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中国的风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以看到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到这种吉祥寓意之处,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志、动物、蝴蝶、飞鸟等,琳琅种种。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料材料。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有人设计出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与绢造的风坑之内,令风筝形成一个轻飘飘的气枕,然后乘风而上。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型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蔚蓝的天空。
人们说春天最适合放风筝,因为放风筝需要不大不小的风,然而春天的风不大也不小,而且天气不会很冷也不会很热,所以在春天放风筝最好。在放风筝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阴天或雨天,因为光线太暗和视觉的的集中会导致近视。
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古人认为放风筝的较高境界是:放时相牵,一线相连,未放之时,如马卧槽,放飞后如同进了赛马场,要精神抖擞,把线看作僵绳紧拉,如同训马一般,然后望天入静,随飘移而前后奔走。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
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无疑会消除人的内心杂念;放飞者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此外,春季草长莺飞,触目皆景,放飞风筝是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
山东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惯的流行,风筝艺术达到了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治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之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来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20号至25号在风筝之都潍坊举行,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33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每到春天时节,冬日的严寒不再,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中轻浮,彷佛在向人们招手致意,又犹如情窦初开的少女露出青青的羞涩。我和小伙伴们用纸和线扎好风筝在田野里放飞,线在我的手上,只要是用手轻轻往上一推,一拉手中的线,风筝就会高高的飞起来,越拉线风筝飞的起高,一直把线放完,直到夕阳西下。放风筝的人很多,有大人也有孩子,人们在野外踏青放飞着风筝,天空中飞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红的、白、黄色的等颜色。有时候线断了,风筝也就随风而飘,飘向遥远的天际,然后落在了不知名的山谷林地,飞走了就不会再回来。我曾经幻想着自己要是风筝该有多好啊,可以展翅高飞,在天空中飞翔。长大后才知道即使你飞的再高再远,手中总有一根线在系着远方的游子,这根线就是远离我的家,线在母亲的手上,只要是母亲轻轻地呼唤着"娘想孩子了,"我这个放飞的风筝就会归乡回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儿子就是母亲放飞的风筝,长大了就要高飞远走,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上路,走到哪里就把思念和牵挂带到哪里。娘老了,无时无刻不把心交给了远方的游子,那只风筝哪怕是飞到天涯海角,都会被那根思念想家的线紧紧相连。
风筝是远走他乡的人,线是思念的根,无论走到哪里,根永远都不会改变,根是置身于心灵深处的思念,是情感深处的感动,是呼唤,是情牵,风筝飞的再高,线在故乡的手里,你一拉我就会回来,即使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回首便定格在蓝天。
风筝是儿女情长,是荡气回肠的企盼,在放飞的时候,轻轻的问声"你何时才是归期,我等你。"你托着我高飞,我依着你思念,轻柔之间,风筝飞了,那根情感的线也在随着风筝慢慢地放,或者一放手,线就会断了,人就会消失在茫茫人海,无影无踪,当爱已尽情已断,该放手时就要放手,因为断了线的风筝是没有归期的。
放飞风筝的季节到了,那放飞的人还在吗?那份失落的情感还在手中牵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