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练字&书法国学与传统文化

楚乔传(2)还会继续那样写字吗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182人  西蜀青衣漫士

楚乔传据说是公认的17年最佳连续剧。从开播大家一直就关心有没有续集,最近说是定了要拍第二部。大家于是又关心主演有没有变,甚至说没有谁演将不看之类。我也基本看完了该剧,两个字:好看。但正因为好看,看的人多,说不定还有不少学生小朋友,所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说,那就是剧中各种书写所用字体——我就想问:如果续拍,还啥文字都用篆书吗?

剧中所涉及各种文字,从正式的楼堂匾额到皇帝诏书,到店铺帐簿和信件便条无一不篆书。让人觉得那时候的人就是这样写字。


第一集中几位公子在青紫堂前玩乐 楚乔等所领取衣服上的篆书“风”字 左掌柜柜上的文件 宇文玥收到楚乔有险的字条 萧策给宇文玥的字条 又是宇文玥在看信

那么那个时期人们写什么样的字呢,真就是篆书吗?

可以肯定的回答:为表庄重的正式书写比如一些匾额,一些装饰文字,比如器物上题字,出现篆书是可能的、正常的,这个在今天也是这样,一点都不奇怪。但诏书之类正式文书使用篆书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而平常书写比如书信,便条等大量使用篆书则是不可能的(当然需要保密的信件除外)。

剧中公主所用器物上的文字

于是有人站出来说,人家是架空历史朝代的,用什么字体都可以。我也了解了,该剧原小说是架空历史朝代,但电视剧不是。它是明确的以西魏为背景的,所以此说是站不住脚的。

又有人说是导演有故意的。这样做一是可以装,装高古,增加神秘感。这第二个原因,说是便于操作,节约成本。因为写成楷书或隶书,大家太容易认了,那得下大功夫,不留神就被看出穿帮,写成篆书反正大家都不认识——说白了:糊弄观众。

这就不对了!本来很好的普及历史文化的机会,却落得缺乏工匠精神,甚至教坏小朋友,以为西魏时期人们这是这样写字,这就很不好了。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书法五体:篆隶楷行草,其实在晋代就已成形。所谓“汉魏称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钟是指钟繇,是公认的楷书鼻祖;张则是张芝,被称“草圣”。剧中霸屏的篆书(准确说是小篆) 则在秦统一前已广泛使用,只是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作了规范和推广,其代表人物是李斯。

由于篆书书写不是很方便,同时人们追求书写的美观与多样,于是线条出现装饰性变化,隶书开始出现,当然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不止隶书,各种尝试都出现了,史称“隶变”。这是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隶书到西汉已很成熟,于是你曾听到“汉隶”之说,但主要还是在平常交流中使用,即“俗书”。碑刻等更正式的场合使用的书体,即“官书”仍是篆书。而到东汉,隶书已成“官书”。到了三国时期,楷书已成熟,钟繇的作品便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并不像是有的人说,到西魏时期还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


俗书官书先后平行发展示意图《中国书法史新论》侯开嘉著31页 关羽被杀后钟繇所上《贺捷表》

到东晋时期我们所熟知的王羲之,王献之等一大批书法大咖登上历史舞台,行书与草书已非常成熟了。

王献之《中秋贴》

那么西魏是怎么回事,是啥时候,那时写啥字呢?

北魏末,朝政被被高欢把持。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逃入关中,投奔将领宇文泰(这个姓是不是有点熟?),后来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简单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而这个时候南方已是东晋之后的南朝已进入“宋齐梁陈”的梁了——所以剧中有大梁太子萧策。西魏历三帝24 年,在557 年同年与梁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时期北方的官书体因在北魏达到高峰,史称魏碑,它是继承和发挥了钟繇楷法而形成的一种字体,归为楷书,到今天仍然称为魏碑。此时南方是二王风格下的“新体楷法”。

西魏时间短,战事频繁,留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寥寥无几,不如东魏多,但名气也都不如之前北魏,但都是北魏风格的一种延续。是楷书向唐楷过渡的重要阶段。

下面看看魏碑长啥样。


北魏精品龙门二十品之王元祥造像
北魏精品龙门二十品之王元祥造像近景
北魏精品龙门二十品之王元祥造像拓本

“龙门二十品”都很精彩,只是本人太喜欢《王元祥》,贴于此,大家欣赏,是不是很舒服。其他的就麻烦大家网上看了。

下面来一个东魏时期的,碑刻高盛碑。


东魏高盛碑

西魏的也不是没有。


西魏杜照贤造像

此碑很是独特,其中杂有篆隶楷行,这是很少见的。被认为是想在这几种字体间找到一种平衡,但并不成功。

这个时期,战争频起,但这也促进了南北之间文化的互相渗透,且这种情况是从民间到官方,南方仕人甚至在北方任高官。如南梁的庾信,就是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中前句所说的那位。他在南梁任常骑散使,出使西魏被留,最后就在西魏、北周任职,官职中有“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这些很具影响力的人物,对这种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交流使得南北楷书最终统一成以二王书风为主的“今楷”一路走向唐楷。那么作为日常交流使用更多的行草书的交流趋同定是走在“官书”之前。

所以西魏时期官书定是以“魏碑”为主,而“俗书”则楷行草百花并放,不会是篆书的。

希望我们的编导们不要一味娱乐至死,我们也不敢要求说要达到别人那种“几年磨一部”,每一帧画面都经得起推敲,就请不要忘了自己所做的是一种传播的工作。要传播什么呢,就希望多一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让大家在娱乐中也自然的接受正确的文化熏陶,那不也是功德一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