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饼子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通过鲁迅小说品读,解析视角局限,与虚实远近的文学艺术技巧运用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14人  饼子啃书

前言:

虚实与远近,这些我们似乎都是在绘画作品里,经常谈到的词汇。而为什么我们拿来谈论小说?谈论文学艺术?其实原因在于艺术与艺术之间,往往都有一些共通之处。而作者对于文学艺术的不断突破,避免重复,不断的呈现艺术作品的陌生化,是在一种表现方式上的永恒追求。

就算我们不懂绘画,我们也会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看到作者用留白等艺术技巧,来代替云彩或者是体现山峰之间的错落感,用虚与实表现一种距离的远近。艺术,是需要不断的突破,不管是情节内容还是表达方式。如同画家拿着画笔进行绘画一样,同样一座山,怎么画才能表现出不同的视觉美。文学作品怎么写,才能写出不同的文字艺术美,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通过鲁迅小说品读,解析视角局限,与虚实远近的文学艺术技巧运用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处理技巧,我们平时在阅读的时候,往往能够感受到其艺术魅力的熏染,但却无法有意识的进行其归纳和总结,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借鉴,并在平时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灵活的运用和文本的品读赏析。如我们在看一些鉴赏家对画作的鉴定,很多方式是通过“手法”判断其真假,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种鉴别方式,但最根本的,其实也是一种品读赏析方式。

叙事视角与读者的情感代入:

在我们印象中,鲁迅的短篇小说很多都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的认为,应该是因为大部分第一人称的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最大。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会把《祝福》中的我,与“咸亨酒店”中的我,以及还有《故乡》中的我,理解成同一个作者自己。

我相信,这样理解的人不占少数,这就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一种很强的情感代入方式和表现手法,能使我们很快的进入到故事情节当中,并且感受作者提供给我们的故事,这就像作者给我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的人生经历一样,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生动的阅读体验。

没有哪一种叙事视角,可以如此强烈的表现作者要表达的故事情节,但是,关于这种叙述视角的选择,有其优点,同样也有其缺点,对于第一人称的抒写,容易写,但却不容易些好,我想这个不容易写好的原因也大致会有几方面。

叙事的视角局限:

首先是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有其强烈的主观性,在叙事的内容上,就很难把握其对主观性的叙事内容的选择。比如作品中的你是多大年龄?什么身份?这背后都有着对应的不同内容,比如我前几天讲的《呼兰河传》,萧红用的就是第一人称抒写了一个自己童年的故事,在这里,作者用了第一人称,就要有一个年龄和身份的交代,这种年龄与身份的特征必须符合你叙事内容的选择上。

通过鲁迅小说品读,解析视角局限,与虚实远近的文学艺术技巧运用

因此我们在萧红这部作品里,看到的是一个小孩子眼里的光景,只有快乐,只有活泼,只有一种儿童眼中的世界,尤其在小团圆媳妇这一段内容里,就能看到,我们成人眼中的悲剧,在儿童眼中是被淡化的,如果儿童眼中,出现成人的价值判断和利害判断情节内容,那这样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其艺术价值。

其二,这种视角的写作,必须做到限知的处理。因为一个人的主观视野是有限的,作者只能通过第一人称的主观视野进行聚焦,这种内视角的情节提供,是极其狭窄而有限的,如果你看到的太多,提供给读者的太多信息,就会让人觉得故事不真实。

比如在《孔乙己》中,如果作者写“我”看到孔乙己怎么被打,怎么盗书,这显然不符合情节,和现实情节逻辑,不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因此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叙事,如果不像萧红那样写《呼兰河传》时采用完全的视角限知处理,就往往需要配合隐含叙述者的全知视角叙事方式,这种对叙事的要求就会高很多,平衡不好,就失去了第一人称的情感代入优点。

就算这些我们都做好了,也会出现艺术瑕疵,这就像画画一样,会出现一种现象,如果你画出的画,就像照相机照出来的一样,事无巨细,这样的作品就算有艺术价值,也是有限的,它因此而不具有一种艺术的突破性,和陌生化特征。

虚实远近技巧如何突破视角局限:

这种陌生化背后不是一种客观的真实,而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体现。直白一点,就是当你画出和照相机照出一样的图画时,你的主体个性就消失了,你的主观情感和艺术特征就消失了,艺术的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剩下的只能是技术而不是艺术。

以此我们不得不把这种虚实与远近的书写手法,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来体现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在绘画里就有了一种变化无穷的层次感,以及这种层次感带来的无限联想的视觉传递。在文字艺术里,同样也会表现出一种真实背后的艺术追求,即平衡了情节和内容的真实,又表现出了不同视角和情节的呈现,凸显层次,每一个层次之间,其实就是夹杂着虚实和远近的艺术处理。

通过鲁迅小说品读,解析视角局限,与虚实远近的文学艺术技巧运用

在鲁迅的小说中,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虚实与远近的处理,那就是对于“流言”的呈现贯穿,我们在《孔乙己》小说里,在《药》的小说里,都有多个人出现的场景,来进行内容的不同视角展示,在咸亨酒店,我们看到作者有多次的写别人说,或者听别人说,大家看原文:

人家背地里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孔乙己)。

这样,我们看到,即保留了这种第一人称的合理视角限制,对提供信息的“度”的平衡掌握,又在不同的人群中获得了不同的差异化信息,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丰富了人物的立体形象。这些关系角色的内容,通过“我”之外的人获得,这就是拉远了艺术上的审美距离,避免因通过全知视角获得的那种巨细的描写,而消失了留白和虚实的层次夹杂,最终也就没有了审美距离。

同时这种审美的距离,又迎合了作者对孔乙己,身处一种冷漠的环境中的塑造和揭示。这种叙述技巧也同样的在《药》和《祝福》里可以看到,在《祝福》里我们看到作者把祥林嫂死的信息也是通过别人来传递给读者的。而在《药》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虽然有三个主要场景,但所有的信息,基本都是在茶馆里获得,获得的方式也是通过不同的人进行了传递。

通过鲁迅小说品读,解析视角局限,与虚实远近的文学艺术技巧运用

先不讨论其艺术价值,在情感代入的距离感,《药》就没有《祝福》《孔乙己》直接,因为《药》本身就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但作者也是进行了对视角限知处理,用茶馆里人的交谈语言,进行了情节信息的补充,补充之前情节的一些读者的阅读期待。这在艺术上,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虚实与远近的艺术处理。

结束语:

对于虚实远近的写作技巧,如何来融入文学作品中,与其他叙事方式完成一种彼此互补,融合穿插,从而实现文字表达上的艺术化层次感,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就可以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这些不仅仅适应于我们写作爱好者,进行书写的参考学习;也同样适应于我们的阅读爱好者,所进行的赏析阅读过程。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