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鱼拆书】《多说与少说》——如果没有不得不表达的,那么宁肯不表
【书籍】:
多说与少说
【原书信息】:
多说与少说
作者:叶圣陶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
ISBN:978-7-5594-1438-0
【拆书结构框架】:
一、阅读和写作的意义
为什么要阅读和写作?
为什么要学习阅读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学习的目标
阅读、写作和欣赏文学的关系
二、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什么是阅读书籍的习惯?
阅读的前奏- - - 预读
实用性阅读- - - 略读
训练性阅读- - - 精读
三、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
什么是欣赏
认真阅读
发挥想象
训练语感
多听多看
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写成什么样:有益、真实、准确、鲜明、生动
写什么?
写之前
在写时
写之后
五、生活是阅读和写作的源头
充实生活的必要
训练思想
培养情感
总结
【第一章主题】:
阅读和写作的意义
【第一章内容】:
开篇介绍:
这本书与之前拆过的《七十二堂写作课》对于写作的观点有些一脉相承的相同,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又有独特的见解,书中描述的内心、情感、生活对阅读和写作的影响更是其它书中不多见的。
看这本书我看了很久,我以往的大半个人生中一直以略读为主,看书奇快,喜欢看网络小说,念中学的时候爸妈不让看,挑灯夜战,学校旁边的租书铺子就是我的秘密乐园。那种少年有奇遇,奇遇后或是努力、或是豁达、或是金手指大开就能坐享开挂的人生,这种情节我是百看不厌的。因此我熬坏了眼睛,懵懵懂懂的度过了少年时代,长成了一个二十六七岁依旧耳不聪、目不明,对人心和很多美好的事物还依旧愚笨迟钝的青年。在这个年纪,自然也遇到了一些人生中自然会遇到的痛苦和迷茫。在旧屋搬新屋整理我的书架之际,我拿起了这本买了许久却未拆塑封的新书,看到书中那些洗刷着我发霉的内心的文字,喜不自禁,就像阴雨天里出现的红霞,经历了寒冬的秃木上长出的嫩叶,吃腻了炸鸡烤串后突然出现的一碗精心煮制的白米饭。
看完此书,我感觉那些垃圾读物给我带来的快乐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所以,请放心去欣赏吧。
如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
今日导言:
阅读和写作学习有三大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为什么要阅读和写作?
现如今,爱好阅读的人的比例大不如爱好看手机的人。站着的、坐着的、走着的,我们随意抬眼一瞥,就可以看到几个低着头专注于屏幕的低头族。由于手机的便利和普及,有那份心力拿起书本的人也越来越少,毕竟手机能够快速的获取很多我们日常需要的信息。
手机和书本,也不见得谁比谁更高贵。但是,有了如此便利的手机,我们为何还要去阅读书本,为何还要去学习阅读书本呢?毕竟,有那么多牛人强人将巨大的信息量浓缩成一篇篇压缩饼干似的短短的拆书心得等待你去食用,这是如此的快速、便捷、低成本。
这是因为,阅读不是直接拿来就用,也不是没事做消遣,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可以说80%都是垃圾、错误、甚至于有毒害的内容,我们如何从这无垠的大海中捞取精美的珍珠并内化于自己的财富呢?这是一门技术活。阅读无非是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其正确无误的、于我们有用的,借以扩充我们的知识、加多我们的经验、增强我们的能力、慰藉我们的心灵。其中很多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等,也不是没事做消遣,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们的立身处世有极大关系。而碎片化的信息天然的就使我们在获得正确的信息、观点、态度的路上困难重重。因为那些大多数的碎片化的信息必须用夸大其实的标题、内容来吸引人的眼球,必须用大多数人的共鸣点来煽动群体的情绪而不考虑这些是否正确,必须以短小骇然的结论来引起读者的恐慌而根本拿不出充足的证据。
长期沉迷于这样的文字的人,不去思考和阅读的人,无疑是被喂食垃圾而缺乏营养的悲催和可怜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认真阅读。
而现今连认真阅读的人都很少,更别提认真写作的人了。网络上充斥着十万+、百万+的爆文,也有很多写手渴望成为爆文创作者。可是那些写出来的内容是真心话吗?是真诚的吗?逻辑通吗? 看起来很爽的背后是对群体心理的精准分析、迎合和营销。屏幕前的读者乐乐呵呵的掏钱,幕后的老板赚得盆满钵满,搬砖的写手双目无神、挖空心思的从读者口袋里掏钱给老板以求挣得一点糊口的家用。长此以往,再有灵气的写作者也会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位写作者的灵魂、荣誉和写作的欲望,因为他写出的文字只是让他身上的衣着饰物闪烁着金钱的光芒,并没有反过来滋补他的内心。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认真写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知寸心。写作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出卖自己的文字换取名利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一般来说写作是出于两种需要:实际的社会需要、自我记录和排解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和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通过写作把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传给人们知道,这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有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
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并不是为了上述的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个人的经历、情思、想象等,发生一些兴趣,仿佛感受一种压迫,不吐不快,非得把这些完美的表达成一个整体不可,这就是自我排解和记录的需要。
所以写作是必要的,不是无中生有。以此来看,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没意思,没需要,硬是找些话来写,除了会养成不良习惯外,久而久之还会影响自我评价,落入不复之地。
为什么要学习阅读和写作?
