / 邓超 / 袁文康 / 汤嬿 / 廖凡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7-12-20(中国大陆)
片长: 124 分钟
又名: The Assembly
IMDb链接: tt0881200
“死也要让我死个明白”,这是现实中以及文艺作品中经常被引用的话,但同时“难得糊涂”也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知道中国人的要求其实有多么低!
前不久在一次关于贺岁片的访谈中,新影联的高军说到影片《集结号》,冯小刚宿愿的完成以及绝对的突破,意思就是一个字“好”!直到看了此片,客观地讲,影片的确不错,但却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
关于电影的主题,许多报道及影评都谈论过了,这里也没有必要赘述,但抛开那些思想性,单纯以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看,笔者却不能不说冯导在掌控大场面以及大制作方面的功力还是有一定欠缺的。
《集结号》首先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战争场面,据说可以媲美《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话只能当作宣传的手段,观众们大可不必当真。但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被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血淋淋的杀戮还有那种英勇牺牲的气概,无不为之动容。既然达到了这种效果,令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那么我们本不应该过于奢求什么了,但事实上,这所有的战争镜头却是章法零乱的,只是一个个镜头的堆积,这样会令观众们在观影的时候得到视觉上的愉娱,但观影之后,这种愉娱感便会很快消失的。
之所以说冯导拍摄战争场面的章法有些零乱绝不是空穴来风,首先便是对环境的渲染并没有做足,第一是对现实环境的铺垫,无论是影片开头那场巷战还是后面坚守阵地时的三次战斗,观众几乎都无法通过镜头来了解敌我双方的地势,虽然这个问题提得有些苛刻,但事实上如果有明显的介绍镜头,我们会理解九连的处境,也便更有悲壮之感。第二个所谓的环境是一种心理上的,即战前的宁静,为什么要渲染战前的宁静,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理解的。很明显,导演试图做出了类似的努力,巷战前的自信以及阵地战前介绍人物等等,但这些宁静却并没有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与突发性来,究其原因便是宁静的制造没有更多的个体性格参与进来,或说这些个体性格并不突出。
在拍摄战争场面的时候,惨烈当然不用说了,近景,特写以及手提这些手法都能够突出战争的残酷来,但与制造战前宁静同样的问题,这里面缺失的是个人主线,我们虽然可以看到指导员的怯弱,看到焦排长的英勇以及狙击手的同归于尽,但我们所看到的都只是一个场面,而不是线,每一个人物的牺牲虽然是悲壮的,但悲壮之前每一个人物却是苍白的,是类似的。其实导演对这些人物做了一定的铺垫,但还是那个问题,这些人物本身的性格并不突出,所以他们构不成线索,所有战场上对他们的交待都被大场面的镜头所埋没了。而所谓的章法即是战争场面中的叙事写人,冯导此处做得并不好。
第二个问题便是导演对讲故事方式的把握,这里面肯定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整部影片看下来,笔者有一种头重脚轻之感,究其原因便是冯导选择了一种并不太成功的讲故事策略。《集结号》这个故事有多种讲述方法,第一种是按时间顺序,即我们所看到的,先是战争,然后是谷子地的努力,第二种则是战争本身与谷子地战后努力两线并行,也许还有第三种第四种,但毫无疑问,这两种方法是最常规的。
笔者相信,导演在创作之时肯定对这两种讲述方法做过比较,然后选择了第一种,其目的是突出谷子地这个人物,类似的结构有美国反战影片《生于七月四日》,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下去的,而且是以个人为主线。但《生于七月四日》是一部绝对的反战影片,通过主人公朗的眼睛看待人们对战争的印象以及用朗的转变来控诉战争的灾难。而《集结号》则不然,谷子地这个人物的存在并不是反战的,而是一个见证人,所以,在影片后半段,观众所期待的是谷子地如何去证明,可事实上谷子地的行动却是苍白的,没有一个真正的证明过程,这就造成了后面情节的拖沓游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之感。当然,从节奏上讲,战争场面与和平年代肯定也不能同日而语的。
其实笔者认为谷子地的证明过程与战争进行的过程如果双线并进可能效果更好一些,首先节奏上能够张驰有度,剧情也会变得相对紧凑一些,另一方面,毕竟谷子地是想还战友们烈士的称号,所以需要不断地加强其它副线人物的戏份,拉长战争过程会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而且会令观众时刻感觉到谷子地内心的不平静。所以,笔者倒真希望是王金存成为最后的幸存者,也许这样更能够清楚的还原整个事件。
两种讲述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导演对主题的选择上,是突出谷子地(我们也不难理解那些战友性格弱化的主要原因)?还是要突出这件事情本身?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后者。
不敢说上述的问题就是《集结号》的硬伤,毕竟冯导在完成自己的战争梦同时为中国战争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概念,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也许在《集结号》之后,中国的战争片不但在拍摄手法上能够更进一步,对战争的反思也会更有突破,所以权当这是一声迟来的“集结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