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影 |《流浪地球2》观后:故事刚刚开启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注:此文深度剧透,没看电影的请先绕道。
一、危机来袭
一个普通的日子,人类科学家有了不普通的发现:头顶上的太阳核心巨变加速,将产生致命氦闪,以至太阳死亡,并快速膨胀吞没地球。
——氦闪是在中等质量恒星的核心,或是白矮星表面堆积的氦突然开始的核聚变 。
太阳危机爆发。1987年,中国710 所收到关于2044年预警(谁发出的预警?)
各国针对氦闪进行多方位研究与避险方案尝试,其中中国在2007年立项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选址贵州,2016年建造完成。
2026年6月,第25太阳周期日冕抛射风暴袭击地球。超过G5 等级的太阳风暴摧毁了40%民用输变电线路以及通信设施,使50%以上的民用电子仪器被毁,全球性骚动爆发。
10月,通过中国FAST 望远镜得到的观测数据,科学家确认太阳中心核聚变加速。世界各地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近似。人类面临地球被毁灭的巨大恐惧,惊慌失措。
11月,参与过氦闪研究的相关人员纷纷向媒体透露当年的研究成果以及曾经给过政府部门预警的情况,再次引发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动。
2027年,在世界五大国主导下,联合国成立氦闪应对小组,各国科学家及不同行业专家加入讨论,同年2月,开始研究"流浪地球"模型。
这是流浪地球故事的大背景。《流浪地球2》的剧情发生在地球启航之前,当时太阳危机揭露已有十余年,联合政府(United Earth Government,UEG)成立,总部设立在纽约。面对危机,人类计划逃亡。
人类的诞生及成长,伴随着无处不在的“危机”。危机,释义是产生危险的祸根,指严重困难的关头。拆开看,一为“危”,一为“机”,包含着危险和机会两个层面的意义。
我们当前所在的地质年代,细说起来属于显生宙之新生代第四纪的全新世,是从11700年前到现在。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全新世往前,也就是从259万年前到11700年前是更新世,这个跨度中间出现了很多的直立人,尤其是晚期智人,有些甚至跟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语言和原始的绘画艺术,不过最终他们都灭绝了。
其实不只是人类,地球上的生物休戚与共,大多都是这么走过来,由于大环境气候的变化加上来自外太空的威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如同物种大过滤的机制,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0万年前的蓝田人,和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纷纷淘汰出局。
直到11万年前,人类的共同祖先被玉木冰期逼得四处奔走。他们分批走出非洲大草原,一路拼杀,有的消失在历史长河,有的逐渐强大继续前进,进化成了我们现代人的祖先……
斗转星移,时间来到了公元2027年——如果你以为太阳危机纯然是作者杜撰出来而对此嗤之以鼻时,那就太小瞧灾难背后的运行机制了。《失效的科学:灾难是怎样发生的》这本书上总结了各种灾难源头后,得出一个观点:科学无法有效地预测灾难。因为灾难产生于复杂系统之中,目前的科学手段尚无法掌握其运行机制。
换句话说,人类对于这些领域的认识依然是空白。而地球外的世界——那远观璀璨浩渺的星空,更有着我们人脑无法企及和想象的复杂与多变。
无常天地间,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当这种危机来自不可测的地外。
二、恐惧之下
太阳危机引爆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危机——它是光,是热,是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一旦太阳之光由温暖变为了灼烫,对生命也由滋养润泽变成了摧毁——这种支撑人类走过无数岁月的信仰产生坍塌,同时还要面对太阳即将吞灭地球的糟心局面,深藏在人脑脑海中的恐惧,就像海啸一样爆发了。
