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心,日本的茶道
关于茶,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中国人来说,有茶艺茶文化,却似乎没有茶道。茶更像是一类很生活化的饮品,属于生活必需品。
在日本人看来,茶并不仅仅是通过某种饮用方式体现一种理念,它更是对生活艺术的虔诚信仰。仓冈天心在《茶之书》中也阐释了这一理念,提出了东方人的生活美学感悟。自问世以来,《茶之书》就成为论述日本茶道的经典之作,至今无人超越。
薄薄一本小书,仓冈天心很用心地将茶、茶的流派、中国与日本对道的理解的不同、茶室布置和茶道大师的故事等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茶道似乎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是影响范围甚广的生活理念。“道”一词反复在书中出现,不仅仅是煮茶的过程,从茶室的摆设,到房梁粗细、物品的摆设,茶室露地小圆的干枯松枝、石头青苔的存在,都力图显示着一种沉稳安静又富有力道的氛围。
因此,在读《茶之书》时,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的茶之于日本的茶,究竟有什么区别?
茶是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植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茶树已被人们当做草药来使用,在古时,茶的称呼有多种,直至公元4至5世纪,我们开始逐渐将这种植物统一叫做“茶”。唐代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将茶文化介绍得精妙且系统。煎茶、点茶、淹茶,各自有一套手法体系,古籍中斗茶的记录也都有趣热闹。直到宋代高僧圆悟禅师书写了“茶禅一味”,被日本禅僧荣西带回日本,后经过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昭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发展成日本茶道,而“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吴钩老师曾在“腾讯·大家”专栏里提到中国宋朝的茶文化:“入明,朱元璋也是粗人一个,他极力倡导的社会风气依然是尚质不文,还曾下诏罢贡团茶(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改用散茶。由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被扭转到跟宋时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点茶那样的精致技艺,自然不会受欢迎,遂成绝唱。倒是日本人追求精致,因此才可能将唐宋人的插花艺术发展成花道,将宋人的点茶技艺发展成茶道。”
乍一读来,心中十分可惜,我们的茶技就这样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我们留下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手一泡,丧失了太多美感与仪式感。
然而,我们没有茶道,“仪式感”的确不足,但中国的“道”,却是“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洒脱与普世之道。
现代日本茶道,我们最普遍了解的,应当是抹茶。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套规范。由此我们能够延伸到日本人的工匠之道,心不逾矩,虔诚优雅,纯净极致,千万遍的重复而不变,乃是日本人的道。看日本类似于《寿司之神》的电影,种种寿司,十年内一双手握出千万个寿司,却都一样的工序。中国人的道,更多依托于老子的理念之上,心中悟道,不拘于俗,形变神不变,每一个人静心品茶的时候,脑海里过的都是不一样的故事与体验,却万变不离其宗,学会安身于大千世界,却不丧失自己的立场。
因此,如果日本的茶文化可称之为茶道,那么中国的茶文化,我可以叫它茶心。
虽然,如仓冈天心所说“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不过,茶作为一个载体,在这车水马龙的水泥城市间,它的清新馥郁,将我们带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落到内心的一份宁静舒畅,便也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