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会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改变这一切,从高效能阅读
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她说自己看到喜欢的大V推荐书,总是忍不住买回来,买了却来不及看,就算看了也觉得糊里糊涂的,说不清书里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再过不久,书里的主要内容也忘光了……家里的书越堆越多,却丝毫没有减轻她的焦虑——好像读了那么多书,并没有让她有什么进步。
也许,这是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很多人的通病。每一个信息似乎都很重要,都很有用,不敢错过,于是不停地收集各种信息,却忘了,该如何使这些信息在生活中为己所用。
有一次听成甲老师的知识管理讲座,老师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数据、信息与知识是不同的。举例来说,买了一本书回来,但没有看,那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只是“数据”而已。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观点,这时,这本书就变成了“信息”。然而,只有我真正用这本书中的内容来指导自己,改变行为,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我才从这本书中学到了“知识”。
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读书效果如何,不是看每天读了多少页,也不是看一年读了多少本,而是看你读完书之后,是否有输出,行为是否有改变。《高效能阅读》([日]原尻淳一/后浪出版公司)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指导我们培养读书兴趣,学习正确的读书方法,吸收书中精华,并最终实现产出的书籍。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他在通读了迄今已出版的百余册关于阅读的书籍后,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89条高效能阅读技巧。这些技巧既包含针对不善读书的人的技巧,也包含针对读书爱好者的技巧,作者希望这些技巧能帮助阅读者培养阅读兴趣,理解书中内容,并最终将行动与读书联系起来,使信息形成循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实现产出做好准备。
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么多条阅读技巧,记住估计都困难,更别说运用了。拿到书才发现,这些技巧不需要每个都看。作者对书的结构进行了精心编排,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产出的逻辑顺序梳理了这些技巧,阅读时可以先浏览目录,根据自己的“读书水平”或是兴趣,自由确定开始阅读的位置。此外,作者还贴心地用“黑体字”强调了每一条技巧的重点内容,通过浏览目录及黑体字,可以快速完成对本书的略读,找到自己关注的技巧,然后再进行精读。
这本书中不乏具体的阅读技巧,但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却是一些让我转变了观念的技巧,在这里着重跟大家分享一下。
01读书也要断舍离
你是为了什么目的,想要读这本书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该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听说这本书很经典”或是“某某大V推荐了这本书”,都不足以成为你读这本书的理由。
原尻淳一认为,应该注重以行动为中心的阅读。首先要有行动,然后为了提高行动水平而广泛阅读,进行“实验”,确定什么好,什么不好。如此一来,每天的生活都会变得切实而准确。这里的“行动”,是指我们要有目的意识。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厨艺,那么,哪怕《影响力》、《穷查理宝典》这些书再经典,也应该暂时放下,因为这些书与你的目的不符。
除了在选书时要注意断舍离之外,在读具体某一本书时,也不用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阅读。原尻淳一认为,设定书的消极条件,从一开始就将其略去不读,这是快速阅读的关键。而且,由于这种读书法过滤掉了“不必要之处”,反而能使关键词凸显出来。
02有10分钟的间隙时间,就可以读书
碎片化阅读,是当下很流行的一个词汇,是指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阅读,通常具有单次阅读时间短、阅读模式不完整、浅阅读等特点。由于手机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信息,这种碎片化阅读随意性很大,多数只能起到消遣的作用。
原尻淳一发现,15分钟左右细碎而短暂的间隙时间,是有很多的,建议大家不要放过这些短暂的时间,养成利用这些间隙时间读书的习惯。为此,他还开发出了“读书套件”,即用一个文件袋,装上要读的书、胶片材质的便利贴、圆珠笔、小素描本等用于读书的一整套装备。所有工具组成一套,不会出现遗漏,只要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就可以拿出“读书套件”,迅速开始阅读。
03重视垂直型阅读,营造“思考的主场”
垂直型阅读,是指广泛、深入地领会特定专业的读书方法。要想成为“专才”,就必须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仔细想一想,有些时候我们自觉了解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别人多问几句,又答不上来了,这就是因为读地太浅。垂直型阅读,有助于我们真正地了解某一领域,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规律和精髓,从而营造自己的“思考主场”,建立一条思考的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有了自己的“思考主场”,当我们在其他领域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将主场的经验迁移过去,对比共同之处和区别,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04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产出
原尻淳一认为,读书这件事情归根结底,是为了产出。这里的产出,是指读完书后要总结出经验、规律或是方法,可以用于教授给他人或是迁移到其他场景中来解决问题。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这一理论表明,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周之后,采用“阅读”这一学习方式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只有10%,而采用“教授给他人”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达到90%(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为什么“教授给他人”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这么好?原尻淳一指出,产出者必须能够洞悉潜藏在表层表达之下的“规则”和“事物的道理和本质”,因为当你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时,必须想清楚这些潜藏的规律,否则无法清晰地表达。因此,当我们以“产出”为读书的最后一个步骤时,在阅读时自然就会倒逼我们去思考,去关注书中有价值的地方,发现没有理解透彻的地方。
总之,《高效能阅读》强调,在读书时,要以行动为中心,带着目的去读书,并且根据自己的目的,进行垂直阅读,建立自己的“思考主场”,并且通过“产出”来查漏补缺,真正掌握书中的内容。除了这些观念上的更新外,书中也介绍了很多实操技巧,比如:通过目录读书把握结构、预测内容;通过先泛读(扫读+略读),后精读的方式,来实现速读;通过信息收集——信息结构化——文脉化这样的方法,来创造出产出的“结构”……相信书中介绍的89个阅读技巧中,总有一些,能让你受益——前提是,如作者所说的,“不要读完就算了事,请务必亲自实验其中至少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