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校园欺凌,谈美德的重要性
放暑假,应儿子的要求,为他买了几本青少年成长系列的书。其中有一本《一的力量》,这是一部带有半自传色彩的作品。在出版后,便将《达芬奇.密码》和《哈利.波特》挤下销售冠军宝座,成为天王级畅销书。这是作者布莱斯.考特尼55岁时提笔写的自己的成长经历。
当儿子还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我决定提前看看这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到力量,希望与儿子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当我开始看到作者五岁时,因为妈妈疯了,他的外公将他送到全寄宿制学校。在学校里受尽欺凌与侮辱。我才看到开头,一个五六岁孩子的悲惨遭遇。我就感觉无法再继续阅读了。我心中的悲哀,久久无法抹去。书中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怎么会那么恶毒?那么残忍呢?
在我心中孩子应该是天性善良,活泼可爱的。而作者在学校里受尽了同学们的凌辱。却没有一个人对他表示同情与帮助。孩子们无动于衷,大人们冷漠无情。即使受伤了,也威逼他说是他自己摔倒受伤的。
想想作者多么可怜!他被欺负了,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就是他的保姆。他的保姆能力有限,能帮助他的只是倾听,想一些她能够想到力所能及的办法。他无法告诉他的父母,无法告诉他的外公,只有继续忍受着欺凌。
看着他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太痛苦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忍受下来的。不过,作者从小就明白,与欺辱相比,活着更重要。他在欺凌中逐渐成长。学会讨好顺从,趋利避害。从刚开始的哭泣,到了第二学期,无论怎么都无法让他掉一滴眼泪。
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么勇敢,那么坚强。在同学们的欺凌辱之中,真不知道他们的心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真不知道会后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仅仅因为他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的影响而受到了孤立与排挤,在学校里被当作“战犯”对待。
其实哪个国家没有经历过战争呢?战争是大人的事情,与天真无邪的孩子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曾经也经历过战争。我们的国人包括小孩也难逃厄运。但是我们倡导人道主义,并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到底就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倡导德性问题。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孩子们从小生活在“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氛围之中,生活在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环境之中。孩子们怎么会变成那样呢?欺负弱小是一种邪恶,是不值得原谅,是应该被唾弃的。
虽然现在禁止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儿童的权利已经立法了。不过校园欺凌事件还是屡禁不止。在校园里还是会出现小打小闹,不同形式的欺凌。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以欺负弱小为荣?需要老师、家长、社会持续关注。
我们每个父母都有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是健康的,是快乐的。如果孩子受到了欺负,我们的心中一定难以忍受。既然我们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我们也绝不允许孩子去欺负别人。这就是一种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至善还和至恶》中,西塞罗指出“正当行为”包含美德的一切因素。正当行为就是美德。他说:“一起智慧着始终享有幸福、完美、幸运的生活。”我们应当相信道德价值是唯一的善。
善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就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幸福。学习哲学,拥有美德,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