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热热闹闹的大集
儿时的年味,从“春晚”一样的蒸豆包开始,烧肉,做豆腐,炸丸子,陆陆续续美味不断。但是年前最有年味象征的,我觉得还得数农村的赶大集。
老家的大集五天一次,逢三、八就是集。进了腊月,集上的人就逐渐增多,时间变长。尤其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八,集上可以说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小时候,爸爸总说,咱这的集是“鬼集”。弄得我心里怕怕的。爸爸解释说,所谓“鬼集”,就是上个集很贵的东西,下个集可能非常便宜。所以我们从来都是选择二十八去赶集,也是想最后一个集,便宜点可以多买点。
二十八一大早,全家早早起来。吃过了饭,爸爸拿出纸笔,一一写出必买的东西,以防忘记。然后,留不方便出门的小脚奶奶一人看家,我们全部出发去赶集。
我和弟弟兴奋万分,要知道,只有这个集可以拖儿带女,其它时间一是没空带孩子,二是怕孩子上集要东西吃浪费钱。
那时候,自行车都没有,爸妈就推着手推车,弟弟可以坐在手推车上,我和妈就跟在爸爸身后步行。我们家到集上五里路,大冬天,很冷。但是我们赶集的热情却是火热,就算走着走,也是乐此不疲。更何况,络绎不绝的赶集大军不断加入,有说有笑,自是不觉乏累。
很快,集市就到了。远远的就听到人声鼎沸,叫卖声、讲价声、大人呼唤孩子声、孩子们嬉笑声混合一起,分不清东南西北。
集市上,一个接一个的摊位,摆放着各种东西。同一类型的挨着,挤挤挨挨排到村子尽头。摊位上红红绿绿,煞是喜庆。
从进入集市开始,爸妈就攥紧我和弟弟的手,一家人手拉手,生怕被分开没处找。我们从衣服买起,全家人这时候,再困难,也要买上至少一件衣服。花红柳绿的衣服挂在临时支起的绳子上,让人眼花缭乱。爸爸是个挑衣服好手,也是个讲价高手,被他三说两说,往往一件衣服的钱买上两件。妈妈总是赚了人家多大便宜一样捂嘴笑。爸爸则像打胜仗的勇士一样得意地夸自己几句。我和弟弟当然最高兴,因为多的衣服一般都是给我俩买的,想着漂亮的新衣服,心里那是一个美。
儿时的年味|热热闹闹的大集买完衣服,开始买肉。肉就放在砖堆上面的菜板上,卖肉的,穿着黑得发亮的罩衣,扬着锋利的板斧,大声喊着:“相中了哪块砍哪块,好了,后丘二斤。”抡起板斧,砍得肉星四溅。爸妈总是挑最肥的买,肥肉便宜又解馋。一条子肉像宝贝一样被压在兜子最底层,就怕一不小心挤掉了。
除了肉,鱼也是必买的。就为了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那时候没有活鱼,都是冻着的,硬邦邦摆在塑料上,基本上就是青鱼、刀鱼、平鱼、鲅鱼这些。我们基本上就买鲅鱼,便宜,刺还少。
菜,一般是不买的。家里的白菜、酸菜、土豆这些足够凑几个菜。集市上的青菜太贵,舍不得买。偶尔,买上一点豆角 、蘑菇,妈妈也得犹豫再三,不知来回转几个圈。
我和弟弟被挤得七荤八素,总要在这个时候借着给奶奶买糕点的由头蹭上几口吃食。旁边就是吃的摊位。卖油条豆腐脑、羊汤、油炸糕的都有,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我们一般都是买几个油炸糕,热乎乎,咬一口,满嘴流油。
爸妈看着我俩吃过了,精神了,就接着逛。花生、瓜子、糖果,整袋子整袋子摆着。我们只买瓜子,妈妈说“花生油腻”,其实就是因为瓜子出息,一斤嗑好几天。我们也不戳穿,有的吃啥都好。圆滚滚,没有包装的糖果,带着像西瓜一样的各色条条,也是我们的最爱。买上二斤,含着糖果,嗑着瓜子,就觉得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了。
最热闹的当属卖鞭炮的地。各种鞭炮,花红柳绿。鞭炮是当地手擀,必不可少的就是试试响不响。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女人的尖叫声,孩子的欢呼声,热闹异常。我们总是买几个二踢脚,这个特别响。爸爸说,过年就看谁家声音大。有时候买几个小狗拉磨,把我和弟弟高兴得手舞足蹈。
最后再买上几张写对联的红纸,和做挂钱的各色纸。最早,家里的对联都是自己写。我们村最早的大学生,过年就成了“香饽饽”。过年前一天,家家拿着红纸,请他写对联。来来往往把他家门坎都踢破了。挂钱更简单,各色纸裁好订好,自己琢磨个样子画出来做模子,铺在最上面。用自制的小刀挖掉多余,好看的挂钱就完成了。
买好所有的东西,放到手推车上,我们开始满载而归。尽管很累,但是心里高兴。终于可以过个丰盛的年了!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