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迷失的民族谈古论今历史

南匈奴的分化与融合(匈奴篇二十六)-追寻迷失的民族

2017-07-24  本文已影响110人  与你同行_eddd

        历史上让汉人王朝恐惧地建起万里长城的匈奴,后来去了哪里?根据现有的资料和证据看,绝大多数匈奴后裔都与汉民族进行了融合成为了汉族的一员,其余的匈奴人进行了分化形成了许多新的民族,如突厥、鲜卑、契丹等。

一、融合为汉族而自人为匈奴后裔的主要聚集区

        五胡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逐渐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匈奴后裔融入汉族以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也许,你的祖先就是曾经举着战刀,跨在马背上疾驰的匈奴人……

1.山西岢岚县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内部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呼韩邪单于率领部众归附汉王朝,从此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部众被汉光武帝安置于并州北部地区。202年,南匈奴首领率部归附曹操。为了维护北方的统一稳定,212年,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大规模迁入今晋北、晋西地区,从此,管涔山两麓完全成为南匈奴新的家园。

南匈奴的分化与融合(匈奴篇二十六)-追寻迷失的民族

        大约在这一时期,管涔山出现了新的名称“岢岚山”,现在,管涔山脚下,还有一座以“岢岚”命名的县城。

        “岢岚”二字合为一座山的名字,专指晋西北的管涔山。有关较早的记载有《元和郡县志》:“岢岚山在宜芳县北九十八里,高二千余丈,西北与雪山相接。”《太平寰宇记》:“岢岚山在岚谷县东二里。”从“岢岚”两字的字形分析,两字皆从“山”,含义明确是指山,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造字命名的特点。同时,这又是一个表音的地名,也就是说,这个地名的含义与其字义无关。再从这两字出现在汉魏间的时间分析,我们认为“岢岚”应是北方民族匈奴语言中的音译。

        “岢岚”是匈奴人对管涔山的称谓,含义就是“驳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马、骏马,或者是那种食虎的神马。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匈奴人对这座山的景仰和崇拜。

        匈奴是典型的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闲时围猎,战时攻伐,从小就马不离身,弓不离手,他们与马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依存关系,对马有无与伦比的感情。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一书中对匈奴人的宗教有过研究,他说匈奴人的宗教“是以祭神化了的天和崇拜某些神山为基础”。当匈奴人入居今山西北部,看到雄奇神秀的管涔山后自然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幻想,也会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归结为山的自然力,并进行崇拜祭祀。他们还将管涔山想象成为一匹心目中的驳马,称之为“岢岚”,以表达崇敬热爱之情。

        《北齐书•神武下》记载了高欢在天池获瑞石的神奇故事:“六月壬申,神武如天池,获瑞石,隐起成文曰‘六王三川’。”据说“六王”指高欢的字“贺六浑”;“三川”指中原的黄河、洛川、伊川。这又是一个高欢代魏而王天下的神奇谶语,而且仍然来自于管涔山的天池。

        尽管这些故事我们看作是神奇传说,但是当时却是史官忠实记录的国史,是君权神授的重要合法性依据。从这里反映出北方民族对其精神图腾管涔山的崇信和依赖。

南匈奴的分化与融合(匈奴篇二十六)-追寻迷失的民族

        在民族信仰的影响下,北魏置岚州和岢岚县,州县同城而治,治所均在今岚县岚城镇北。正如《元和郡县志》所释:“后魏置岚州,因州西岢岚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583年),岢岚县迁治于今静乐县城。隋大业三年(607年),在今岢岚县城置岢岚镇,后演变为岢岚军、岢岚州、岢岚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岚州为岚县。