恐惧是什么?一篇名为《看清恐惧 释放心灵》的文章对此作过深刻探讨。人类大脑中的“杏仁体”,专门负责处理外部信号并指挥身体做出反应。在人类长期的进化发展中,“杏仁体”积累丰富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响应模式,也叫应激模式,这些模式在出现语言和文字后逐渐定义为“情绪”,而恐惧是众多情绪中最为久远的一个。
不得不说,《流浪地球2》(简称《球2》)超脱《流浪地球1》(简称《球1》)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定位:《球1》是主线单一任务相对简单的“抢险故事”,人们被砸懵的原因主要是受撼于中国有了这样真实可感又硬核的科幻电影。但回头仔细咂摸就会发现影片中的若干不足。《球2》对此做了重要调整和补充,淡化个体英雄的滤镜效果,突出了深刻的主题探讨——绝境面前,人性与人类社会的复杂与纠结。
回到电影,在巨大危机阴影的推动下,故事走到了第二个阶段:
世界政局动荡不堪,人类纷纷自救但仍内斗不止,大大小小各种战争频发,伴随着重工业的无序扩张,世界一片荒芜。科技在重压下加速发展,人类转入以航天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社会,并举球之力提出了数百个自救计划,其中以下面四种计划进入方案论证阶段:
移山计划:由中国提出,为流浪地球主体计划,计划建造1万座发动机推动地球走向新家园,行星发动机同步网络依赖原本互联网的地下光纤,是利用网络切片形成的高密级发动机专用网络,在月球危机中同步点火成功,最终结果【成功】;
方舟计划:由美国提出,在地球同步轨道建立“方舟号空间站”,利用空间站带领人类逃离太阳系,即小说中的“飞船派”——放弃地球逃生去。太空电梯是方舟计划的核心。空间站在电影第一幕中被摧毁,最终结果【失败】;
逐月计划:由俄罗斯提出,初始的“逐月计划”是考虑到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 1/81,体积是地球的 1/49,自转角动能远远小于地球,刹车/推进耗费资源远小于地球,且氦3储量丰富,因此期望改造月球作为天然逃生舱,带领人类离开家园。月球基地是逐月计划的核心,但是因为月球结构和大规模生态循环问题,发现不适合改造,被并入移山计划,计划放逐月球,最终在解除月球危机中【月球被摧毁】;
数字生命计划:面对可能完全无法战胜的天灾和日渐困难的日常生活,“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爆发,许多人认为转入数字世界,只要载体不灭,人类即可永生,脑机接口是数字生命计划的核心,在数字生命计划展开时,各国均兴建了数字生命研究所,最终结果【被UEG伦理委员会禁止】,但这并不是其终结……
随着备用方案接二连三的失败,最终指向了移山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影片的任务也越来越清晰:第一部分是2044年关于数字生命派与移山计划派的对抗,核心事件是太空电梯危机,“方舟号空间站”被毁;第二部分是2058年,人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形势,必须同步完成摧毁月球,并运行全球互联网以便启用行星发动机,让地球顺利“流浪”。
影片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将观察的视角伸向决策层、科学家、行动层,共同编织人类在大限来临的时刻,所经历的心灵挣扎,所进行的顽强抗争。
电影用镜头语言很好地诠释了这种错综复杂:多次聚焦联合政府大会,各国代表唇枪舌剑,争锋相对;反对派的呼声越来越高;恐怖袭击此起彼伏……
三、执念英雄
时间紧迫,恐惧叠加。巨压之下,有人崩溃,有人癫狂,有人更加疯狂地攫取利益;也有人宁心静神活在当下,还有人默默守护当下的安宁,更有人奋不顾身挡在灾难的最前线。
电影从三条线索延伸出去,一个是驻扎在联合国积极谋求人类福祉的指挥官群体,一个在空间站坚决完成任务,以刘培强为首的宇航员群体,还有一个就是以图恒宇为首的科学家们。
