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处事 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每天一千字#
01
新生群里来了个新人,备注是一句诗,很文艺。管理员委婉地提醒她实名备注,未果。出于对学院新生群安全性的考虑,要求实名备注的声音越来越直接,却一次次被无视。
当一个你不知其姓名的人理所当然地把你当做自助答题机,还不时发送“呵呵”和“微笑”表情,再热情的学长学姐也会不满。“就你的名字很高贵吗?别人不能看?”忍不住在群里讽刺了一句,颇失风度。
事后平静了心情,主动找她聊天,想要解开一些可能存在的误会和尴尬。在交谈中她告诉我,不想这么快认识陌生的人,内向、念旧、高中情结、固执云云。
听了她的话,我有那么一瞬间在反思是不是自己过分了。然而,只是作为一个学院新生群管理员,要求新人实名备注而已。虽然我也不太想掺和这些琐碎的事,但之前接二连三的外来人员潜入事件也的确让人恼火。
不得已,拿出“规矩”的说法和她摊牌,只有上传录取截图才能证明她的身份。她说,学长那你把我踢出群吧。一时无语,一时愤然,继而开怼,说了很多,大致意思是:与人交流互报姓名是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如果你不愿意和我们交流,你也没必要加新生群,毕竟,这些都是你以后的同学。然后把她移出了新生群,像是一个没有耐心的恶毒学长。
第二天她找到我,改名、发截图、爆照,新人流程一个不落。十几天后,她来面试我所在的组织,履历丰富,表现大方,隐约可感某种个性。但我问两位同伴,她们都摇了摇头。
02
前段时间有一篇微信热文,大致内容是“致新生:为什么你要收到请回复”,其中提到社团组织招新:如果你有时间冲突,学长学姐会尽量帮你协调,如果你想放弃,学长学姐也会尊重你的选择。
但如果短信有去无回,会让发短信的人心中长久不安,怀疑是不是自己输错了号码,考虑你是不是忙于他事而暂时没看见,然后反复检查那串数字,想着要不要掐着时间点再发一条,如果有必要,甚至会直接拨通你的电话,生怕重要信息不能传达给你。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一个学生组织结束了招新,纳新名单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一个女生事后表示非常想加入我们,但我只能很遗憾地对她说,“你挺不错的,但你可能不适合我们部门。”
三轮面(笔)试,4条通知短信,只收回她一条“收到”。显然她看了短信,因为她每一场都赶在最后一刻到来,但这样的反馈不免让人怀疑她有没有认真读一遍短信。这样的态度,是否是一个真心想要加入部门的人应该有的,答案自在人心。
我没有和她直接点明:“某某某 收到”不仅代表了你对一个部门的重视,更代表着对背后工作人员的尊重。没人有义务教她做事。
即使她面试时曾给我留下很不错的印象,但至少从这一点考虑,我不会想招纳像这样没有反馈/联系不到的部员。
03
依旧关于名字。日常被写错名字,可能是因为用字的不常见或易混淆,无可厚非。但如果写错名字的场景从日常生活转换成一次正式的大中型比赛、一篇正式发表的署名文案、一则对外的正式公告,即使只是一个偏旁的误差,也会让人失落。
开学之初完成了一篇文案,最终推送时却在署名位置发现自己的名字被写错。当你付出大量时间、精力、体力去完成一篇正式文案的采写,结果删去字数也罢,生硬拼凑也罢,但在署名时都不能写对你的名字,这叫人如何不寒心。更不用提,我们同属一个组织。
同僚对我姓名的生疏,尚且算我做人的失败,但在我自写姓名的前提下,依旧将一篇错误署名的文案推送出去,这便是对我劳动的不尊重,更是编审校对的失职。我知道文案一旦推送不能更改,倒也不说什么。但终究有那么一瞬,对这个组织失去感情。
名字取自父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志,名字中的每一个字对于其代指的人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在正式书面场合,写对他人的名字,是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义务。
我本以为这些都是常识。
待人处事 这是最基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