        就这样,定居在岢岚山附近的匈奴人,因为与汉人杂居在一起,久而久之,逐渐接受了汉族的衣食文化,参与到民族大融合的浪潮中,子孙后代也,慢慢成为了汉人。

        于是乎,“匈奴”这两个字,也就成了仅仅存在于史书上的名称了,但现在的岢岚县城作为一个畜牧业大县,游牧民族的某些生活习性也随着历史发展冥冥中得到了延续。

2.安徽东至县

        多年前,安徽省的皖南东至县南溪古寨发现匈奴的后裔,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专家对这些匈奴后裔抽取DNA进行检测,南溪古寨匈奴之谜再次引发人们关注。

        南溪古寨村子里除了零星几个年轻人外,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这与附近的村落并无不同之处。

        地处大山深处的南溪寨距东至县城约30公里,170多户人家,近700人,除了一两户异姓外,全部姓金。村子至今保留着完整古朴的原始生态自然风貌,99弄,88沟,所有水道呈S形走向。据说南溪的名字,是取“南部匈奴”和“有88条小溪”的意思。

        其实不仅是村落的布局有些特殊,村子里的房屋也很奇特。南溪古寨虽属皖南,大部分建筑与皖南徽派建筑有些类似,但始建于元末的酷似碉堡的碉屋,为该村庄独有。墙壁上有众多的洞孔,据说主要为瞭望和射箭之用。此外,房屋墙壁所成夹角并非汉族常用的直角,而是锐角,尖尖地突出,据说是为了象征骁勇善战的性格。此外,古寨村民的发髻较后,据称这与他们食用动物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祠堂99根梁柱上雕刻着云状花纹,还有骑马打仗、骑射、羊、凤同图等游牧民族的内容。这是当地人确信自己是匈奴后裔的重要佐证。

        说南溪古寨村民是匈奴后裔,最重要的佐证便是族谱。当年保管族谱的族长金天赐已经去世了,不过金池云家保存着族谱的影印本。随着岁月的迁徙,人口变化,族谱数量也在增加。

        族谱最早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第一篇“金氏源流”明确标注南溪古寨匈奴后裔的祖先是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殚。

        历史中的休屠王是匈奴中掌管祭天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中,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沉重打击了匈奴众部落,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被缴获。因畏惧大单于责罪,在另一匈奴部落首领浑邪王的劝说下,休屠王和浑邪王共同降汉。降汉途中,休屠王突然反悔,又被浑邪王所杀,其部下4万余人都归降西汉。归汉后,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金日殚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弟弟一起,随浑邪王降汉,被封马监侍郎。

        按照南溪古寨族谱记载,金日殚的后代一直归属于汉。到了唐代,金氏族人来安徽为官,不断繁衍,后来发生著名的黄巢起义,族人为避祸乱来到池州南溪深山中筑寨定居,并便修建了祠堂,祭祀祖先。如今的祠堂已经成了游人到南溪古寨必定参观的地方。

        其实不仅仅是建筑和族谱印证着南溪古寨村民是匈奴后裔的可能,生活习惯也有很多与当地人不同,比如崇武力、祭祀朝北。古代匈奴族有同姓不通婚,子继父妻妾、弟继兄妻妾的风俗,子继父妻妾在入汉后被取消,南溪古寨解放前保留有弟继兄嫂的“规矩”。

        匈奴消失之谜一直以来颇受国内外历史学家的关注,历史记载中河西之战中,匈奴一部分向西北逃亡,据说现在的匈牙利人便是匈奴的后裔。另一拨人投靠汉朝,经过民族融合、繁衍分布在全国很多地方。如在甘肃兰州市榆中金崖镇,也是金日殚后裔,这里的金氏于北宋建隆元年来甘肃榆中定居;江西省婺源延村也属匈奴金日殚后裔,北宋元丰年间来此定居;山东省文登市丛氏匈奴后裔因家族灾难,逃难时改金氏为丛氏;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后路金村匈奴金日殚后裔,据家谱记载,先祖也是金日殚。而在众多的匈奴后裔中,南溪古寨是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一支。