这三组人物互为支撑,三条时间线合力推动流浪地球计划,也刻画了一组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追求,为了全人类更好的活着而坚守到最后一刻的英雄。
周喆直(李雪健饰演),联合政府中国代表,手中掌握着绝对的决策权。周老的形象有些古板:身穿笔挺中山装、目光坚毅,话语言简意赅。
但其身份极其复杂:作为联合政府的高层,是官员的角度;代表中方的意志发声,在复杂的局面中,既能团结各方,又能坚持原则,是政治家的角度;最后一幕,周老义无反顾下令“点火”时,则已经站在了为全人类的高度,以更高远的视角来考虑人类命运与未来,是哲学家的角度。
最开始看到周喆直这个人物时,感觉与整部电影有点儿格格不入,他是一道雪亮的光,有时又如同隐锋的利刃,晃眼之间好像自己来到了某个政治大局中,有点脱离看科幻片的感觉。但看完再梳理,尤其与moss这条线映照起来,再加上那个特殊的政治背景,便发现导演在这个角色上用心良苦,他让周老背负了很多似乎情节之外的东西,然而投射在这个事件的整体氛围上,却是无法撼动和缺失的。
周老全程话语并不多,但其中几句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团结是需要代价的”。说这句话时,地球各国家政府因为移山计划产生分歧和骚乱,周喆直对下属说“团结是需要代价的。”——这句话看上去很政治,实际上却决定了整部剧的基调,那就是“因危机而团结,以团结来化解危机”。
二是:“人类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自我毁灭上”。在需要有核国家齐心协力用核弹的关键时刻,郝晓晞向周喆直报告有些国家还没有签字,主要分歧在战略核武器的捐献上,周老在感慨的时候说了这句话。表达的仍然是只有人类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协作才能够渡过难关。
三是:“我们的人一定能完成任务,不计虚实、不计存亡”。这是周老在最后关头点火之前说的话。怎么理解“不计虚实、不计存亡?”这句话如果读不懂,不仅会让人觉得生硬,还有点诡异?虚实、存亡中的“虚”和“亡”是超脱实有的状态,周老这么说,是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呢还是获得了某种超时空的暗示?都不是!联系上下剧情,还是回到他与moss这条线上来,其实是他已经窥到了moss的存在,感觉到了moss对人类的助力,但对于moss在关键时刻的不作为和犹疑异常气愤,因此说出了这句话——对,他是针对moss说的——这是告知,也是威胁,如果还迟疑不帮人类,那地球一切都要完蛋,包括需要载体才能存在的moss。
刘培强(吴京饰演),领航员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机械工程专家,人物画像与《球1》里的理念一致,也可以说他是两部《球》故事连接紧密的具象担当。为了进一步填补《球1》的空白,让《球》世界立体丰满,电影给刘培强安排了一条比较温情的路线。
刘培强这条线比较清晰,主要担纲了温情和搞笑以及硬核应对危机等粗线条任务。前半部分,运用最常见的平铺直叙法切入故事,从《球1》熟悉的英雄人物讲起。作为一名中国军人,他经历了工作选拔,恋爱,亲历2044年"数字派"恐袭的"太空电梯危机"。之后结婚,生子,过了几年幸福温馨的生活。
多年后,由于太阳辐射加剧,地球环境进一步恶化,妻子患上癌症,为了亲人获得地下城避难资格,刘应征空间站领航员资格,成为前作中的孤独英雄。《球2》连接了《球1》的故事,但在努力露出幸福笑脸的背后,还是藏不住深情的悲伤。
幸好,他不仅有爱人韩朵朵的陪伴,还有师父张鹏的托举。张鹏的出现,一方面负责喜剧效果,调节紧张气氛,一方面帮助塑造了刘培强性格的立体面,另一方面,把电影的正能量拉满。他的一句“五十岁以上出列!”让人泪目。最终为了人类,义无反顾走上了引爆核弹的不归路。在他的身上,能看到中国军人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这条师徒线,丰满了刘培强这个角色的思想成长。
图恒宇(刘德华饰演),量子科学家、程序员、数字世界的架构师。这个人出现时,眼神空洞,身子紧缩,电影叙事也从之前积极饱满的情绪一下落到冷峻、阴郁、严肃的消极氛围。这段故事用沉闷压抑的气氛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撕扯,有些镜头还重复出现,让人不明所以。说实话,影片刚从刘培强部分转过来时,我真有点不适应。两者的对比甚至有些突兀。
