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读写交流群

081+打碗碗花儿 +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3人  e00372b1682b

第一题:阅读一本书,写一篇推荐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 一杯热茶的自述


大家好,今天我要推荐的书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为什么我要推荐这本书呢?那是因为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太大了。就像是习惯了在冬日煮火锅暖胃,在大吃特吃逐渐油腻之后,突然端上一杯热茶,不仅暖胃而且还解油腻。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欧维的退休铁路职工,现年59岁,只开萨博这个牌子的汽车,上班从未请过假,不需要闹钟就可以每天雷打不动“六点差一刻”准时起床的男人。他作息规律、生活简单、锱铢必较、性格固执、做事老套。老实说,这种人放在文学作品里真的没有什么特点。 可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老爷子,他成为了整个冬日的催泪弹。

欧维,不是一开始就想死的。他工作踏实、生活规律,对他而言,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太美好不过了,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然而他失去了他的光,他生活中唯一的色彩——他的妻子。对他这样一个非黑即白的人,失去了人生的色彩,那真的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了。

于是,欧维,他在十一月的一个周二下午,四点整,决定去死。在去死之前,他打电话注销了电话号码和退订之前订阅的报纸,他修好了洗手间的水龙头,给厨房的院门把手换新的螺丝,给厨房的操作台打上油,重新调整了阁楼的储物箱,摆齐了储藏室的工具并为他的爱车萨博的冬胎更放了摆放位置。不仅如此,他还熄灭了所有的灯,关掉了暖气和咖啡机。如果不知道他决定去死,我可能只会认为这是他平淡生活一天的基本操作。一般说来,将死之人,必有什么出格之处。然而在欧维那里,除了平淡、规律以外,你找不到任何特别的地方。

可就在欧维打算平淡结束自己一生的时候,他家院门被别人撞了。大概老天都不想收这种平淡至极的人,于是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一辆车撞到了欧维的院墙,不仅如此,在欧维的注视下,还压坏的他的花坛、撞倒了他的邮筒。气急败坏的欧维,当然不去死了。他得好好教训他们一番。在欧维停止去死的那一刹那,欧维的人生开始了新的篇章。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接下来的人生就和开车的这一家人有了解不开的缘分。

就这样,一个接近两米的身材瘦削的“盲流”和他的孕妇妻子——拥有一双欧维从未见过的最大的棕色眼睛,还有他们的两个女儿,一起闯入了欧维的生活,接二连三无意识的阻挠欧维的自杀行动,一点一滴的瓦解欧维的自我防线。

最后欧维到底有没有去死,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我只想说,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好。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失去了他的光,于是他决定去死。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找到了他的光,于是他一直活着。

第二题:听课笔记


去年加入了雪舞的知识星球,很尴尬,只在简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并且立意不够,结尾匆匆,不能算完整的一篇文章。经常看到释若大神在知识星球上的点评、互动,但总是以时间不够为借口,什么也不写,看看也就过了。当看到雪舞说的,懒的,怂的,玻璃心的,千万不要报名,其实这种激励真好,在过去的一年,我真的是懒、怂、玻璃心。不逼自己一把,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有多优秀!这次,我准备死磕我自己。

连续听了释若老师码字课堂的公开课和阅读理解两节课,所谓是收获颇丰啊。说读书,我也读书;说感悟,我也有感悟;说标注,我也有标注。可是你有完整的读书笔记,并且能够汇成一篇精彩的拆书稿或者解读稿,而我呢?除了划了线的标注,一点点的心得体会,但随着时间远去,一切都又淡忘了。常常想给周围的朋友推荐自己读过的书,可是一张口,除了书名什么都说不出。阅读时所带给我的悸动,大概只剩一个模糊的影像,就像镜中花,水中月,都不属于我了。

释若老师虽然教的是如何用公式去写一篇拆书稿、解读稿,但对我这个小白更多是,如何去阅读,如何更高效的阅读,如何将阅读转换成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读一部本书,若是带着消遣的意味,大概读了也就只有读了。但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去读,提前准备好心态去读,除了可以解答自己的疑惑,开阔自己的视野,说不定还能让你成为一个出色的重述者、解读者。

阅读理解,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读、理解、体会。说起来很容易的样子,只要是学过语文,要完成阅读理解应该不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根据释若老师说讲授的,阅读有六个层次,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前三个层次,所以大部分人只能读,而不能解。真正的阅读理解是要把别人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总结加工,重新输出,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产品,也就是“提升知识转化能力”。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拆书稿人,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怎样将输入到输出形成完整的体系。

那么,读一本书究竟该怎么去读呢?当我们在选择一本书时,就应该想好,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亦或是这本书能够解决我们怎样的实际问题?在真正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标注书中让我们产生情绪共鸣的文字,或者是有意思的,或我们想要去了解的文字。试试对比一下书中所讲授的方式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哪个更好一些,更符合我们自身情况一些。将这些方法总结归纳之后记录下来,形成我们特有的观点,当遇到作者特别好的观点之后,我们可以摘录下来,或者用自己的话重述,尽可能的让这些观点成为我们的知识点。联系我们未来的规划,让我们在此书中所得的知识点成为未来实践中的闪光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共勉之!