前面提到为什么要阅读和写作,下面来谈谈为什么要学习阅读和写作?这两句话看似差不多,但后一句的重点在于“学习”。有的事情我们不用特意学习,自然而然就会了,比如:走路、吃饭、开口说话....... 这些技能虽说也是学习得到的,但因为它习得容易,几乎人人都会,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是不必费尽心智去学习的活动。
但阅读和写作同这些活动不一样,如果说不费尽心智去学,或者即使费尽心智去学了,但受到了庸师的错误指引。阅读上收获不大,写作上也惨不忍睹,写出的文章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几乎失去了这两个对人生有较大帮助的渠道。
庸师不在少数,教授阅读时逐句讲解,授学生鱼而非渔,说法单调,内容平凡,成月成年如此,学生怎会不厌倦?表现出来一片双目无神、静坐发呆、身心分离的景象,实在是令人痛心。
而写作本就是知识、思想、语言的积累。部分教师没有这样的深度,只会教学生空话、套话。学生写作时强行下笔,写出来的文章空乏无物、标点错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修辞不当、套语泛滥......所以学生语文能力强与不强、大概也只能靠家庭教育和自己努力了。
纵使错误的道路千千万,唯有学习、不断的学习、努力、持续的努力能够让我们找到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道路。
阅读和写作的目标:
努力总是要有方向的,那我们阅读和写作训练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
这里有3个应该始终清晰的悬挂在我们心中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我们必须继续的不断的朝着这三个目标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多阅读、多写作,读得精审、写得适当,是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不二法门。
阅读、写作和欣赏文学的关系: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关吗? 我们有时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天才作者,他们年少成名,好像一出生就会写作似的,完全用不着阅读、学习、模仿名家大师的写作,只凭一颗晶莹剔透的敏感内心就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字。不可否认的是,确有天生敏慧的人,他们对周遭的世界、对人心的感知力、察觉力超出常人,而这也让他们的写作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力气就能够在这条路上前进。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在这条路上也不是没有优势,因为我们更容易从这乏味平淡的人生中感受粗浅的快乐、日常的烟火气..... 这些也是值得被表达、被记录、被回忆的。
所以大多数的平凡人怎么提高写作能力呢? 依靠阅读!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当我们一篇一篇的认真阅读体会,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有条有理的表达出中心思想,怎样表达感情,怎样发展思路,诸如此类.....我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我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就知道怎么写了。
对文学的欣赏不是一桩特别了不起的事,也不是只属于读书人或文学家的人,每一个人,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能够欣赏文学。
但是会阅读、会作文的人和不会的人在欣赏文学时的收获进益是不一样的。
不会阅读和作文的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会因为作品中的一些事物而感动,但感动以外,不会再有别的什么,这样的我们不过是处于被动地位而已。
可是会阅读会写作的人在文学欣赏时会对作品进行研究、考察,在透彻的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以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当读到某些事物时,会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个事物?纵然觉得很感动,可是也会思考:如果说法变更一下,是不是也能感动我们呢?
阅读是观察,写作是创造,而欣赏文学作品就如同采矿,不动手,会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矿石。
【第二章主题】:
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第二章内容】:
今日导言: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阅读方法运用得适当,结果就会事半功倍,收效很大。善于读书的人不钻牛角尖,从书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学以致用。
什么是阅读书籍的习惯?