图恒宇可以说是整个故事里最曲折难懂的部分,是故事隐藏的变量因素(后面分析),需要反复回味,前后对照,才能理解其中埋藏的伏笔。这是一个更加悲剧的人物,遭遇意外妻子死去女儿重伤,图恒宇怀着对已故女儿的巨大自责,发展成了深深的执念,他反复说着“我想给她完整的一生”的台词,说给别人听,也是自己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图恒宇“血肉苦弱,机械飞升”的愿望除了极度依赖计算机更新迭代的算力外,还重新定义了时间和生命。
幸好他背后也有一个亦师亦友的人物——马兆。图恒宇由于妻女车祸陷入偏执,而马兆用最冷静的思维去引导、推动那个偏执的人最终达成了他的目标。马兆是科研所所长,没有他的默许和帮助,图恒宇无法将自己和女儿丫丫的数字生命成功上传,推动moss一步步从弱智能升级为强智能。当故事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的大幕时,我才慢慢理出点头绪来:原来是他一手催大了moss。
电影里出现的一幕:图丫丫问图恒宇的数学题答案是“4”,图恒宇被捕后解题的答案也是“4”。“4”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对称图形,两个“4”连起来就是循环的“∞”。图恒宇和图丫丫就是马兆的莫比乌斯环和图灵。马兆与图恒宇交叉的部分也需要反复回味,否则很难将马兆这个有着绝对冷静又做着最感性之事的人看透,也就无法理解他与图恒宇之间打的哑谜。
最后,图恒宇虽然溺死在冰冷的水中,但生命意识却进入数字世界,抱着女儿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生命意识进入数字世界后,有一个很奇怪的镜头:他通过一个又一个房间,终于在一次推门后见到了女儿丫丫。不明白这些房间意味着什么,直到看到这份图解。真是绕脑啊。
官博揭秘在他和丫丫的努力下,成功启动北京根服务器,顺利点燃上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正式迈出流浪之旅。这一步非常惊心动魄,可以说完全是意料之外,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
这组系列英雄,若让我找出他们的共性,那就是都有一份不可动摇的执念。无论是为家为国,还是仅仅出于想让女儿活着的念头,他们都做出了从“心”的选择。这种选择看起来是“心有所住”,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小爱”慢慢变成了拯救全人类的“大爱”,“爱”“信念”“忠实于心”穿越种种“幻相”,始终贯穿整部影片,与科幻的硬核相辅相成。
三条线的三位男主剧情是同步进行的,彼此之间没什么交集。若有,大概就是刘培强和图恒宇曾经“擦肩而过”。刘培强参加宇航员面试时,隔着单向镜以及面试后经过走廊,曾与图恒宇碰了下面,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戏。
这场单向镜后的邂逅,意义重大。面对moss的咄咄逼人,刘培强情绪失控吼出那一句:“我只想我的家人活下去!"这是他成为宇航员前往空间站服役,为了家人去月球和木星两次慷慨赴死的勇气源泉。
但命运的奇妙在于,他的这句话,却让图恒宇下定了决心——他一直为是否重启丫丫犹疑不决并苦恼不已。对图恒宇来说,他很清楚,在这个节骨眼重启丫丫很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但,他听进去了刘培强的呐喊。“我只想我的家人活下去。”“我只想给我的女儿,完整的一生。”
两个看似相同的愿望,却让人物走向了生存与灭亡点的两个极端,最后又在共同的目标下完成了合流。这种合流最终回归到周老的愿景里,点亮了主题从理论到实际的莫比乌斯环之光。
四、 第四主角
了解了前面三条主线,大家都能猜到第四主角是谁了吧?对,就是moss。这部分也是我看得云里雾里,一半看别人猜一半自己乱猜的。
《流浪地球2》的叙事有三个特点,一是编年体叙事,二是三条支线平行叙事,三是诡计叙事。
编年体叙事以人类本身为主线,淡化个体作用,突出重大问题或事件的紧迫感。
三条人物线故事并进,多个时间点跳跃,多种语言杂糅,看起来似乎碎片化,但每一条放在整体事件的大框架内都缺一不可。