        随着科学的发展,DNA检测已经让匈奴消失之谜越来越接近。以中科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率队的研究团队对南溪古寨的金礼华、金义明、金岩方三位金氏家族成员进行DNA抽取,希望通过基因检测来分析他们是匈奴后裔的可能性。

        不过无论DNA检测结果怎样,南溪古寨人从来不否认自己是匈奴人的后代,他们也将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地处大山深处的南溪古寨过去一直很封闭,这也是房子能够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南溪古寨虽处于皖南,但房屋风格和皖南徽派建筑并不完全相同,房屋墙壁所成夹角并非汉族常用的直角,而是锐角,尖尖突出,据说象征了骁勇善战的性格。墙壁上的洞孔,据说主要为眺望和射箭之用。

二、分化为鲜卑人

        西汉时匈奴被汉武帝打败后,一部分选择归降汉朝,慢慢的就和汉人融合在一起了。同汉朝搞好关系的这些匈奴后来也发生了分裂,一部分迁移到蒙古地区,也就后来的鲜卑人。还有的,迁移到今天宁夏甘肃等地,改姓氏为:慕容,宇文等等,这也才有了后来的燕国和北周。

        匈奴国末期被自然灾害、内斗折磨得逐渐衰败,此时四周长期受匈奴欺辱的鲜卑、汉朝、乌孙、丁零、乌桓热火朝天地进行反攻清算,鲜卑成为攻击匈奴的主力。公元46年,由于鲜卑和其他民族长年地进逼,加上内乱不断灾荒不绝,曾经雄踞朔原的北匈奴被迫败退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和阿尔泰山地带。其后奄奄一息的北匈奴又屡屡惨败,最后由鲜卑国在匈奴国的原有领土上建立了强大的鲜卑国,60万匈奴人融入鲜卑国,另有一部分匈奴西迁。

        遗传学者用拓拔鲜卑的mtDNA与匈奴进行对比,结果两者高度吻合,证明匈奴与鲜卑的基因传承关系。

        鲜卑六部中的宇文部虽属于鲜卑,却与鲜卑族其他各部不同,宇文部自誉为神农氏后裔,其实宇文部是匈奴与鲜卑族混居后的后裔,他们有着比鲜卑族人更为明显的匈奴人的习俗。《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年间,当时的大将军窦宪派右校尉耿夔击破北匈奴,“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以及《魏书》认为宇文部是匈奴种,“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

        宇文鲜卑与慕容鲜卑、段部鲜卑同属辽东鲜卑,因为宇文部与慕容部、段部截然不同的习俗,时代与强盛时期的慕容部不和,争斗不断,反而与拓跋部关系较佳,多次联姻,北魏朝中多宇文可以看出两部关系。当然,北魏末期分裂为东西魏,再到后来西魏被宇文部北周替代,也是宇文部的杰作。

        最终宇文部被慕容部攻灭,留在辽东的宇文部一支迭剌部也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一个在后世颇具影响力的部族-契丹,他们的故事还将继续。內迁的宇文部则依附于中原各势力政权中,最有名的就是依附于拓跋部北魏的宇文部众,据《周书》所载,北周皇族宇文氏即系宇文部鲜卑的后裔,西魏太师、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就原宇文部首领的五世孙。

        2007年的一项名为"Genetic analyses on the affinities between Tuoba Xianbei and Xiongnu populations"的研究中,遗传学者用拓拔鲜卑的DNA与匈奴进行对比,结果两者高度吻合,证明匈奴与鲜卑的基因传承关系。

三、分化为羌人、党项人

        一部分匈奴人跑到了今天四川西部,慢慢的形成了羌族,当然也就是党项人,说到这里我们都明白了,他们再后来建立起了西夏。

四、分化为朝鲜族

        浑邪王和休屠王投降大汉,带领匈奴十几万人内迁大汉。汉武帝十分高兴,以缴获的“金人”为姓,给这群匈奴人赐姓金。对浑邪王还封了侯,赏赐了大片的土地,自此匈奴人在大汉开始繁衍。

