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他身世如萍、口吃貌丑、离经叛道,一路坎坷却修成圣贤人物
01
近日得闲,品读《茶经》。
经义未通,倒对那位著书的唐代茶人,有了好奇之心。
一生嗜茶的陆羽,不辞辛苦,跋山涉水精研茶道,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由此百世流芳。
他炼字如金,几次增补才7千多字的《茶经》,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翻译成语言最多、却字数最少的经典。
单看“茶圣陆羽”这个名头,会自然联想,那是个白衣飘飘或青衫布袍的风雅秀士,与茶相伴,恍如谪仙。
直到查阅过先生的生平简介,才发现,后世尊为古今中外第一大茶人的本尊,完全是颠覆常人想象的存在。他口吃、貌丑,经历坎坷离奇,从出生到成名,一直不走寻常路。
陆羽在他的《陆文学自传》中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仲宣、孟阳是史上有名的丑陋多才之人,而司马相如和子云杨雄却是有口吃的文采卓绝人物,可见世事不尽如人意。
作者语出诙谐,自比这几个身有瑕疵的才子,既是自傲也属无奈自嘲。貌丑和结巴本是爹娘给的,而 “不知何许人也” ,几个字看似淡然,却道尽感伤之意,让人读来鼻子发酸。
原来,陆羽竟是一个弃婴。《新唐书》和《唐才子传》里,都有记载。
02
相传,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3年),某个秋风瑟瑟的凉晨,竟陵(今湖北天门)龙盖寺的住持禅师智积,在郊外遛弯修习时,忽听前方群雁哀鸣阵阵,牵动了高僧的恻隐之心。
越过一座小石桥,只见一群大雁簇拥低旋,纷纷展开翅膀护卫着一个幼童。那瑟瑟发抖的童子,看来不足三岁。
奇异的一幕,让见多识广的智积也不由瞪大了双眼,悲悯蹒跚学步的稚子为何被弃之深秋郊野。好在,有这神奇的雁群。
童子太小,不便抱回寺中。积公便将他寄养在寺外西村里,托友人李公夫妇哺育成人。
李公本是隐居龙盖山的饱学儒士,只得一个刚满周岁的女儿季兰,就依着排名给童子取名季疵,当亲儿子养。
后世,那座石桥沾了名人光环,被称为“古雁桥”,附近街道就成了“雁叫街”, 至今遗迹犹在。
小姐弟青梅竹马相伴到七八岁光景,李公夫妇年纪大了,思乡情浓,终究舍下了季疵。一家人,不远千里重返了故乡湖州。
季疵被送回龙盖寺,成了积公身边煮茶奉水的童子。因其离奇来历,积公有意栽培,煞费苦心地用《易》占得《渐》卦,为他取名。“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这无父无母的可怜小儿,得名“陆羽”,以“鸿渐”为字。
积公本是唐代当世名僧,更煮得一手好茶,陆羽耳濡目染,自幼学得了艺茶之术。
03
山中岁月长,孩子心性的陆羽渐渐厌倦了寺庙的单调,不愿传承积公的衣钵,他更向往入世修习孔孟之道。
他对如父如师的积公提了个刁钻的话题;“释家弟子,生无兄长,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出家人哪来的孝心呢?”
