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周恩来总理

2019-01-08  本文已影响14人  RICKY_珞羽

1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8分,北京305医院,住院一年零七个多月的周恩来总理,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合上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半年以前,总理的体重就已经只有30.5公斤了。

        是日中午11时,中央领导人李先念等陆续赶到医院,邓颖超向他们转述周恩来的三点要求:

        一,不保留骨灰;二,后事处理不要特殊,不要超过任何人;三,不要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

        到今天,已过去四十三年。

2

        周恩来,出生于近代中国最黑暗的时代(1898年),在南开接受新式教育,在日本接触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参加了五四运动。留洋法国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那个谨慎行事的周恩来不同,他在这一时期是彻底的“暴动者”。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因错误估计蒋介石而失败,后又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如果两次起义有更好的结果,或许他在党内能获得更有保证的地位,但失败让他成为了一位无畏的战士,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共产主义中。

        大革命时期,邓颖超在广东难产,婴儿一生下来便夭折,他们自此失去了最后一次有孩子的机会。但中国的下一代,无数的孩子却因为他们两人的牺牲,自由和尊严得到了显著的扩大和提高。

        “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

南昌起义

3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先后出现六次路线斗争,周恩来却能够屹立不倒,这主要在于他的温和和务实的作风。

        他很少明显地反对一把手,无论是李立三、王明,还是60年代的毛泽东。他认定自己适合当一个行政领导,往来于多方各派,尽力弥合矛盾,维护团结。

        决定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遵义会议上,是周恩来的坚持让毛泽东获得了领导地位,毛泽东说,“没有周恩来,遵义会议开不起来。”

        圆润而不圆滑的周恩来,从不丧失立场和原则,他为了更好的革命前景,而甘当绿叶和嫁衣。

        也正是这个“温和派”,数次挽救了党。

延安时期的周恩来

4

        西安事变后的谈判,可以说是周恩来前半生最突出的成绩。

        1936年的12月,周恩来抵达西安时,面对的是极度复杂的国内局势:党内和东北军都有人(甚至有毛泽东)想要处死蒋介石,张学良并没有做好通盘的打算,南京方面又分为强硬派和和谈派,同时封锁了西北对外传播的消息,蒋的态度不明朗……

        但是,周恩来巧妙地以一个中间人的身份介入,先是说服张杨不要杀蒋,然后同蒋宋谈判,抛出主张,让各方达成一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周恩来的斡旋下,几乎是空手套白狼式的,把处在重重包围中的苏区解救出来,并建立起联合统一战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甚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统一战线更是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

西安事变中的周恩来

5

        解放后,兼任了十年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外交成绩有目共睹。

        五十年代最活跃的时候,中国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妥善处理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万隆会议,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就是在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的。

        这为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十年代,因中苏关系恶化和“文革”,两大阵营都不接纳中国,外交进入低潮,而到了七十年代,却面临一个重要的当口:倒向美国还是苏联?还是继续走六十年代的老路?

        虽然国际上的环境不好,但这里的困难主要来自国内,要知道,美帝和苏修都很讨厌,被当做是“敌我矛盾”。周恩来硬是拉着几个已经靠边站的老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在毛泽东面前争取来一个结果:可以和美国联合。

        于是,就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外交突破。

        那些流传甚广的段子,动不动就来个“不怀好意的西方记者”,然后周总理“机智的回答”,最后“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实在格局太小,岂能将总理的外交智慧表达出万一?

        就像那些穿打补丁衣服的事例,相较总理卓越的工作成绩而言,只是细枝末节而已。

周恩来迎接尼克松访华

6

        但在内政上,二十多年里总是磕磕绊绊、困难重重。

        尽管这位开国总理有着超高的个人魅力与一流的实干技巧,付出了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与心血,但收效不总是尽如人意。

        他殚精竭虑,但很多时候做的不是有开创性的建设工作——不是他不想,是不能——他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收拾烂摊子上:开国时的经济恢复工作、“大跃进”后的调整工作、“文革”时期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

        这不是什么人的错误,应该说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想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取得巨大进步,一定会遇到极大的挫折。

        但最令人惊异的是,他在面对这些挫折时,既没有撒手不管,也未作出过激反应,只是默默地坚守阵地,继续工作。

        尤其是“文革”,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为忙碌也最为痛苦的时期。年已七旬的周恩来,忍受着癌症和“挨整”的双重折磨,要接见那些无理取闹的红卫兵,要和“四人帮”斗智斗勇,要保护那些被打倒的老干部……

        周恩来人生的这一段,可以说是消极的、令人丧气的, 尽管已经将“鞠躬尽瘁”这四个字做到了极限,但在生命只剩下最后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他还是惦记着让他内心不安的事情:他在纸上写下“我是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虽然我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决不会当投降派。”

        然而,他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诺言:把中国带入一个明显有着更高生活水平的现代社会。但他用血肉之躯,为党和国家保存下了正义的力量和希望之光。

        他心心念念的“四个现代化”,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被提出,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度提上日程,终于在他的接班人及其继任者们的奋斗下得以实现。

周恩来和邓小平

7

        周恩来的崇拜者总是爱说,作为一国总理,他没有子女、没有存款、没有房产,甚至连骨灰也没有留下。

        其实我觉得这样讲不是很好:没有子女是种遗憾;物质生活不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追求,但以今日之眼光,贫穷不是共产主义,那些造福于民众的人,理应过上优渥的生活。

        他的骨灰,被分别撒在了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黄河入海口——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对此,这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也做过说明:

        “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保留骨灰呢?把它撒在地里可以作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做作饲料喂鱼,人死后不仅不浪费一寸土地资源,遗体还可以再作一点贡献。”

        人生是一种循环,追求勇敢的人会获得勇敢,追求忠诚的人会获得忠诚。我们更应该看到,周恩来毕生的追求,就刻在那枚最后岁月里他最爱佩戴的徽章上——

        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

8

        周恩来很喜欢花:他选了有许多海棠的西花厅作为居住和办公的地点,还种的有芍药;1973年秋天的洛阳之行,他看到衰败的牡丹时说,来的不是时候,明年五一来看牡丹;他和访华的日本友人也说过,如果来年他还健在的话,一定去日本赏樱花……

        在这位人民总理的心里,总是有无数个充满希望的明年,总是有无数尚待绽放的花啊。

海棠花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英)迪克·威尔逊著,封长虹译,《周恩来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

[2]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3](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顾保孜著,《周恩来最后600天》,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影视资料:

[1]电影《周恩来》,1992

[2]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2013

[3]电视剧《海棠依旧》,2016

[4]电视剧《西安事变》,200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