        而休屠王的儿子因为擅长养马,被汉武帝派去专门养御马。后来这位休屠王的儿子因为养马养的十分好,被汉武帝看中,赐名金日磾,先后担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最后更是成为汉武帝托孤的四大臣之一,是当时投降汉代的匈奴人中,权位最高的。

        后来,金日磾在长安去世,其后代承袭爵位,而且成为重臣。在王莽时代更是成为与王家并称的大家族。与王氏联姻,形成强大实力。但是之后刘秀崛起,推翻了王莽。而此时金日磾的后代害怕受牵连,一部分改名换姓,南下逃命,而大部分逃到当时的朝鲜半岛乐浪郡,并在此繁衍。

        到现在,金日磾后代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四川,辽宁,安徽这一带。尤其是安徽东至县南溪金家村,发现了金家族谱,清楚的记载,这个村庄都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后代,在东汉初年,一路逃到了安徽,后来在此定居。

        而金日磾后代最多的还是现在的朝鲜半岛金氏,是朝鲜半岛几千年的望族,而且金姓还做过新罗的国王。在朝鲜半岛出土的《新罗文武王陵之碑》里面的墓主就是金姓,而且从碑文记载来看,其就是金日磾的后人。

        可以说现在朝鲜、韩国金姓中,相当部分那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匈奴人后裔。但是,无论面对考古发现还是文献记载等证据,韩国就是不承认,死活不承认金姓那是中国匈奴的后代。毕竟在她们的历史中,什么都是韩国的。

五、日本人

        日本学者也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匈奴人。东京的历史资料关于他们的起源里有提到他们的祖先是匈奴。

六、蒙古族

        近年来人们通过DNA研究发现,蒙古人就是匈奴的后人。

        现在的蒙古语,突厥语,匈牙利语很多字词发音相近,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的民族早先也许是从同一个民族分化而来。据说图兰人就是匈奴的后裔。

        两千多年前的匈奴古墓在蒙古国北部地区被发掘,匈奴古墓中有两百多具尸体,他们的基因鉴定结果发现,古代匈奴与现在的蒙古人和日本人基因相似,匹配中以蒙古为主,还包括一小部分的欧洲基因。

        匈奴直系遗传后裔应该主要是蒙古族,其他还有少部分的后裔分布在日本,中亚哈萨克土耳其等,和欧洲匈牙利。

        两千多年前的匈奴古国,由于长期的内战争斗,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匈奴古国衰败,此时之前被匈奴征伐的少数民族包括汉,鲜卑,乌桓等开始反攻,其中鲜卑族的讨伐最为激烈。不久,鲜卑族联合其他势力持续的进攻,北部匈奴被逼退到燕然山和阿尔泰山一带,最后鲜卑族政权取代了匈奴古国,北匈奴人转化成了鲜卑国居民。匈奴的后裔最终散落在世界的欧亚地区,但是他们超越了普通国家和民族的延续,以匈奴自有的内在认同连结在一起。

        据法国遗传学家研究,用2300年前的古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线粒体、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表明,古匈奴和当代蒙古人为延续世系。

        古代北亚游牧民族的领土从东亚延伸到中亚、西亚,甚至一度延伸到欧洲。在这样一个横跨洲际的国家里,自然是什么人种都有(参考今天的俄罗斯),各人种之间混血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现在有不少人争论匈奴、突厥到底是蒙古人种还是高加索人种,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愚蠢的。事实是两种人种都有,蒙古人种为主,高加人种为副。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的统治阶层都是蒙古人种,如阿史那、塞尔柱家族都是典型的蒙古人种。