积公纵是得道高僧,也被顽童戳心窝的问题伤到了。作为惩戒,小陆被罚去打扫、放牛,意图让他悔过。倔强的少年偏偏咬牙强撑,不肯低头。
师徒顶牛,PK升级。小陆羽在牛背上坚持自学完所得经卷诗文之后,不愿继续忍受寺众的惩罚折腾,终于在十二岁那年,悄悄地溜出了龙盖寺。
身无长技,口吃貌丑的少年,跌跌撞撞独自在江湖闯荡,吃尽苦头。不服输的他,却也发掘出了自己在文章上的天赋异禀,不惜混迹市井,在戏班子里当着丑角演员,兼做起编剧和作曲。
他的文才渐渐流传于世,由此结识了不少名士、权贵。谪守竟陵的名臣李齐物赏识之余,引荐他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
04
十九岁的陆羽,学成下山。于儒家学说了然于胸又造诣不浅的青年,再次走了一条离经叛道之路,弃经学坟典正途而不顾,踏遍周遭山野,立志于对茶事“杂学”的研究考察工作。
陆羽处身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并行,南方则儒禅相融,暗合了陆羽自身的修养追求。
他擅品茗,由此而生发对茶叶的浓厚兴趣。“安史之乱”后,陆羽随关中难民南下,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茶事,一路辗转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
年仅二十四岁的他,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翻山越岭,结交茶民,辨识茶叶,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茶叶产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撰下《水品》一篇,惜已失传。
相传,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李季卿令人驾舟去附近汲水,不料士卒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中途泼洒的水。陆羽舀尝一口,即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
李季卿令人重取水,陆羽品尝后,才笑说:“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人叹服跪拜,禀明实情。陆羽的鉴水之名由此越发被传得神乎其技。
05
陆羽为人谐趣旷达,人缘颇佳。初到江南便结识了当朝名士皇甫冉,其人状元出身,时任无锡县尉,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
而对陆羽茶事研探助益最大且情谊最深的,则是诗僧皎然。二十四五岁的陆羽,偶遇四十多岁的皎然大师,很快成为“缁素忘年之交”。
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二人相交四十余年,直到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景仰。
《唐诗三百首》中的《寻陆鸿渐不遇》,讲述的就是皎然寻找居于湖州青塘别业的陆羽的场景。
“隐心不隐迹” 的皎然,拥有包含当朝权贵士绅、名僧高士的强大人脉圈,陆羽的朋友圈在二人的情谊深长中,自然无限拓宽。更有绯闻女友李冶,与之三人间的爱恨缠绵。
李冶又名李季兰,疑似陆羽幼年的青梅玩伴。只是传闻不可考,此季兰与陆羽年纪相差甚大,更是失意于皎然的风流女冠。李冶诗才卓绝,闻名于世。她为二人写过不少诗文,至今可查。
他们之间,更多的可能是诗酒唱和、性情相投的知交情谊,只是被世人的流言添了许多传奇的浪漫色彩。
06
陆羽在皎然长年隐居的湖州杼山妙喜寺内,寄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他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其时,颜真卿、刘长卿、孟郊、张志和等大唐名士都曾与陆羽品茗说茶、谈诗论道,使陆羽在《茶经》的创作中,更深层次地揉入了对儒、禅学说的感悟。
传言当时的代宗皇帝好茶,召此中高手积公入宫品评。积公只轻啜了一口宫中能手煎砌的上等茶叶,就搁碗不喝,告知代宗:“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
于是百官闻风遍寻正在江南茶山游历的陆羽,命他进宫煎茶献师。陆羽欣然前往,取自制明前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代宗闻香品色,连赞好茶。
再煎一碗,送给御书房内积公和尚品尝。积公喝了一口,连称好茶,饮尽而出,兴冲冲喊道:“鸿渐在哪里?”
帝惊:“积公怎知陆羽来了?”积公哈哈笑答:“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自然是渐儿来了。”
师徒久别重逢,自是一番唏嘘感慨。
代宗钦慕积公的品茶之能和陆羽的精湛茶技,留陆羽在宫中培养御用茶师。但陆羽无心富贵荣华,不久请辞回苕溪,专注于《茶经》撰写。
07
他布衣葛鞋,躬身践行,历时二十多年,取得茶叶种植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究群书,博采众家经验的结晶。
唐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终于撰成《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首部茶叶著作。
他历尽艰辛,付出了常人难以估量的心血,独创出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大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茶经》问世,风靡天下。书中,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那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时人纷纷学习和珍藏。
陆羽除全面描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经陆羽发现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一举开创了当地茶品经济的繁荣盛景。
“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陆羽主张绘成茶事各项内容画幅,张陈于座隅,令茶人们观图品味明茶理,神清目爽,则意境自生。
陆羽一生精行俭德,淡泊名利,却自唐始,就被人尊为“茶圣”,这应是亘古未有的殊荣。
酷爱自然的他,就像那舒展回旋的茶叶,长于山野,其貌粗鄙却腹蕴馨香。纵然一路起伏浮沉,却是先苦后甘,令人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