习惯有好有坏,这里的阅读书籍的习惯是指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好习惯也有很多,但最能全面的反映阅读书籍的共性和本质的习惯就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做适当的处理而已。
科学进步了,纸价也便宜了,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读物,让人眼花缭乱。那么怎么按照读物的性质来处理我们眼前的书籍呢?下面举几个不同类型的书的例子。
第一是需要翻查的书,如年表、地图、字典、辞典,这些类型的书都用不着我们一页一页的去阅读,只需要在我们遇见有不明白的年号、地名、字词时,我们能够去翻查了解某个年号距今多少年,某个地方在哪,地形地貌怎么样,某个字词的本义是什么,有什么引伸义即可。这就是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
第二是需要参考的书,参考的书说的规范一点就是参考书籍,参考书籍包括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证据材料的来历等所谓的工具书。人大多是懒惰的,有时候碰见生字生词连词典字典都懒得翻,连猜带蒙一番就草草了事,更别提翻阅参考书籍了。但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本书我们所求的就是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学习一个东西,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的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的翻检参考书籍,这样看来,就必须养成翻阅参考书籍的习惯。而在翻阅参考书籍时,我们也不必细细的阅读全书,而只需根据我们当时的学习目的做略读并迅速的获取相关部分的知识即可。这就是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
第三是需要条分缕析的书。条分缕析的书分为两类。
大多数书籍,阅读它的目的是从中吸收知识、增加自身经验,比如数学、历史、物理、哲学、工具方法等,我们称之为科学类书籍,那就须运用思考与判断,认清全书的要点,不歪曲也不遗漏,记忆阅读之后看出的要点。
还有另一部分书籍,称作语文类书籍,研究语文类的书籍,应该内容与形式兼顾,并且不应该把内容和形式分开研究,而认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文书籍和科学书籍的不同点在于,它会研究它的说明如何正确,它的叙述如何精当,它如何进行谋篇布局。在语文类书籍中,又稍许特殊一点的是小说或剧本、诗集、古文等。读小说或剧本时,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故事。但其实凡是好的小说或剧本,故事只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评,那些才是精魂。阅读小说或剧本要注意吸取惊魂。读诗时,读法就很多了,有按写作年月顺次看诗人意境的扩大或转换,风格的确立或变易的,有按题材归类看诗人对某一题材如何立意如何发抒的,有按体式看诗人对某一类体式最能运用如意,倾吐诗心的。上述这些都是重于形式的分析研究,而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研究,还得要综合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和诗人交朋友,和诗人的心一起共鸣,阅读诗歌最大的享受,就在于此。阅读古文时,一定要有真切的了解,必须了解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所怀的抱负。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第四就是阅读时就够读得清晰明确有重点。详细的说,就是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提炼中心思想;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言外之意,能够深度挖掘出话外音;有疏漏错误的,能够指得出疏漏错误之处,不全然相信作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思考和判断指出作者的纰漏。
阅读的前奏- - - 预读:
对作品进行预读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主要有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判断这本书在此时此刻需不需要让自己读,第二项任务则是在自己选定了作品后对全文进行通读,解决一些顺手就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想从作品中获得解答的问题。
在进行第一项任务时是不需要通读全文的,通常只需要看一下版本、作者的序言、目录、目录中吸引你的章节就可以了。一本书往往有许多版本,版本质量参差不齐。读者读一本书,总希望得到最合于原稿的,或者最为作者自己惬意的本子。因为唯有读这样的本子才可以完全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一点含糊。所以多参考一下作者、名家、网络上的评论,结合自己以往对出版社的判断,选择一个好的版本总是没有错的。再来说序言,作者的自序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对于全书也就有了个概括性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这往往就能成为你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读的依据。接下来是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线索,也具有提要的性质,读者可以从目录中挑出最为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试读,进而成为判断标准。
在进行第二项任务时所要注意的关键二字就是“问题”,第二项任务是第一次的通读全文。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本书,那么就一定有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在书中想获得解答的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想从中得到共鸣和感动的心灵体验。记录这些问题,试着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在阅读时你又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记录这些问题,从接下来的精读或略读中去寻求解答。当然,在你第一次进行通读时你还要解决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解决了这些这些问题,才不会影响你对全文的正确理解,如生字生词、标点符号的意义、段落的分法、段落的中心句等等。
实用性阅读- - - 略读:
我们为了实际的需要或兴趣,一辈子会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是所谓的应用性阅读。在略读中并不需要掌握书籍和文章中的每个细节,只需要把握整体、提纲挈领、从书中获得自己心中所想问题的答案便可。
从这个角度来说略读有点像预读中的第二个任务,通读全文。但略读要更加审慎,并且需要读者获得完满的答案,将心中所得写成文字,做成笔记,以供以后查阅。
这里详细的说一下关于阅读时的问题。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阅读时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你阅读前心中期待从该书中获得解答的问题。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关联的或不关联的别的问题。如读小说或诗集,文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那为什么令人感动呢?读小说,书中人物的性格对推动故事的进展有没有帮助?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批判是什么?性格受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角色的性格形成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读传记,这个人的学问、事业怎样?读游记,那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形怎样?商业是否发达?文化教育程度怎样?
