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读,是在找答案
最近在读《穷查理宝典》,好多知名人士都推荐阅读,我也是读第二遍了,因为是翻译类书籍,语气总是读着不大顺溜,所以第一遍的时候感觉没有很深的震撼,没有不是那么惊人的观点,最近想在闲余的间隙读点东西,就想起了它。
在这两三天里,阅读速度很慢,然后发觉,自己还是没有正确的阅读,第二遍应该是找出重点,仔细研读。所以不重要的地方应该略略翻阅,等到观点出来时,反复阅读与揣摩。
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知道为什么要读,我还有手头的工作要忙,还有职业规划要做,读书并没有帮助我完成这些事情,那为什么读书被所有人所鼓励呢?
慢慢的发现,读书是自己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可行性依据,并且不断修正当下方向的做法。读书是为了明智,我们不能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为了提高认知,为了探知世界,了解自己而服务的。
那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就是将书中的观点与自身结合,与自己目前的处境相对照,将那些方法论以及哲学思维运用到生活中。
就好比你在读《红楼梦》,这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化的巨作,虽然表面写的是儿女情长,但是其中涵盖的却是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探索。
书中的每个人无都有鲜明的个性,林黛玉十分聪明灵秀,为人清洁,但是当她使起小性子时,也是很刻薄的。
贾宝玉玩世不恭,离经叛道,在贾府众人眼里就是“混世魔王”,但是他有对弱势群体袒护,记得有一个丫鬟为自己的好朋友在大观园里焚烧纸钱的时候被人撞见,要抓她去见夫人治罪,这一切刚好被宝玉看见,帮助那名丫鬟平了劫难。又教导她以后断不可烧纸钱,并说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就是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诚。他是被丫鬟的真诚的心打动,提现的是他的处事观。
我们在看薛宝钗,她艳冠群芳,宽容大度,连林黛玉都不得不服,但是,越到最后,每每遇人都是大道理不断。变得无趣,并且无情。他哥哥薛蟠的救命恩人柳湘莲,因为尤三姐自杀,也削发为出家。薛蟠回家时脸上还挂着眼泪,薛姨妈也不禁感叹,但是宝钗并不在意这个,只是惦记薛蟠贩货回来,要酬谢那些伙计,免得被人说辞。
从书中我们不但能从各个人物的性情以及处事方式中检讨自己,使得自己像看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从第三视角了解自己,判断自己此时此景是否事宜,也就是发现细微处的是否妥当。
这样全局看事情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正邪两面,只是不同的处境中的表现不一样。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就对身边人多了一层理解与宽容,对自己的道德枷锁也有所释然,明白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这是从宏观对人生哲学的感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读书就是认识自己,寻找答案,让自己更好的与世界沟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