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年(一) 从大夫到司马
“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大唐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这年秋天,朝廷一纸诏书,将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白居易启程南下赴任,过秦岭时,回望京城长安,凉风拂面,感概万千,写了开头的这首诗,名为《初贬官过望秦岭》。可是,祸不单行,白并没走多远,朝廷又追加了一道诏书,把他改贬为江州司马。
这里,涉及到三个官职:左赞善大夫,州刺史,州司马。他们分别是什么官?
太子左赞善大夫,顾名思义,肯定是与太子有关的官。太子是皇位继承人,按唐朝制度,太子身边要配备一班官员,这些官员的组成仿照朝廷中央机构的设置。所以,在弄懂太子相关属官前,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唐代的中央机构设置。唐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核心即“三省六部”。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运作的大体流程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是全国的行政中心,中央政令的下达执行以及各地行政事项的汇总都要经过尚书省,故尚书省又按不同的功能分六部,工、户、礼、兵、刑、吏,六部之职暂且略过。三省的行政长官便是宰相,办公场所叫中书门下。中书省、门下省这两个核心部门下,有一些谏官,专门给皇帝提决策建议或规讽时政得失,如我们在一些书中看到的拾遗、补阙、谏议大夫等等,拾遗、补阙的就是政策有漏失的地方捡起来补起来的意思,谏议自然就是谏言建议之意。属于门下省下面的谏官职位前加一“左”字,如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如白居易在元和三年到元和六年间(808年-811年)任左拾遗;而对应的,中书省下面的谏官在职位前加一个“右”,如右补阙、右拾遗。好了,现在回到太子相关的属官。负责太子府各事项的总机构叫詹事府,类似朝廷的中书门下,总负责任人叫詹事,相当于太子的“宰相”。詹事府下又分为两个部门,叫左春坊和右春坊,左春坊类似朝廷的门下省,右春坊类似中书省。左赞善大夫便是左春坊下的一个官职,类似门下省下的左谏议大夫,专门辅导规劝太子,给太子提供建议。
白居易是在元和九年(814年)冬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职务的,之前的三年时间,他因母亲逝世在老家守孝。相比于前期的左拾遗职务,赞善大夫简直就是个闲职,名义上是给太子服务,实际上太子身边哪有朝廷中书门下事情多,这个工作比起直接服务皇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白居易在任职后悠闲无事,登山钓鱼赏景观花成常态,闲适诗写了不少。但白亦是上进之人,以前忙惯了,一旦闲下来,觉得自己的光和热没有发出来,有时也发点小牢骚。某次赏花就写了一首《白牡丹》:“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把自己比作白牡丹,虽是朝官却无人理睬。
左赞善大夫虽说不是中央核心部门的职位,但多少也算个京官,就在天子脚下,而白即将赴任的州刺史、州司马则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了。唐中期后,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分为四级,从下往上依次为县、州、藩镇、中央。大唐国土内有四十多个藩镇,藩镇管理的面积大致相当于现今的一个省,而州的大小则相当于如今地级市。藩镇长官叫节度使,或观察使,或防御使,不一而足。州的主政官便叫刺史,刺史的佐官,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副职,则有别驾、长史、司马等,这几个副职中,司马最为常见,我们所熟知的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做过州司马。
唐代的江州属于江西观察使管辖地段,管辖范围大致是如今的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司马就相当于九江市的一个副市长。也就是说,公元815年,白居易从一个中央官员突然贬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做副市长了。白居易为何突然被贬?这源于唐朝历史上一件惊天的大案,并涉及到唐代几个有名的人物。详细情况,下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