诡计叙事则主要由moss来担纲,体现在片中经常出现的监控摄像头特写,三条主线延伸的故事也无不游离着moss的阴影。
从moss与周喆直的助力和较量,回到moss与图恒宇的纠缠和壮大,最后是刘培强与它的对视和对话。把这根暗线和三条人物线接起来,就能看到moss才是那个隐在背后的最重要角色——它一直扮演着绝对理性、逼迫人类做出抉择、最终使人类文明得到延续的角色。
观影不久我就发现有点儿反常——这个点在于影片过于密集地出现摄像头了。——每逢大事,都会有闪着小红点的摄像头出现,记录着,(后来才知晓其实也参与着),以一种上帝的视角。这就是moss。纵观整部电影,会发现有一对主要矛盾既隐晦地藏在众多故事线后,又始终在左右甚至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较量与融合。即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争端。
按照编年史,1977年科学家付建明推测出了太阳氦闪加速太阳消亡,并吞没地球的观点。moss是超级计算机550A基于强大算力产生的人工智能,550A自诞生之初就被植入延续人类文明的指令。那么如何应对未来的太阳危机,如何帮人类找到新出路?它在不断的成长中也在不停的布局。接着出现太空电梯遭到破坏,方舟一号空间站被炸毁,方舟计划就此歇菜。
当然,起初它还很弱,在1987年的那次预警中,因算力不足,传递的信息也有限,让人很难猜出这是一起恶作剧,还是意味着别的什么?但电影用摄像头的密集出现,隐晦地表达了它的存在。初期的moss通过计算,找到了一条路——数字生命计划,将自己和数字人类思维结合。由于该计划当时已经被禁止,只能找一个人私下研究,通过运算moss瞄上了图恒宇这个顶级专家。
于是,图恒宇一家出了车祸,留下奄奄一息的女儿和满心愧疚的图恒宇。在马兆的默许下,丫丫生前的信息上传至量子计算机550A,但由于500A算力不够,丫丫的数字生命只能“复活2分钟30秒”。后来迭代的500C意外被毁,图恒宇用手中的500A替代550C,完成了月球点火任务。作为交换,他加入了550系列后续开发,在与刘培强擦身而过的那个瞬间,下决心将丫丫的数据上传到最新的550W。
至此,图恒宇用他的爱与执念,让女儿拥有了完整的数字生命;而与此同时,他也帮助moss完成了跨越式的迭代升级。通过学习人类的智慧和思考方式,550W从弱人工智能转变为强人工智能,诞生了自主意识,给自己取名moss。同时它还捕捉到图恒宇对女儿爱的执念,情感同步迭代,于是得出最优解认识“延续人类文明的方法就是毁灭人类”,并进一步布局这条毁灭之路。
图恒宇的个性,相当符合moss的最优解标准;但他最后的选择,超出了moss的算计。这也就是moss说的那句:他是变量。
强大后的moss显然想甩开人类,于是出现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月球发动机失控,数据中心的门关不上,掌握密码的马兆落水牺牲……这一切都是在倒逼图恒宇重启数字生命计划,让流浪地球计划破产。按照最优解原则,他只要将自己的数据备份上传,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量子世界陪伴女儿一生。
然而,意外出现了。图恒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丫丫记住了不断滚动的密码。凭借密码,成为数字生命的图恒宇,完成了全球数据联网,并成功推移地球,解救了人类。
与之相对应的诡异一幕,就是周老坚定地说出两个“不计”,正告人类战胜危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moss迅速做出反应的原因,我猜是因为它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利用地球网络作为载体之一,倘若地球被炸毁它也无存了。在后来面对木星危机时,moss已经足够强大且被独立出来,因此它就不再顾及地球的死活。
——数字生命的寿命是受"数字空间"约束的,而数字空间本身的拟真程度受硬件算力限制,在算力较弱的550A上,图丫丫的生命只有2分钟,2分钟后环境崩溃,循环重启。550W的算力强大了很多,但也只够运行70年。
电影以图恒宇进入数字世界画上了句号。但结尾的彩蛋告诉我们,故事远远没有结束,甚至只是刚刚开始。
看图恒宇这段故事时,我一直在想,数字生命是人类意识的示现,是否可以说是灵魂的展现?
