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后感——人字两笔
在枯燥的乡村生活中,思考生命的意义,我走进了《活着》。
在没有任何事情的闲暇时,常常会思考存在的意义,身边人都站在另外的角度说这样的闲暇时光是其他人所羡慕的,而我并没感到多庆幸,终究被现实轮转着。于是我有意的走进书里的世界,希望找到慰藉和答案,看到它的那一刻,心里仿佛遇到一个忠实的倾诉者,直到我走进它思想的一半时,人生的另一面却呈现在了我的面前,那感觉是慰藉,是相怜,是感叹,还是预见?
始终忘不了福贵在影视中的形象,那时我正小学,心中对人物的幻想饱满而又故事。在阅读时,将主演陈创的形象代入,发现福贵的一生是那么的平常又跌宕,人生的起落是如此的显然,没有多少反抗,多的是逆来顺受,正视所来的一切,就如现在的我,乡村世俗的一切都在我的潜意识里运行着。
福贵的一生命运都是自己造成的,同样有怜爱的母亲与严肃的父亲,但他仍在严厉的父亲人生里,让父亲带着痛恨进了天堂,早一点摆脱了为不肖子之父的痛苦。
人这一生都像在继承着什么,而为父为君的像是半个伟人,成为一个优秀的继承者并不是一件易事,福贵将家产败落的时候,父亲对他教导了最后一回,也是最后一堂“公子课”,担着两摞负重的硬币,让他有了第一次感觉到肩上有担子,之后随着岁月的延续,他发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人”字的两笔,他先开始画了捺,所以他后面的生活是如此的曲折。
主人公在由富家到佃户,再到农户,期间还经历了一段军旅的生涯,这些都是在时代的背影下发生的,而作者或许在给我们传递一种历史的使命感或是觉醒。
人物的跌宕起伏,在作品中是亮点也是重点,在任何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因为作者也有人生,所以很多时候书中的人物是活着的。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我们都可能在主人公的影子里发觉自己的一角,时代的不同并不能阻碍我们的之间的对话,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好的作品总在用文字塑造一个个美妙的心灵,他们让读者不曾感到孤独。
“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活着》
这是书中福贵的名言,他也曾拼搏过,农户的生活,他过的越来越好,家畜越来越大,从鸡到牛,都是他们夫妻的奋斗成果,慢慢他也成为了家中的脊梁,骨血里生出了勤劳的“髓”。
日子总算在一天一天的煎熬中挺了过来,可余生还在。在失去病态的老父母后,儿子无辜死去到妻子积劳成疾的病逝,内心一次又一次的遭到谴责,白发皑皑不尽人生悲凉,人生的不幸之事,历历在前。如自己所说,他担着哑女的婚姻责任,踏上人生的新程,等到女儿出嫁,女儿幸福的婚姻使他欣慰了些,但命运伤痛沉积在心中。
后来女儿却在分娩时离世了,之后女婿又工事意外,身边只剩下一个外孙,本以为他会将外孙抚养成人的,命运却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外孙病的太饿,被一碗油香的豆子噎死了,到此我流下了此书给我的第二滴眼泪。孤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不同的人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可谁能左右生命的潮汐?
外孙那么的乖巧,就想女儿的心地一样,但是这一切就像是个梦。他活着,亲手送走了所有的亲人,也许上天的安排就是这样。
于是觉悟了这样的感叹:"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作为这时的他,能放下一些争利和痛苦,对活下去是最有利的,作者的内心也挺矛盾的吧。为什么不出个意外让他也结束生命,告别这个让他孤苦伶仃的生活呢?
心里要有怎样的免疫力,才能平复那些,而我们在想,主人公依然能如此的活着,实在是告诫我们很幸福,更没有理由说有对生命的抛弃权,只要还活着,就该去用好的态度对待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也是值得我们奋斗的。
书中最后的画面停留在一颗老树下,我在想我如福贵一样,也许只能一样的陪着老牛,他们这一对,也许不久后谁就会先走,但愿老牛能为他这个恩人送别。这样他的“人”字在最后一撇时,或许可以过的更平常些,顺着时光的无形画面,陈迹饱含着成熟,带到人生的最角落。
作为年轻的我,坦白地讲,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认为死才是灵魂最终的解脱。活着虽美好的令人向往,可也注定要历经那么多苦难折磨,身心俱疲。
“人”字虽然只有两笔,但要写出真正的“人”字,恐怕我这个小书生做不到。前一撇的起笔太重,内心自傲,可自仔细写下去,虽粗广但无势,注定没有那么踏实。现在我将开始写人生的那一捺,最终能不能写好,这需要多少的沉积,内心才可以抵住那将到来的洪流。
活着就会沉积,这是自慰,最后一笔终究还要恭恭敬敬的去对待每一厘,一点也不可粗心,潦草而过。
原创插图,点赞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