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之词在先秦便已出现,初意为流星,后引申为皇帝的使者
“天使”这个词,最晚2500年前中国古人就在用了,只是到了近代,才作为一种“汉译”,扩展到表述外国之概念。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
这记载的是周惠王五年(前672年)之事。“兰”指兰花。
又,《左传・成公五年》记载:“婴梦天使谓己曰:‘祭余,余福女。’”为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
《春秋左传注》在前面的《宣公三年》条下,说:“天使为一词,天之使者也。与成五年《传》‘婴梦天使’之‘天使’同义。”
这说得很清楚了——2500年前的中国古人已用“天使”一词,表达的含义是“天帝之使者”。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中,对上述二条《左传》所云“天使”,专门做过详细考证。
另,稍晚的清代学者于鬯之《香草校书》,亦有考证。“鬯”是自商代即有的以香草酿成的美酒,于氏故以此命名此读书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11209/1c5c7fa8813eb12e.png)
“天使”,为“天帝之使”,这是第一义。后来,被用作称皇帝的“使者”。
刘禹锡《谢赐冬衣表》诗云:“九月授衣,载驰天使。”“九月授衣”是用《诗经・七月》之典,“载驰天使”则多少有些拍唐皇的马匹了,这的确很不像刘禹锡的风格。但“皇帝使者”,为“天使”第二义无疑。
其实,前面所说的第一第二义很可能都来自更早古人“观天象,授人时”的实践。
《晋书・天文志》云:“流星,天使也。”《宋史・天文志》云:“流星有八,一曰天使”。
中国上古先民大约从距今八九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观测天象;距今5500年到5000年左右,就已经对天上的二十八个恒星群——“二十八宿”有了系统认知。
这是经历长达数千年的坚持观测,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断归纳总结而形成的伟大天文成果。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观测中,先民们不可能不注意到“流星”,“天使”的概念,大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如此说,“天使”为“流星”之别名,反而应该排在第一了。中国古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