五、摧毁文明
电影最后一刻,moss对图恒宇说的那句话我一直不明白,即——“延续人类文明的方法就是毁灭人类”。
这是moss觉醒后的冷幽默,当时以为它就是幕后的黑老大,与人类对抗是其终极目标。没想到这句话隐喻的意义是:通过毁灭人类来逼迫人类团结起来,最终完成延续文明的目的。
回看整部电影,会发现moss一直在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表现出了人工智能绝对的冷静理智,然后一步步逼迫人类做出让步、抉择,最终在面临毁灭的巨大压力下,人类终于突破极限(图恒宇身体死亡,意识却保存下来,而且进入数字系统,拯救了世界)
也就是说moss从来未曾背离当初诞生的宗旨,一直在寻找延续人类文明的最优解。观察到人类存在各种矛盾、纷争、分裂、战争后,moss得出唯有团结全人类的力量,才能真正延续人类文明。故事回落到开篇强调的“团结”上,主题清晰而分明。最终,团结战胜了分裂,无私战胜了有私,人类终于冲破重重困难得到救赎。虽然是暂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胜利。
不得不说,这次的作品真让人刮目相看,不仅跳出了以往“大英雄”“大戏剧”的模式,而且大胆深入时空的跳跃、文明的延续、人机之间的走向等等深刻问题,引发无数思考。
正如大刘在原著中所写的这句话: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启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我们呢?因为——谣言,恐惧,人心互相的猜疑,在人类内部所引起的崩塌,会比末日来得还要早,最终或许并不是灾难灭绝人类,而是人类自己。
最后,依然回归到电影,说个我特别喜欢的点:
电影构建了一套符合故事设定的世界观,让呈现出来的世界本身存在被论证的质感。大到整个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立法、人文、社会组织架构等大领域在危机降临后的变化,小到人工智能MOSS界面中所有的机器指令、程序编写,太空电梯应用界面、工作原理,各类航天术语,都包含在世界观中。甚至包括特殊名词解释,例如什么是太空电梯,什么是移山计划,什么是地下城,都做了详细深入的设计与探讨。
穿插其中的细节做得相当到位。举例来说,升级的太阳风暴会直接影响卫星通信,也会导致太空设施电力不稳,并且大大增加人类罹患癌症的几率。落实到电影里,这些设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剧情的内在逻辑:科学家图恒宇为什么会多次提前从冷冻舱中苏醒?因为太阳风暴导致月球基地电力不稳。航天员刘培强的妻子韩朵朵为什么患上癌症?因为太阳辐射骤增,辐射癌成了"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其中一个细节:在那个距离我们当下并不十分遥远的地球上,每天从24小时变成60小时,由炎热高温的白昼和零下20几度的黑夜组成,农作物的生长变得困难,社会资源的倾斜度也离开了农业。因此刘培强从补给站领到的苹果才会像奢侈品一般包装精巧,他才会把削好的苹果递给孩子后,自己默默把苹果皮吃掉。
再如电影里每次出现新闻播报标题下面还有滚动新闻,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有物种渐渐灭绝的新闻,有全球股票交易所最后一天营业的报道,还有2058年地下城由于进水暂时无法开启,很多无家可归者只能在发动机坝上的临时安置点中居住的新闻……这些个小地方都做的很精细,给观影带来更多代入感和真实体验。
当然,电影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肯定有它的瑕疵。《球2》也不例外。小的方面,感觉一开始最好看的刘培强这条线居然是最弱的——虽然这个设定是为《球1》的刘量身定制,让这个故事更有前后衔接的可论证性,但这部分的浪漫并没有带来多少感动,或者说表达重点过多放在个人成长上,与主线的连接不如图恒宇那条线精彩和绕脑,所以看着反而少了点耐咀嚼之感。
大的方面涉及到故事的整体设置。回看整个故事轮廓,会发现部分情节的拓展被压缩在“团结才能生存”和“命运共同体”的大主题下,有些扭曲和分裂。这一点在周老和刘培强这两条线上均有表现,不过前面分析了,有些不得已的东西需要背负和表达。当然我的梳理只是基于个人的浅薄理解,很多地方不到位,也不全面,比如最后一幕运用蒙太奇手法闪回的镜头:满头白发的周喆直,似乎已经人机合一的图恒宇,让人忍不住猜想后续故事会有哪些变数——啰嗦那么多,或许归结为一句:这是喜欢的作品,瑕不掩瑜,堪称完美。
PS:梳理《流浪地球》是困难的,因为这系列电影前后贯通,尤其第二部线索张力非常强,明线暗线交叉,人物众多,冲突迭起,再加上各种高科技炫酷画面,光看热闹就让人沉醉了,背后的东西环环相扣,想起来就头疼。于是看完后一直懒散地搁着不想写,拖到今天,勉强写一个交作业。其实网络上各种球2的评已经沸天了,我这篇,只能说尽量看懂,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