读哲学,能否识别作者的人生观点、政治理想、哲学主张?读科学,哪些定理和法则在什么情况下成立?哪些因素会导致哪种现象的产生?有没有经典的实验证明过程或完整的论证过程、论据?论证是否充分?是概率事件还是必然事件?
对于一部书,可提出的问题或题目,难以说尽,上面所说的不过是很小很小一部分,具体提出什么问题,还是要看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现实需要。
训练性阅读- - - 精读
在略读之外,还有精读。精读要求掌握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既需要精细又要把握整体。正所谓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精读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内容与形式皆美的经典。
在略读的基础上做精读时,需要参考提出尽可能多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参考名家注释和批评,了解各方面的看法做出批判性的吸收。参读相关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多揣摩,读过第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多多的问题来解答,对语调和语文法进行揣摩。多吟诵。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语调,有客观规律,语调的差别在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吟诵一篇文章,无非根据对于文章的理解和体会,错综的使用这三种语调而已。
【第三章主题】:
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
【第三章内容】:
今日导言:
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
什么是欣赏?
阅读体会作品时有所收获,那样的兴奋和满足,与作者完成一篇文章的时候是不相上下的,这就是欣赏。
欣赏的第一步还在于透彻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做到了第一步,进一步就在于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和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辛苦经营的功力。其中体会的精髓就在于感同身受、推此及彼,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及作品,用自己的内心和作者共鸣,对作品进行由文字到内涵,再从内涵到文章的各个部分的分析和综合,用想象让自己飞进书中的世界。
运用经验和想象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就是欣赏。
认真阅读:
好的文学作品值得人一回又一回的阅读,因为它将真切的人生经验、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深埋于作品之下,作为根骨,支撑起这部作品,唯有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才能循着书中那些细微的线索挖掘出那些珍贵的美好,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可见阅读马虎不得,必须认真。必须在阅读中进行研究、考察,认真的吸取精华,去掉那些无足轻重的,才会慢慢成长起来,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路径。
发挥想象:
认真阅读是不能马虎,要认真细致的一遍一遍的去领悟。可有时即使很认真,但死盯着文字,看要将那张薄薄的纸看穿了,可心里并没有什么感受,那是因为你没有发挥你的想象力。
作者着手创作,必然是对人生有着所见所感的,内心必定是存在一种不得不抒发的感情,不得不写的理由,他将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描写,而作想象的安排。总之,作者想做到的就是:写下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但读者怎么透过文字去领会作者的所见所感呢?文字是坐桥梁,桥这头是读者的世界,桥那头是作者的世界,只有通过了这一道桥,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可这一道桥却不能顺顺利利的走过去,因为这是一坐只有桥墩没有桥面的桥梁,唯有用想象铺成桥面,搭在文字的桥墩上,才能顺顺利利的过去和作者见面、交流、互诉衷肠。
到了桥的那头,你就在作者的世界里,和他看着同样的世界,和他赏着同样的景、听着同样的音乐、喝着同样的酒、拉一拉家常。这是一幅画、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有颜色、有声音、有温度,恍若梦境。
训练语感:
前面说过,用想象可以让读者透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是因为一篇作品说的可能说的只是作者所见所感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部分,有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部分,作者没有说,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领悟。领悟收获多少,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这就是用想象力去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那么一篇文章除了“言外”,还很重要的地方在哪里?“言内”!这是作者对文字进行用心雕琢后呈现给读者的头脑和心灵的盛宴。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具有的意义、情态、趣味。用一个词来描述 ,就是“情味”!
