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学习于老师如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方法
话题:阅读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两个课例,谈谈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方法。
读于老师的这两个课例,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结合到自己所带的年级、班级,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更为关键。
1.集中识字有方法。
《小稻秧脱险记》主要采用的是集中识字法,由字到词,再到文中的句子。其实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单个字的认读是最难的。我读完于老师的课例才有了浅显的认识:
首先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于老师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交流生字,并顺势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这一环节的处理正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质量,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识字写字的主阵地,这样的方法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更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
今年新接一年级,开学又延迟了一个月。教学进度比较紧张,在班里尝试了单元集中识字的教学。让我在摸索中也有些收获。以识字二《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为例,在这一单元中集中了归类识字、象形识字、看图识字、儿歌识字等多种方法。根据文本的特点,对应识字方法,重点在引导学生尽快走上自主独立识字的道路上,喜欢上汉字,并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一步:通读课文,示范领读,把课文读准读通。
第二步:板书生字,发现并交流识字方法。
第三步:拓展相同偏旁、读音或字形的生字。
第四步: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认读起来需要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特意安排了小老师协助识字,但是对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学生来说确实在语言表达和识字方法的积累上都有所提升。
2.恰到好处的点拨有必要。
课堂上老师在该出场时再出场,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要处理好。于老师的两个课例在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不太懂的词语时,都采用了范读的方法。确实是这样的,示范就是指导。学生如果能听懂老师的朗读,何时停顿,何时重音,为何停顿,为何重音。基本上也就理解到位了。
于老师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课堂上,让学生听他读,看着他的表情读。这一招真是朴素有效。学生不仅听出来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间隔,还关注到了于老师朗读时的表情,读出了亲切感。让学生在对比和练习中感受不同,从而读出自己的感受。
示范读过之后还是不太明白,怎么办?带着学生一起表演,在真正的体验中让学生理解、铭记。《小稻秧脱险记》中,对于“警觉”的处理,于老师就是带领着学生一起表演,在表演中帮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确实如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观察,让学生去感悟、去“意会”就够了。
我在执教《四季》的时候,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描写秋天句子中的几个词语不太熟悉。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谷穗”、“鞠着躬”这两个词语相对比较陌生,在学生认识和理解时,一方面引导他们观察插图:图片上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你们在什么时候会鞠躬呀?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接着指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这一部分,加深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读名师的课例,找到突破点,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更连贯、更立体,要明白识字教学中“教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做到“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