        突厥也是蒙古人种,高加索相貌是后来混入。所谓游牧民族,就是到处游荡的放牧,今年在中国长城脚下放牧,过几年草场闹自然灾害或疫情时,就可能转场去中亚草原了,再过十年中亚草原再闹灾,可能就转场去东欧草原了,一路掠夺人口,可能一个突厥男人在中亚掠夺了一个波斯女人生一个混血儿子,十年后他的儿子又在东欧掠夺了一个俄罗斯女人生个孙子,结果一家人蒙古人种、欧亚混血、欧洲人都有了。接触过蒙古人的朋友应该会知道,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天生黄头发的蒙古人,以及蓝、绿色眼睛的蒙古人,被称为“色目蒙古”。

        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源自突厥语,两种语言底层都是相同的,两种语言分化是突厥西迁后的事情,而突厥西迁前的固有词汇,在当代蒙古语和当代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是共同词汇。

        原始突厥是匈奴里的北匈奴一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边,属蒙古利亚类型,这个地方是苏武牧羊之地,当时看管苏武的匈奴人就是突厥人,贝加尔湖西岸跟西方人居住地很近,当时属于高加索种人的塞种人游牧地区跟此地接壤,所以突厥人在早期就混入高加索血统很正常,但那个时代突厥还是蒙古利亚人血统为主体的人群。

        成吉思汗时代是不存在“蒙古”这个民族的,当时只有蒙古部和之后蒙古国,成吉思汗本人是个突厥人,属突厥的蒙古部,成吉思汗从来也不知道有个民族叫“蒙古民族”,因为蒙古民族形成是他死后的事。帖木儿时代,蒙古民族刚刚形成,而突厥西迁也没多长时间,那个时代的突厥人与蒙古人的关系,就像今日的新加坡人和中国人的关系,属于亲属的关系。

        先有成吉思汗统一北亚草原突厥各部,建立蒙古国,蒙古国民开始自称蒙古人,时间久了在共同的蒙古人认同下,才逐步诞生发展固定下来了蒙古文明(含服饰文字宗教)等,蒙古民族才诞生,这个先后顺序要知道。成吉思汗西征,灭南宋的所谓蒙古人,准确定义是:蒙古国的人,而不是蒙古民族,因为那个时代蒙古国刚诞生,蒙古民族尚在形成初期,还没有摆脱突厥的概念。所以元帝国时代从中亚大量引进自己的伊斯兰化的突厥亲戚色目人来华一起统治中国人。

        中国史书一直混淆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关系,真实的史实是:蒙古是突厥人的一支,称为“留守突厥”,也就是留在蒙古本部的突厥。突厥语和蒙古语在突厥西迁时才出现分裂,所以今天蒙古语的底层单词比如“牛羊马”这类的突厥时代就有的词汇跟土耳其语一样。帖木儿和成吉思汗时代突厥西迁不久,蒙古也刚刚脱离突厥的概念,所以蒙古人只要西迁后皈依了伊斯兰教,就演变成新的突厥人。

        蒙古人不是成吉思汗时代就一夜间从天上掉下来的,蒙古人自古就生活在蒙古高原,他们古代属于北匈奴的一支,曾跟另外一个突厥部族土库曼人一起生活并结成联盟,中世纪突厥和土库曼西迁后,一部分突厥人留守了下来,成为后世的蒙古人。突厥西迁并非中国人所谓的被唐朝击败,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中突厥人的一支沙陀人还曾建立过后晋、后唐、后汉、北汉等几个政权,突厥留守部族由多个部族组成,1162年留守突厥的蒙兀尔(蒙古)部里诞生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了突厥西迁后分裂的北亚草原(当时蒙古民族还未诞生,所以还没蒙古草原,称北亚草原或突厥草原),统一了北亚草原后,成吉思汗以自己部族的名字命名新的统一帝国为“蒙古”,蒙古帝国建立后,北亚草原各留守突厥都以“蒙古”为这个统一的民族名字。蒙古人就是留守突厥人,蒙古民族诞生前从北亚草原西迁的所有人都叫突厥人,蒙古民族诞 生后西迁的蒙古人再伊斯兰化后演变成新的西迁突厥人,会很自然的融入当地老突厥人中去。今天所谓的突厥人,就是历史上从蒙古高原上西迁的蒙古人。