那么什么是语感?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到语感,有这样一段话: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夏先生提到的那些例子,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这么深切的感受的。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就是语感。语感会让人把语言文字联系到真实的经验上去,这种真实的经验就是生活的味道。
那么如何训练语感?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切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但凡遇到一种新鲜的体验,一点微小的感悟,就去尝试着用文字进行传递、表达,即使表达得不那么完美,甚至于难以表达,但只要思考过了,有一天,当你读到某位作者描写的相似的场景和感受时,你就能立马拍手、起立、大喊道:“就是它了!”于是你就会更深刻的记住那种体验、那份感动、那段有温度的文字、那时有滋有味的生活。
多听多看:
在进行完文艺作品的阅读后,总是有一些感悟和见解的,有的人会尝试着写下这些感悟和见解,对全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叫读书笔记或是读书拆解,对书中呈现的东西表达出自己的心得的我们通常称为批评文章。
批评的文章有各式各样。有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赞美或指摘的;有些自己被作品引起的感想的;有说明这作品应该怎样看法的;有推论这样的作品对于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的......
这样的批评的文章我们都应该听一听、看一看,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价值,但看着他们,就像同许多朋友一起鉴赏文学一样,比自个儿去摸索要多得到一点切磋琢磨的益处和触类旁通的机会。
【第四章主题】:
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第四章内容】:
今日导言: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写成什么样:有益、真实、准确、鲜明、生动
一篇文章写作出来,对于读者来说能不能理解,除了作者本身的表达能力外,还要看读者理解的自身的经历、能力与素养。但对于作者自己写作来说,一篇文章好不好?或者说写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好?有5个标准,那就是:有益、真实、准确、鲜明、生动。
写作是有目的在的,如果没有目的,那么也没必要花心思去写作。一般来说,写作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有什么要通知别人、一种是有什么要影响别人。就算是日记,也是为了要通知将来的自己。当然,当今社会有一种流行的写作模式称为商业写作,这种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益。但退一步来说,也只有能够影响别人的文章才能获得关注,收获利益,所以归为这两类也并无不可。
但是商业写作中有部分人为了利益,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关注无所不用其及,写出来的东西歪曲事实、夸大其词、泯灭人性、传播丑恶......,给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样的写作当然是要受到拒绝和抵制的。无论我们是要通知别人还是要影响别人,无论我们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总要有益于读者、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这就是“有益”的评判标准。
既然要“有益”,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写作必须要“真实”,必须将真话、讲实话,因为假话、空话对别人毫无好处甚至造成了坏影响,怎么可以用来通知和影响别人呢?所以我们要诚实的、写出自己的话。但有的作者为了某种利益不得不写、又没东西可写时,就容易违背“真实”的原则,犯了一个难以原谅的错误,这就是模仿。模仿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是真正的模仿抄袭呢?这个有一个尺度,那就是“这文字里的表白和感兴是否是自己的?”,换个说法就是“作者可曾拿出什么有益的东西出来?”拿这个尺度衡量,如果作者并不曾拿出什么来,复制了别人现成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为了欲盖弥彰,又添加了一些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这其实就是模仿,就是抄袭。
所以永远也不要做模仿、抄袭的工作来获利,这将让你和你的文字永远的被钉在耻辱柱上。有所写才写,没所写就不写。倘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必须合于事理的逻辑,切乎生活的状况:倘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是“真实”,也是“求诚”!
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有些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糊涂思想也算不得真话、实话,例如不切合实际的认识、不解决问题的论断等等。真话、实话还有个客观的标准,那就是“准确”!
“准确”是指你所写的东西的准确性,只有立场和观点是正确的、一步一步推断下来像算式那样的、切合事物实际的、足以解决问题的才算是具有准确性的,这才是真正的“真实”。所以“准确”是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只有具有准确性的话才是真话、实话,才值得拿来通知别人、影响别人。
除了有益、真实、准确以外,还要努力做到所写的东西具有鲜明性和生动性。鲜明的反面是晦涩、含糊,生动的反面是呆板、滞钝。要求鲜明和生动也就是要求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有人认为写作达到鲜明和生动是修辞方面的努力。其实不然,影响鲜明和生动的决定性因素是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不准确,有欠透彻处、欠深入处,没有仔仔细细的观察事物的整个的发展演变流程,在写作时只有零星素材,只靠凭空臆测,表达出来自然会晦涩、含糊、呆板、迟滞了,鲜明和生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准确的思想认识是鲜明性和生动性的基础。
而具有了鲜明性和生动性,在通知和影响别人时,才能让别人发生兴趣、受到感染、发生信心、引起行动,才能真正的实现写作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努力的达到这五个标准的要求:有益、真实、准确、鲜明、生动。
写什么?