第三题:《这样读书就够了》有感


不得不说释若老师的课真的全是干货。先小小的窃喜一下,然后再吐槽自己的差距。看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未听过RIA拆书法,释若老师又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释若老师从选书开始讲解,到如何快速阅读,如何分类做标记,拓展知识点、学习金句、产生共鸣、联系经验,最后到规划运用,一步步的详细讲解,把我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如何让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那就是带着目的去选书,你选择这本书是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获得什么,或者是你感兴趣的是什么,而不是盲目的看着别人的推荐,或者单纯的被封皮给吸引,又买回一大堆看了就忘的书。怎么快速阅读一本书呢?首先就是阅读书封,看这本书的推荐,然后翻看引言、目录,大概知道这本书讲的内容是什么。再者,快速阅读这本书的内容,标注可拓展的知识点、金句等,并对这部分进行反复精读,复述这些知识点。与此同时,学会联系经验,联系周围的人或事物,或者大小爆点,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点运用到这些问题上,得出结论。

与此同时,我非常认可释若老师讲的便签阅读法。一个好的拆书者,肯定是对自己所拆的书是了然于胸的。那便少不了对这本书做笔记。哪些是金句、哪些是例子、哪些是知识点、哪些是作者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便签式阅读法之后,当你关上这本书,只需要查看这些便签便能想起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也为接下来的拆书工作提供了方便。

多实践、多体会、多精进!

 

第四题、写一篇人物传记稿


不是每一种美都可以称为“奥黛丽·赫本”

世上女子多娇媚,各有千秋。有美而不俗者,有我见犹怜者,有巾帼不让须眉者,还有美而不自知者。美,是一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有千人千美,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今天,我要介绍的一种美,是“奥黛丽·赫本”。

“战争把人变成囚徒,不论从肉体上还是从精神上说都是如此。我周围有同龄人,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不一样。我不知怎的,在枪炮声和杀戮面前,努力坚守我自幼的梦想――音乐,芭蕾。”——奥黛丽·赫本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因为其母亲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的后裔,所以赫本也算是贵族血脉。赫本家庭条件优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就和所有的小女孩一样,梦想着能成为一名音乐家或者舞蹈家。因为其对芭蕾舞的痴迷,从9岁起,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在成为一名演员之前,她从未放弃过芭蕾舞,并一直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者。    1940年,赫本居住的荷兰安恒被纳粹侵占,她直面地感受了战争的残忍。然而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即使在黑暗期间,也不忘用舞蹈来争取光明。“我一生最好的观众在我表演完之后,却没有任何一丁点声音。”她通过跳舞悄悄地为荷兰游击队秘密的募捐,与此同时,她还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面对奴隶和压迫,她从来不是逃避者,而是积极的反抗者。 战争结束后,赫本去英国学习芭蕾舞。一次偶然的试镜,让她走上了演艺之路。

“我一直都很幸运。机会很少凭空出现,因此,当它们出现时,你一定要抓住。”——奥黛丽·赫本


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成为安娜公主,拥有《罗马假日》,手握奥斯卡小金人;也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成为萨布里娜,可以和纪梵希成为挚友,开展一段时尚传奇。当赫本还仅是赫本的时候,她从广告模特做起,从舞台剧的背景演员做起,终于,在她22岁那一年,成为了百老汇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不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就能拥有选择权。“我为了金钱工作,因为我不得不如此。”大概是因为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又有幸运和努力加持。所以遇上对的事,就比普通人容易了些。不管是饰演公主还是美人女、修女、应召女郎等角色,总有她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所以她塑造的很自然,观众也欣然接受并赞赏之。

然而她最迷人的不是她的角色,而是她的性格——“彬彬有礼和淘气调皮、忠心奉献和任性放纵、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和忍受道德教训的成年人。”她从来都是珍惜自己羽毛的,不想永远当红,她追求自己的幸福、平静、爱、子女……这也是人们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我天生就有被爱的需求,同时还有更强烈的需求——给予爱。”——奥黛丽·赫本


由于父母信仰不同,赫本父亲在她6岁那年离家出走,而母亲不善言辞不懂如何表达爱,这让她渴望爱的希望彻底破灭。大概是因为长期缺乏关爱,所以需要更多的爱。一旦对方示好,就好像有个天大的恩赐,所以更需要加倍的还回去。就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在爱与被爱中逐渐迷失自己。看不清自己所要,掂不清自己所得,盲目付出,但又不舍离弃。因此,每一段感情都让她痛苦万分。

爱而不得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喜欢自然的简单纯真,通过回归自然,体验到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内省的改变。大概是因为出演了《修女传》的原因,在筹拍《修女传》之前,她看过精神病院,走访麻风诊所,与教会人员深谈,去医院目睹了整个手术过程,虽然仍有些迷茫,但也感受到了某种渴望,渴望去关怀。

1970年联合国基金会与她联系,问她愿不愿意参加圣诞电视特别节目,和从困境中获救的孩子一起唱歌。因为她的生活背景、童年战争经历、她对艺术的热爱,使她更好地胜任这个神圣的使命,此后,她越来越多的参与慈善活动,前往埃塞俄比亚呼吁世界对极度干旱的关注、赶赴土耳其协助基金会开展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活动、奔赴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为穷人奔波……在与疾病、死亡斗争中,她逐渐找到了生活的平衡,发现了生命的真谛。

可能上帝不想让他珍爱的天使太累了,于是早早的召回了在人间忙碌的天使。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阑尾癌病逝,享年63岁。

“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那一头,总有一盏灯。”——奥黛丽·赫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