七、突厥人   

        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同波斯的关系远比同中国的关系要密切,匈奴、突厥的领土都是横亘东亚中亚的,当时中亚居民是讲波斯语的粟特人、塞种人等民族,这些民族也农耕民族,有富庶的城市群,匈奴、突厥人在东部边界打中国,在西部边界跟波斯语民族常年战争,并且匈奴经常直接管理中亚的波斯语城邦, 而突厥更直接,突厥则直接鸠占鹊巢的抢夺了波斯语民族在中亚的城市,进而中亚的突厥人融入了波斯血统成为欧亚混血的穆斯林人群,所以波斯史书关于匈奴和突厥的记载远比中国历史详细。

        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一样,原本也是信奉腾格里和萨满,后来才皈依了真主。

        “鞑靼人”一名,最早于5世纪出现于游牧部族中(见“Otuz Tatar Bodu”,即“鞑靼三十部”),其活动范围在今天蒙古国东南部一带。鞑靼人使用蒙古语,在蒙古部出现前,“塔塔儿(鞑靼)”一词代表说蒙古语的部族。13世纪初,这些人成为成吉思汗部队的一部分,其后入侵俄罗斯和匈牙利的蒙古军队,就被欧洲人统称为“鞑靼人”。鞑靼部是后世蒙古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037年,乌古斯突厥占领河中、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大部和叙利亚等地,建立塞尔柱突厥帝国。1243年,蒙古国入侵小亚细亚,此地区再次被突厥人征服,成为蒙古伊儿汗国的藩属。

        突厥帝国建国前,突厥人就叫匈奴人,属于北匈奴人,古代游牧民族和现在的俄罗斯一样没有人种概念,讲同一种语言居住在各地的人们,在不同时代都以自己的政权名字自称是什么人,突厥人和蒙 古人就是这么诞生的,先有突厥帝国和蒙古帝国,后有突厥民族和蒙古民族,这个先后关系对农耕固定文化的汉人理解起来很困难,不论匈奴人,突厥人还是建国初 期的蒙古人他们是一个语言群体,他们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并没有割裂,不是中国人眼中的所谓“北方草原经常你来我往的更换民族”。

        突厥原本属于北匈奴人,突厥帝国建立后才诞生了突厥民族,蒙古属于突厥,蒙古帝国建立后,才诞生了蒙古民族。打个中国人能理解的比喻:秦国属于周朝人,秦人本是周朝西北地区的居民,秦人建立秦国后,秦民族才诞生,而刘邦属于秦朝中原人,刘邦建立汉朝后,汉民族诞生,不论周人、秦人、汉人都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群体,汉人与匈奴/突厥/蒙古体系的区别是:汉人是农耕民族,自古定居在一块地方轻易不迁移。而匈奴/突厥/蒙古体系民族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经常是本部迁移游牧走了,留下的人成为了新本部。突厥蒙古部大部分随突厥本部西迁中亚,定居在河中地区东南部并且伊斯兰化,就是蒙古尔斯坦地区,一部分蒙古部留在了北亚草原,成吉思汗就是这部分的人。

        被称为“十五世纪地球最强武力”的帖木儿大帝就是蒙古尔斯坦的伊斯兰化突厥人,帖木儿属尼伦蒙古的八鲁剌思(Barulas)部,而成吉思汗属尼伦蒙古的乞颜(Kiyan)部,帖木儿的祖先西迁前与成吉思汗的祖先是亲戚。蒙古语中的“Ikh Nirun Uls(大尼伦国)”,中文叫“柔然汗国”。