我们时常都有动笔的欲望,而真正下笔时,又不知道写什么,像是干涸的土地无法栽种出植物一样。那到底写什么呢?写值得写的,写自己能写的。
写作无非就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形成一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也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经历、见闻、思考、感悟、情绪、想象等等。所以当我们遇到比较有意义的,对人家或对自己有用处的经历、见闻、思考、感悟、情绪、想象等等,就非常有必要多想一想,想清楚,写成一个小片段,留作日后使用。即使不准备写下来,也可以多想几遍,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储藏在记忆里。如若只让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脑海里一闪而过,那可就太可惜了。
那么这些经历、见闻、思考、感悟、情绪、想象具体指哪些呢?这可太多了,值得写的也太多了。比如说亲自参加的活动、亲身经历的事件,想做的事、在做的事、做成的事,由一些事情引起的思考、感悟,自我精神态度的变化发展情况,工作上的变化、突破、进展、感悟,工作成果,生活智慧,生活中的天气环境变化,美食,细小的感动,梦境,突发的联想和想象等等。
值得写的题目这么多,具体到每次写作时,怎么选题呢?简单的说,自问了解得比较确切,感受比较深刻的,就是能写的题目。这也是符合了写作准则中的“真实”、“准确”两条准则。
写东西总是给别人读的,所以要为读者着想。读者乐意读的正是我们的了解与感受,读了作者写的东西,能有所收获,感同身受,增加知识和见闻,就是非常好的事。所以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问自己:如果自己是读者,对所写的东西是不是乐意读?读了有没有好处?如果是的,写出来就是好的。
写之前:
在前面提到过写作的五个标准:有益、真实、准确、鲜明、生动。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就是“准确”!只有准确,才能是真正的真实,才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只有准确,并且准确的思想认识是鲜明性和生动性的基础,所以准确是这五个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条。所以我们在写作前要在生活、思维、语言等方面做一些准备功夫,养成一些习惯,以保证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是准确的。
现在就说说准备功夫。
第一是在实际生活中要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像拍照一样看清楚全貌,然后条分缕析的认识每一个部分,再综合成整体。如果要观察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一个动作、一个事件等等,就要尽量按照时间的先后理清楚每一个子动作、子事件发生的先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流程图,要达到的效果是让你作为演员重复这个动作、或作为导演重演这个事件时,能够表现得八九不离十,甚至于完美。
第二是思维上要养成有条有理的推理判断的习惯。有条有理的推理判断也就代表着严密的论证,这是保证你所写的东西思想认识准确、结论正确的一个重要习惯。议论有三个核心,也是思想的核心: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只有充分的论据、有条有理的严密的论证过程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议论的文章要像一道算术题,一个式子一个式子的写下去,最后得到的答案让人信服。
第三是在语言上要养成求正确的习惯。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语言和文章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在语言上求正确,那么文章呈现出来才能准确,不会背离了你心中所想的意思。在语言上求正确,要做到说出来的正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所谓不走样,就是语言刚好跟心思一致;所谓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就是一切按照约定俗成的办。所谓在语言上求正确,也就是用约定俗成的那些个说法来表达心中的想法。
在写时:
说完了写之前要在生活、思维、语言上培养力求准确的习惯,那么下面进正式进入写作的阶段。在本书拆解的第一章就提到过,凡是好的文章,必有不得不写的理由。所以在开始一篇文章写作时,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就是想清楚写作的目的,想清楚: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要把自己的什么东西拿出来告诉给别人、什么情意拿出来与别人共鸣,经过认真考虑得到的答案就是你这篇文章的中心。认定了中心,接下来的一切都围绕着中心进行。
认定中心之后,接下来会遇到的问题有: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纰漏...... 首先是该怎样写,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方式,本书中把文体分为叙述、议论、抒情,而在之前拆解过的《七十二堂写作课》中将文体分为记叙、说明、议论,虽然分法有些不同,与《七十二堂写作课》相比,本书中将说明归入了议论,又把抒情从叙述中脱离出来自成一类,但对于每种文体的写法大致也是差不多的,这里就不过多叙述,有需要的读者从《七十二堂写作课》的拆解中可以得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其次是剩余的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纰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用到组织的功夫。通过组织,以达到这样的美满的状态:一篇文字的各个部分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
那么怎么去进行组织呢?最重要的就是剪裁和排列次序。
