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何为成功? 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的成功又是什么?荣誉?职称?名师?不可否认,这些外在的光环和名誉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却不能是唯一目标,若我们的人生只有成功成名,则会衍生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将无法正视失败与挫折,当我们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挫折中磨砺意志,从困境中自我成长,失败也意味着别样的收获和成功,人人希冀成功,可不是人人都能成功,我们可以不成功,却不可以不成长,成长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成功自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附属品,终将水到渠成。
一个成长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台湾学者高希均有段谈读书的话说得非常经典: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读得越多,我们对教育就理解得越深刻;读得越多,我们的教育理论功底就越深厚;读得越多,我们的知识结构就越完善;读得越多,我们的精神境界就越开阔。读书当然离不开写作,读书仅仅是别人经验的输入,写作才是自己思想和智慧的输出。没有教学的自我反思,就没有创新的课堂;没有教学风格的凝炼,就没有教学的特色;没有教学的研究,就没有成果的呈现;没有教育的记录,就没有智慧的结晶。读书和写作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师的成功是成就学生,成长自我。很多老师却已职业倦怠,把教师职业当做“苦差事”,逐渐失去热情和动力,热爱是一切动力之源,面对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他们感到无聊和贫乏;面对蛮横无理的家长,他们感到心力交瘁;面对细枝末节的班级事务,他们感到些许的焦躁不安;面对青春叛逆的学生,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这些外部因素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若是我们能将外因变成内因,将我们眼中的阻碍变成我们成长路上的试金石,其结果会截然相反。我们眼中的蛮横无理家长,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深入了解他们家庭背后的真相;我们眼中的琐碎班级事务,当我们学会化繁为简,借力发力,则能跳脱出琐事谋大局;我们眼中乏味的课堂,只是因为我们缺乏自我反思和教学创新;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做老师是要动脑筋的,要多思、善思,还要反思。”我们眼中的叛逆学生,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没有俯下身去倾听和洞察。当我们转换思维方式,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琐碎日常,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稻盛和夫人生成功的公式是:工作成功(人生)=思维方式×能力×热情。所谓"能力",多指才能或智力,这在于个人天生的资质;热情则更多的是与自身对于工作的热爱程度以及对待它的主要态度有关,这是后天个人可控的因素;而思维方式所包括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层面,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生态度,有着哲学思想的意味。稻盛和夫说,"思念造业""心想事成"是天地间的法则,好的思维方式达成的是美好的愿望,所以要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