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互联网+产品,你只能趋近“正确”,而无法达成目标

2016-12-16  本文已影响19人  TII_Vivian

做互联网+产品,你只能趋近“正确”,而无法达成目标

互联网加到传统产品上会产生无限可能,但无限的同时就意味着难以把握。

在接触过的大量传统企业朋友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困扰于两个问题:“用户最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产品能够打中他们?”

一方面用户需求在快速变化难以捕捉,一方面技术也提供无限可能难以把握。两相叠加,便让企业做“互联网+产品”变得极为困难,最大的困难就在开始阶段,不知从何开始,反复试错又挫伤信心。

举个栗子,我们是一家冰箱企业,过去开发新品更多的是看国外或者友商做了什么,然后迅速跟进。比如看到科龙推出了风冷冰箱,我们也想做,怎么办?

虽然我们从来也没有做过,但其实我们心里是有底的。因为这个命题是确定的,我们很清楚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只要技术问题解决,我们总是能造出来的。

如果换一种情景,在没有参照对象的情况下,我们接到领导的命令,要做产品创新,引领行业发展,要求把互联网技术植入冰箱为用户提供体验更好的冰箱。这就非常不同了。因为这个命题不再确定,而是非常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体验更好的冰箱。这是一个开放性命题,我们很难在早期给出确定性的目标。甚至连衡量好坏的方式都没有。

我们以前是在一个确定的圈里做事,现在我们被这个时代把我们从圈里拉出来了,拉到一个广阔无垠没有边界的地方。如果说里边是“有”,外边就是“无”,你在“无”中去做产品,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东西?这就是很多企业现在最大的焦虑和困惑。

然而我们早已习惯了基于确定性目标开展工作。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确定性产品的。

当我们要做一款风冷冰箱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目标,要一个尽可能明确的目标,最好明确到产品是什么样子。因为目标越明确,就越容易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做出来。为此我们通常会开很多次会。例如早期我们会对目标方向充分讨论,我们会跟很多竞品进行比较,我们会去做很多预研,然后再开很多次评审会,最终得到一个确定的目标。

第二步,我们要做计划。我们会做一个精准无误的计划,以便能够让我们目标如期实现。训练有素的项目经理会利用神秘的Project软件制定一份周密的项目计划,精确到天,并排布好人力投入。一旦做好这份计划,没有人会再想做任何调整。因为哪怕一点点时间变动,都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每次调整计划简直是一场噩梦。

于是乎,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不让计划变动。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降低风险,我们必须要降低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技术风险、人员风险、合作风险、资源风险等待。我们会强调风险可控,然而可控的风险其实并不能称之为风险。风险总是在你意料之外,而且必然发生。悲剧啊!这就是“墨菲定律”。

这还不够,还有人为干扰——“变化”。虽然我们每天嘴上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者“变化是永恒的”。但是内心里对变化却是深恶痛绝。最好能够“一百年不许变”。

于是,我们要减少变化。对客户提出的变更说不,对新的技术方案说不,对人员的休假申请说等。但很多时候,你还是控制不了变化的发生,特别是到了项目后期,你会所有的变化加倍严苛。遇到不得不变的情况下,会毫不犹豫的要求延长工期或者缩减范围,因为你心中对那个目标是有坚定的信念的。

以上过程,用下面一张图来表现可能会让你看的更加清楚。

我们是在一条有着明确起点和终点的直线上前行,我们要想尽早抵达终点,就需要在早期“确定目标”、“准备计划”;在中后期,“降低风险”、“减少变化”。这是合理的做事方法。

然而当我们面对极度不确定的目标的时候,依然在采用着过去确定性的工作方式,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首先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确定目标?”如果按照之前确定性的方法做事,你一定会想尽办法设定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会花费比过去多得多的时间来论证目标,我见到有公司会花一年的时间来筹备。如果时间不允许无限制的论证目标,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一个终极解决办法——“拍脑袋”。管他三七二十一,定一个目标,先干着,到时候再看,边做边调整嘛。

可是你万万想不到,拉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整个公司进入到大家熟悉的“确定性轨道”之后,所有人都会将“拍脑袋目标”当做终极目标来“执行”,没有人会质疑之前的目标的正确性,即便有怀疑,也很快被繁重的工作吞没了。即使是拍脑袋的你,也会在投入大量资源之后,在实现过程中,收集各种有利证据来证明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就是“晕轮效应”。

要想逃离“确定性轨道”,只有从开始就用不确定性的思维逻辑来做产品。

首先,你需要用最短的时间设定一个“初始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不严谨的,但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快。比如我们在众多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方案中,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觉得需求强烈的——“带过期提醒的智能冰箱”。没有人知道这个就一定是对的。但同时也没有人知道它就一定是错的。

假如我们有三个可选方向,在20分钟之内,如果你无法分辨其中对错,那么挑选任何一个都不是错误的选择。换言之,我们可以随意挑选一个方向试错。

这个初始目标的作用是一个靶子,让我们可以快速启动,从实际结果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而不是不断调研或者听取专家意见。谁都不是神仙,没人能够预言成败,只有事实才是检验目标的唯一标准。

接着,用一个足够短的迭代周期,例如一周,来快速成型产品的核心功能,然后让实际用户试用,收集他们的反馈,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反馈,从而验证产品方向。例如“带过期提醒的智能冰箱”,如果按过去的思维方式,我们会设计整个冰箱,然后开模,试制,再来验证结果,这个过程可能已经过去半年了。如果我们想要在一周内就能够验证这个方向,怎么才能做到?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请在公众号内留言告诉我。如果想知道我的方法,可在公众号内回复“答案”便可获知。)

之后,我们通过收集的意见,“极速调整”我们的方案,甚至是修正“初始目标”。然后将调整的内容,放入下一个迭代,在第二个迭代内再次快速成型产品V0.2,然后在基于反馈验证结果。

以此前行,循环往复。每一个迭代都是一个完整的反馈闭环,每一个迭代的结果都是下一个迭代的输入。无数个短小的迭代组成了产品研发的生命过程,最终到达一个被用户广泛认可的产品形态。

此时的产品形态,与开始时设定的“初始目标”可能已经相差千里,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必执着于我们的初始判断或者所谓“初始梦想”,我们要的是被用户认可的正确产品。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是在通过无数个迭代的调整,逐步趋近“正确”的产品而不是假设的“目标”。

这就是“不确定性产品研发”的基本思维逻辑——趋近正确。而不是达成目标。

看到这里,你可能很容易懂得这一逻辑,但是要想按照这一逻辑做产品,却是非常之难的。因为它是“反直觉”的。然而很多正确的做事方式都是“反直觉”的。

■作者简介:艾永亮(个人微信公众号:ALS111222333),互联网+领先思想者与实干者,《腾讯之道》作者,《极速产品研发》方法创立者;TII互联网+咨询董事长,步步高、美的、深交所、华为、顺丰等企业互联网+转型导师,前腾讯首席敏捷管理教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