为使文章的各个部分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剪裁。把所有的材料拿出来,以是否与中心一致作为标准去逐步审查选取一致的、必要的,去掉不一致的、不合用的,补上遗漏的、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剪裁。经过剪裁的材料就是写作中需要用到的材料。
为使各个部分衔接密切、妥当、合适,就得致力于次序排列。拿出剪裁后的材料,以是否与逻辑上的顺序相合为尺度,进行各部分的排序,让某部分作开头、某部分作结尾,某部分与某部分衔接。这时候如果某两部分之间有意思上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当,也会自然被发现,让作者做及时的修补和处理。
列举了材料,进行完次序的排列,最后要做的便是制定一个全文的提纲。写出的提纲就是组织的成果。到这里,组织的任务就结束了。作者依着提纲就能轻松的写作,同时再注意于每节每句的组织,这就算是有计划有把握的作文了。
以上谈论的文章的整体组织,若是更深入到每节每句的写作,就会有一些通用的手法,比如抒情、描写、修辞。
抒情就是抒发作者的情感。抒情大概是出于两种需要,一种是情动于中,不能自已,所以要歌咏出来,另外一种是把所感的深浓郁抑的情感告诉人,取得人家的同情或安慰。而抒情的形式无非是叙述、议论,但里面有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为灵魂。换句话说,就等于叙述、议论上再加上一重情感的色彩,使叙述、议论成为抒情的工具。抒情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另一种是清淡的、弛缓的。紧张的抒情往往是直接抒发心中情感的,不会加以节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藏匿、也不修饰。这只要所抒发的是情真意切的情感,就能形成一种压迫性的力量,成为很好的文字,使人不得不感动。弛缓的抒情则不然,虽然蕴含的情感同样的多且深,但不给它全部拿出来,只写出似乎平常的一部分,看似普通,却内敛凝集,越品越有余韵。不过不论是紧张的还是弛缓的,其抒情的基础都是深厚的情感。唯有抓住情感深厚的根本,抒情文才能写得好。
另一种手法是描写,描写的目的是把作者的所知所感密合地活跃地保存于文字之中。同时让读者真切的了解作者所知,如实的感受作者所感。描写有两大类对象,一是环境,二是人物。
对环境的描写就像画家画画,站定的位置、审视的角度、环境的隐现、光线的明暗、空气的稀密、质地、触感、味道......使用各种文字,适当适当的组合,吧位置、隐现等等都描写出来,保存个完美的印象。若是对于某种环境起了某种情感,那就再好不过了,把情感融入文字,这就不单单是一副静态的画面,而是生动的有温度的画面。
描写人物时也存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人物的外面,如容貌、风度、服饰等等给你的特殊印象,是显然可见的,这就可以用描写环境的画画的手法来描写。而第二个方面是人物的性情、理解等等内面,这些内在的东西没有实体,也不能直接的给你什么印象。必须要有所寄托方能展现,而人物的内面往往寄托于动作和谈话,所以在描写内面时必须着力于动作和谈话。描写动作通常包括举手、投足、坐、卧、哭啼等。动作往往发生在时间和空间。关于空间,可以在脑海中构造一个虚拟空间,这个空间的方向、摆设都设定好,坐有向背、走有踪迹、卧有姿态、哭有方向,所有的一切都要合乎自然。关于时间,可以事先设定一个季节、时刻,犹如编剧编制一个剧本那般。内面除了寄托于动作之外,还会寄托于谈话,谈话不仅包括内容,还包括语调、语气、与谈话结合的动作等等。谈话要让文中的人物自己说自己的话,不要让作者代他去说话。
说了这么多,描写的根本要义还是把握住印象。把握得住印象,说得出来印象,描写这关也算是过了。
当直接的描写、平常的说法不能够刚好合适的表达出你心中的印象时,修辞就上场了,修辞就是改掉平常的说法,采用一种改变了的说法进行表达。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感叹、重复等等。就拿比喻来说,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是因为我们想说的事物是不太容易表达的,只能用别的事物来作比,所以比喻的双方必须有极其相似的地方,而且比作的事物要比被比的事物明显而具体,这样才算是好的比喻。平时多做精密的观察、深入的体味,自会见到两件不同的事物的极相似处,两种不同的事物的可会通处,就能写出较好的比喻。其他修辞手法虽各有特点,但都是用最合适的词语表达心中的印象与情感。读者可自行体会。
写之后:
有的人写完东西就放在一边,不管不问,就盼着收益自然上门。而真正的写作是需要修改的。写完后,看几遍,修改修改,才算是好习惯。
修改的是语言,变更的是意思。如果语言没有充分妥当的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思想),就需要改。而语言改了,意思就变了,更接近作者心中的意思了。
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在口头上说说看。念下去顺当,就意味着语言流畅妥帖,意思就流畅妥帖。
【第五章主题】:
生活是阅读和写作的源头
【第五章内容】:
今日导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
充实生活的必要:
生活充实的含义,应该是阅历丰富,明白得多,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推理判断结论的方法,性情丰厚,兴趣广博,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最真实最深厚的情感出来。
生活的充实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向着求充实的生活道路前进,在写作上就可以毫无顾虑,在写作的欲望兴起时,就可以大胆的、自信的写作。我们应该自戒生活沉沦在虚空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沾染了不正当的习惯,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却偏要说。干旱贫瘠的土地是长不出茂盛的庄稼的。
要在求充实的道路上前进,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训练思想:
什么是思想?思想的起点是困难与问题,是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要解决问题,就要思想,所以思想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有一般的固定的解决问题的顺序流程。这个顺序流程是这样:“一.存在困境或差距;二.具体而准确的描述差距,提出问题;三.分析问题产生的流程,找到可能的原因进行假设;四.利用经验、数据、推理判断验证假设并找到关键原因;五.思考并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六.证明方法是否成立。”所以思想的能力就是要人有真切的数据和经验作为假设的来源,让人有批评、推理、判断种种假设的能力,让人能想出方法证明假设的是非真假。我们要时常运用解决问题的流程来训练思想的能力。
培养情感:
遇悲喜生情,触佳景兴感,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情感能让我们对于经验更加重视,留意观察,推理论证,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能诱导我们勇往直前、全心投入,从而享受这段经验。有了情感,我们的内心才和这世界的各个部分发生了关系、互相关联、融为一体。有了情感,我们才能深入生活的核心,不再去计较那些为什么生活的问题。有了情感的倾注,我们的文字才能开出芬芳的花朵,引人驻足。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情感呢?时刻寻求真切的经验、思想。
有了真切的思想、体验,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这种真切的情感也并不限产生于自己身上,对生活倾注情感的人,对于他人的经历与遭遇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周围的一切,都是可生的情,都是可写的事。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
总结: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本书的要点:
1.阅读和写作学习有三大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2.阅读是观察,写作是创造,而欣赏文学作品就如同采矿,不动手,会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矿石。
3.对作品进行预读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4.在略读中并不需要掌握书籍和文章中的每个细节,只需要把握整体、提纲挈领、从书中获得自己心中所想问题的答案便可。
5.精读要求掌握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既需要精细又要把握整体。正所谓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精读的文章一定是短小精悍,内容与形式皆美的经典。
6.运用经验和想象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就是欣赏。
7.好的文学作品值得人一回又一回的阅读,因为它将真切的人生经验、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深埋于作品之下,作为根骨,支撑起这部作品。
8.作者想做到的就是:写下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9.文字是座桥梁,桥这头是读者的世界,桥那头是作者的世界,只有通过了这一道桥,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10.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就是语感。语感会让人把语言文字联系到真实的经验上去,这种真实的经验就是生活的味道。
11.对于作者自己写作来说,一篇文章好不好?或者说写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好?有5个标准,那就是:有益、真实、准确、鲜明、生动。
12.写作无非就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形成一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也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经历、见闻、思考、感悟、情绪、想象等等。
13.只有准确,才能是真正的真实,才能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只有准确,并且准确的思想认识是鲜明性和生动性的基础,所以准确是有益、真实、准确、鲜明、生动五个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条。
14.在实际生活中要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
15.思维上要养成有条有理的推理判断的习惯。
16.在语言上要养成求正确的习惯。
17.在开始一篇文章写作时,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就是想清楚写作的目的。
18.通过组织,以达到这样的美满的状态:一篇文字的各个部分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
19.那么怎么去进行组织呢?最重要的就是剪裁和排列次序。
20.描写的根本要义是把握住印象。
21.生活的充实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向着求充实的生活道路前进,在写作上就可以毫无顾虑,在写作的欲望兴起时,就可以大胆的、自信的写作。
22.要在求充实的道路上前进,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23.思想的过程就如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存在困境或差距;二.具体而准确的描述差距,提出问题;三.分析问题产生的流程,找到可能的原因进行假设;四.利用经验、数据、推理判断验证假设并找到关键原因;五.思考并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六.证明方法是否成立。
24.有了情感,我们才能深入生活的核心,不再去计较那些为什么生活的问题。
25.那么我们怎么培养情感呢?时刻寻求真切的经验、思想。
26.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
拆书者: 池鱼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