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拍这样的国产片,确实需要勇气!
《我不是药神》在这个夏天,犹如一枚票房炸弹引爆了暑期档的电影市场。
截止目前电影已经拿下了超过30亿的票房,口碑更是高居不下,成为了这个暑期档当之无愧的黑马。
而缔造这部电影成功的除了影片的导演文牧野和主演徐峥的功劳之外,还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影片的监制——
内地著名导演宁浩。
左起 监制宁浩、导演文牧野、演员徐峥
在《药神》上映之前。
提到导演宁浩,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卖座喜剧商业片导演的身份。
2006年,一部投资仅仅300万的低成本喜剧《疯狂的石头》以黑马之姿,拿下了七倍于成本的2350万元的票房,并由此开启了国内小成本喜剧的潮流。
随后的《疯狂的赛车》、《无人区》、《心花路放》等作品,更是奠定了其一线商业喜剧导演的口碑。
最近两年,宁浩则退居幕后,挂名监制的《绣春刀2》和《我不是药神》也同样在在国产类型片领域开疆扩土。
可以说,宁浩参与创作的电影,成为了国内商业电影市场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宁浩在内地电影市场早已功成名就,但却少有人知这位鬼才导演在成名之前还有过一段文艺生涯。
香火
Incense
豆瓣评分8.2,好于79%的剧情片。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画风粗粝写实的文艺电影,居然会出自当时只有25岁的宁浩之手。
2003年的冬天,电影学院还没毕业的宁浩回山西老家,拍摄了这部名为《香火》的毕业作品。
因为没有投资,电影完全是由素人演员出演,整个剧组只有8个人。
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宁浩,就靠着一台临时借来手持DV,仅仅用了4万块钱不到的成本拍完了这部电影。
凭借这部有些简陋的处女作,宁浩斩获了包括东京银座电影节在内的多项大奖,开启了自己荒诞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生涯。
故事发生在宁浩的老家山西的某贫困村子里,村里的村民世代以杀羊为生。
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杀戮的荒僻村子里,却隐匿着一所破败的小庙。
庙里还住着一个形容有些猥琐的和尚(李强 饰),没人关心他真名是什么,和尚也就成了他的代号,大家都这么叫他。
他是村里唯一的和尚,尽管庙里的香火早已难以为继,但他还是一直守在这座破庙里,似乎想要为充斥杀生行为的村子积功德。
时值年关,天气越来越冷,和尚脚上唯一的一双布鞋也破了。
于是,他给庙里的佛像上了柱香,然后取下了用来支撑佛像的木棍下垫着的黑布,想要拿来补鞋。
可鞋补好了,佛像却倒了。
眼瞅着正月十五在即,庙里唯一的和尚还指望着能收上一些香火用作来年的生活开支。
为了筹钱修葺佛像,和尚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骑着一辆跑自行车,开始了漫长的筹钱旅程。
和尚最先想到的是寻求当地有关部门的申请拨款,于是来到了县政府的宗教科求助。
当地的官员一边打着扑克,一边漫不经心得敷衍着这位赶在年关上门的不速之客。
正如预想中的一样——
和尚想要钱,但换来的却只是官员们相互推诿之后的说辞。
他们嘴上说着没钱,可当和尚出门之时,却分明听到这位科长说要修新的教堂。
无奈之下,和尚又来到了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
和尚刚一开口,但对方却建议他趁早回去搜集庙里的古旧窗框,还能当作文物换些钱。
上面不帮助,和尚又想到了自己的佛家朋友,在大庙里的大师兄。
可师兄却拒绝援助,还说和尚守的那个庙又破又烂,没有什么值得修得必要:
要去也得去五台山那种香火最旺盛的庙,因为那边旅游搞得好。
所以大师兄正打算去五台山接个庙,自己走后可以让和尚来做现在这个庙的主持,香火钱可以算他的股份。
和尚不懂啥叫股份,他还是固执地拒绝了。
走投无路的和尚,决定还是靠自己。他又想到了可以用化缘筹款的方法,他走街串巷,在小城中挨家上门化缘。