        蒙古西征的地区,其实多是自己的同胞,西迁突厥人的地区,蒙古西征到多瑙河时,当地还居住着几个西迁的突厥小部族,这些人日后演变成波黑人的祖先。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是一个国家的不同朝代,相当于中国的秦、汉、宋、明的传承概念。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也是很多异族建立的政权,道理跟匈奴、突厥、回纥、蒙古是一个国家的不同朝代一样。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秦是戎狄、汉是楚南蛮、唐是鲜卑。至于辽金元清就更不用说了。

八、图兰人

        2014世界匈奴人后裔大会。今天说阿尔泰语和乌拉尔语的人们,被称为“图兰(Turan)”,他们都是匈奴的后裔,包括今天的蒙古人、满洲人、突厥人、日本人、匈牙利人等。南匈奴的后裔还融入到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的汉族中。

        2006年,法国遗传学家Christine Keyser-Tracqui用2300年前的古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了Y染色体、线粒体、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表明,古匈奴和当代蒙古人为延续世系。

        研究者在不断的研究中证明,今天说阿尔泰语和乌拉尔语的“图兰(Turan)”,都是匈奴的后裔,包括如今的蒙古人、满洲人、突厥人、日本人、匈牙利人等。东京国立博物馆里关于日本人的起源,就讲明了自己的祖先就是匈奴。蒙古国北部额金河发现2000年前的匈奴古墓,根据对古墓中219具尸体的DNA检测,发现匈奴的基因成分与现代蒙古人和日本人的基因高度匹配,以蒙古人种为主,另有11%的欧洲成分。

九、分化为裕固族

        裕固族如今一共只有42000多人,在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13000多人。在连绵的祁连山北麓,有广袤的牧场,丰腴的草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裕固族人,逐水草而居,所以又被称为“马背民族”。想不到裕固族这么少的人口却又分成了两个语系:西部裕固语是一种仅存于我国的古代突厥语,东部裕固语是我国蒙古语族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少的一种语言,而裕固族通常被认为是回鹘(突厥)的后人,就连肃南县的书记也是这样介绍的。而据当地的记者介绍,裕固族还有可能是匈奴的后裔。想了解这个问题甚至还要牵扯上一个地球那边的国家--匈牙利。

        匈牙利民族是匈奴人的后裔,这早就不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而之所以说裕固族有可能和匈牙利人是一个祖先,主要还是因为两者的民歌、民间传说惊人地相似。发现这一点的是裕固族博士贺卫光,二十年前他在匈牙利使馆听到了匈牙利民歌,他当时还以为是裕固族的民歌。了解后才知道是匈牙利的摇篮曲,而贺卫光从小就听的裕固族摇篮曲竟然和这匈牙利摇篮曲曲调完全相同,歌谣的衬词都差不多。可见匈牙利民歌与裕固族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诸如《三兄弟》等的民间故事,内容竟然也基本差不多。两个相距万里的民族到底有什么样的瓜葛,现在正在研究之中。

        现在,裕固族的大多数族人已经告别了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把民族风情引到旅游景区来,是张掖的一个创举,裕固族人跳下了马背,定居到了马蹄寺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开发当地旅游的一个品牌,采访团就餐的地方就是裕固族风情旅游帐篷。而曾经住在这冬冷夏热的帐篷里裕固族人早就住上了明亮宽敞的砖瓦房。

        目前,肃南县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网,各区、乡全部实现了通车。而富裕了的裕固族人几乎家家都买了摩托车。裕固族民族的意思本来就是“富裕、巩固”这是当初周恩来总理在民族甄别时为裕固族定下的民族名称的含义。在半个世纪以前,长期缺医少药的裕固族只剩下了3000多人,人均寿命仅有32岁,几近消亡边缘。现在已经人丁兴旺,而且这里近80%的村通了自来水,100%的牧户冬春季有固定保暖的住房,用上了电。学校、医院、公路、市场、通信、广播电视等各种设施的覆盖面日渐扩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