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

美好的写作的话题是什么样子的?

2021-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单于非鱼

      写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热门的话题,写作是文字的表述,什么样的文字叫做“好”?最核心的标准是三个:简洁、精准、生动。那什么样的话题是美好的呢?最核心的标准是三个:有趣、有用、有深度。

      中小学的文学训练印象深刻,命题作文,自己找题就落入思维禁锢, 想写的时候不会找话题来写了,虽说是所闻所思全部都是话题。真正实施落笔写给谁看,这太有讲究了,如果仅仅自己看,那记录,随笔简单事实描述之后或许更多的是所思所感受就可以了,受众唯一嘛;而如果写好了,面对公众,则需要多考虑写给的读者的感受,他们的阅读喜好,阅读的友好度,需要谨慎,不失客观描述,兼顾文字的吸引力,趣味性;话题既要认真思考、仔细打磨,起到画龙点睛,虽不至于标题党,但一定要抓住人。文章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既然是沟通,就是双方向的,你写出来的话题是美好的,就是正能量,有用读者就考虑保存;有深度,读者就是反思和反馈。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反馈,首先需要自我认同,然后展示自己的真实一面。若干年前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以信件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的故事,介绍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将要付出的代价。作者是老三届的出国者,文字没有用太高深的,娓娓道来的描述,对话,完全一副观察者的记录。书中讲述了很多人,很多故事,信息量也非常大,需要反复的咀嚼,感觉特别真实,没有大道理,至于道理,读者自悟吧。林达的系列是完全有别于学生时期的课内思维习惯,好久一段时间也仿效他写作。很可惜,美好的中文在他们手里是那么美好,在自己手里确是那么憋屈。

      读了很多书,似乎懂了很多道理,到了自己写作,依然发憷,尤其是话题到了自己去发掘、选择的时候,而且在快速的时代还要降低阅读门槛,同时顾及太少和太多的资讯都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判断,尤其想写和要写的基本上是论说类的文章,感觉好难!从师学艺吧,这是一个好办法,将自己归零;然后如同孩子一样牙牙学语。知乎有一个说法,百万成神,忘了是是百万文字、百万阅读量还是百万粉丝的认可。不论哪一个指标都是量级的衡量,必然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不可跨越的过程。回归到中文的特点,是强调对称的美,连绵的美,含蓄的美。中国古代行文常用四字词,常用对账、顶针、排比,创造一种独特的秩序,使得文气纵横贯通。从开题、起首、中局、尾篇,一篇文章读下来,流畅通透,气韵环绕,如唐僧吃人参果后般舒泰。

      在一个人人皆可言说、人人皆能发表的时空,话题难免五花八门,话题的品味更是龙蛇混杂,顶级修饰词、极端极限的表达语、什么什么“绝”、“顶”“最”,最后读者会疲惫厌倦。那如何突破自己的看法,怎们才能超越陈词滥调?除了:简洁、精准、生动和有趣、有用、有深度之外,一定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在自我认知范围内勇敢地表达,不要害怕,人生不要设限,因为失败不仅仅是成本,更是一个尝试的机会,想出来什么,写下来提炼出来,表达出去你认知的美好话题,那就是你那一刻美好的话题,鲁莽之中也蕴含能量和魔力的。

未经打磨的坯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