终于化到了1350元钱,这只是修佛像费用的一半,可就在这个时候——
和尚却被民警当做骗子抓了起来。
他们不相信和尚真的是“化缘”为了修佛像,所以没收了其非法化缘的所有收入,并将其拘留在派出所。
于是,电影中出现了最为荒诞戏谑的一幕:
在派出所里,和尚和几个卖淫的妓女被关在了一起,而此时的电视里正放着非常露骨的生理卫生片。
妓女们嘲讽质疑着和尚的真实身份,和尚却只是默默躲在一边,嘴里说这一切都是因果。
几个妓女想要出钱给和尚修佛像,可和尚却又执拗地拒绝了。
和尚想不明白——
妓女都愿意出钱,可有关部门却不愿意出钱;明明是干净的钱,却被告知化缘不合法。
还没开悟的小和尚一心想要坚持着自己最后一份对佛的虔诚信仰,终于将自己逼得走投无路。
这时候的小和尚,终于放下了信仰,想到了用歪主意。
和尚在街头遇到了一个青年,青年给了和尚一点钱,为的是让他给自己和女友佯装算命说姻缘。
这让和尚受到了启发,决定就在街头摆地摊算命赚钱。
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到处都是迷信无知的人们。很快,和尚又凭着算命筹集到足够资金。
可命运却又跟他开了个玩笑——
和尚赚到的钱全被一帮街头流氓给抢走了。
灯火通明的除夕夜晚,心灰意冷的和尚,带着满身伤痕,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村的路上,一个开三轮车的司机,主动跟和尚求助,请他帮自己的亲人看病驱邪。
和尚了想,答应了他。
仅仅是带着用地摊上十二元买的佛像当作法器,象征性的比划了一下,和尚就一次性赚了三千元。
和尚终于有钱了,他请人修好佛像,正打算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
可这时候,县里却来人告诉和尚,交通局要在村里修一条“致富路”,和尚的庙恰好在路基上,所以得拆掉这座小庙。
看着墙上大大的“拆”字,和尚还是没能想明白——
为什么自己花费了这么大力气修了佛像,却依然逃不过命运?
《香火》是宁浩的电影处女作,同时也是由他执导的作品中评分最高的作品。
从影片的风格上来说,初出茅庐的宁浩明显是收到了和他同为山西老乡的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影响。
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的中景镜头和长镜头,全片使用方言表演,整体的风格写实冷峻——
与其说是一部剧情片,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但如果要论讲故事的技巧,宁浩绝对要远胜前辈贾樟柯一筹。
《香火》的故事是比较少见的农村宗教题材,虽然故事比较简单,但影片中却处处透露着一位青年导演对于人性和现实的反思与自省。
有人把宁浩的作品形容为:
一边是喜剧的极尽癫狂,一边是止不住的悲伤。
这部《香火》虽然只是处女作,但影片已经流露出不少日后宁浩作品中的黑色幽默气质。
电影通过一名和尚修佛像的故事,看似是在讲述一个和尚的堕落史,但在故事背后探讨的却是现代人信仰的缺失。
和尚修佛像,起初并非是为了信仰,因为庙里没了佛像,也就没了香火。
即使是清心寡欲的僧人,但在在信仰与生存规则面前,他首先是一个需要思考生存的普通人。
佛像修好了,可和尚不仅没能找回自己的信仰,反而在种种的社会问题的扭曲之下,堕落向了道德的深渊。
至于影片中那个荒僻小镇,则更像是近二十年里中国底层社会的缩影。
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公职人员,亦或是性工作者,还是宗教团体,每个人都在小和尚的这场艰辛却又辛酸的修佛像筹款的过程中露出了真实的嘴脸。
正如导演宁浩所说:
在我们中国人今天的语境之下,其实信仰是一个挺脆弱、挺无力的状态。
信仰一直在跟生存斗争着,和信仰到底能不能战胜生存本质或者现实。其实,跟现实比较起来,它是特别脆弱的东西。
导演宁浩通过这部略显匠气但却不失锋利的作品,剖析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里的另一面。
套用网友的一句评论:
这种类似于天天发生在中国某个村子镇子的故事,才是最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