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生产的东西国内卖得比国外的贵?
看到一知乎提问,问题如下
提问者标题意思反了,忽略正好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我看电商》,那下面就让我用书中的部分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注意,这里不讨论代工产品,比如耐克。因为还牵涉到品牌溢价的问题,不能混在一起说,我们就只讨论国产品牌。
做过点生意的人都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还有运输成本,如果一个东西国内生产了,漂洋过海加了关税到了国外,按理来说怎么样都会比国内贵是不是?然而,现实却很魔幻,就用提问中说到的联想电脑举例好了。搜一下同款电脑国内和国外的差价。因为川川最近老是在搞事情,那我们就打开亚马逊和京东对比一下。
亚马逊的ThinkPad x390售价为939.99美刀 京东的ThinkPad x390售价为7499人民币同为x390在国内售价为7499RMB,换算成美刀大约是1071,你看亚马逊才卖多少?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在中国社会零售业的主力业态为平台模式。像我们所熟知的淘宝,线下的各大百货公司、电脑城、家具卖场、生鲜市场、各地服装市场,基本上都是平台占绝大多数。平台的经营者不直接采购或拥有商品,只提供一个供商品买卖的地方,通过汇聚人气,把这个地方炒热,成为一块商业旺地,进而收取交易佣金或者租金广告费作为它的经营回报。你甚至可以把这种模式的经营者看成是在经营房地产。
可能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这种模式的弊病所在,通过汇聚人气,挣流量的钱,不直接接触商品。就会造成很多问题:一、销售环节的增加,导致销售成本的增加,通过层层加码,消费者的利益被损害了,顾客不得不为更高昂的价格买单。比如你想到中关村去租个摊位,就会发现,都已经变成二房东、三房东了。比如我租个柜台,是一万元钱,一个月卖10万元钱,所以柜台成本是销售成本的10%,本来应该是通过加快流量来使柜台成本从10%变成5%,而现在是我把柜台加个5%的价格转租给你。既没有风险、钱又来得如此之快。轻轻松松做个“二房东”,旱涝保收多痛快。这样就会造成销售费用可能是商品出厂价的200%~300%,同样一条牛仔裤,价格差会在一倍以上。原来应该是一个公司一个人赚的钱,现在被五六个环节赚走了。像上海、北京、杭州的太平洋百货,从一楼的化妆品箱包,到二楼女装,三楼男装,基本上都是外包式经营,实际上它就是做商业地产。这个时候你名义上是零售公司,但你并不是挣效益的钱,你在做的是商业房地产投资回报的生意。
二、对商品不直接把控,会造成同质类的商品大量涌入,恶性的低价竞争、有特色的商品的消失以及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因为平台经营方不介入商品,它既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商品的把控是需要专业的买手团队来操作的,后面会详细解释),也没有能力去做选款。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齐全地把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品牌、型号、款式都罗列出来,特别是在电商平台。因为你的商品从选型到定位都没有特色,就是什么商品都有,彼此之间只能靠价格来竞争。当一款商品在一个销售平台有几个卖家相互竞争的时候,彼此还可能通过服务,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售价来争取更多的销售机会,但如果同样一款商品有几百个上千个卖家相互对垒,难以避免的势必就是恶意竞争,包括以次充好、服务打折扣、过度宣传等。在手机上那么小的一块屏幕中间,一个普通的商家要被看见就不得不开通平台提供的服务,比如流量车,或者是其他的恶意竞争,比如刷单刷好评。这又导致进一步加剧了商业环境的破坏,以前的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到这就行不通了,没有流量的加持,你的特色商品根本就不会被看见,就算偶有几个看到了,也会被价格吓走。
商品没有特色,仅仅靠价格战在对垒,也会导致用户的忠诚度极低,谁家的东西便宜,就买谁家的,你看自从拼爹爹崛起之后,抢走了淘宝多少的份额,这些看似是各大资本的商业战,可你看不见的是那些幸幸苦苦经营的普通商户们,可能一年下来,自己就是赚了一点基本的生活费,甚至赔钱倒贴。在这种模式下,这些失败的小经营者,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没有得到认可,没有人去考虑其时间、精力、财务支付的成本,这部分的成本被掩盖了,进而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成本。这是所谓的“蚂蚁大象”现象,因为销售的简单重复,因为平台对于商家不加挑选,完全是一种大浪淘沙自生自灭的模式,总有太多人进来尝试,总有无数小商人折翼而归。这个群体的失败成本被社会化了,这是一个转移到社会的负担。如果这个业态产生的是上万亿元的销售,有几百万个中小商家参与其中,那这个社会化成本是不容忽视的。何况从平台经营者的角度,它并不希望有太多的大卖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大量中小卖家是其利益的平衡因子,而这些中小卖家往往是“被社会化”的经营成本。
这个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国内流通领域的低效,以及买卖双方大量额外的交易成本的付出。
那为什么国外能把成本降下来呢?
因为国外的零售主力业态为买卖模式,买卖模式下挣的是商品买和卖之间的差价。像上文中提到的小卖家,其实就是买卖模式。这种模式很考验企业对于商品的把控力,选对商品,进价优惠,货源组织得当,库存周转顺畅,在买卖的差价之间,通过经营的能力和运作效率的提升赚取零售利润。通过每个单位销售成本的降低,给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并获得自己的利润产出。为了这个,零售企业必须承担商品的选品、采购、库存等相关风险。你只要研究一下买卖式零售公司,就会发现,它最核心的人才在于其买手团队,它的经营风险几乎都与商品有关。它需要有好的优秀的买手团队,需要对市场趋势,对消费者的购物爱好和关注有前瞻性的判断。比如,送个买手到工厂,谈好条件,工厂负责生产,如果要订5万条,对方把成本和应当获得的利润算进去,报一个合理的价格,零售商把这5万条牛仔裤成品拿过去,怎么卖,卖多少钱,那是零售商家的事情,而且因为进货量大有谈判优势,甚至可以买断这个货源形成独家供应的优势。
那为什么在中国零售主力业态是平台模式而不是买卖模式呢?
原因有几点:一是平台见效快,容易发展,经营风险低,转型简单,加上很多消费者喜欢扎堆,客观造就了平台模式的异军突起。二是国内的增值税高达17%(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税率,现已调整,原适用16%税率的,税率调整为13%;原适用10%税率的,税率调整为9%)。
最后,我来说说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来讲讲,书里清楚的说到了因为平台模式的不同,造成的销售价格的天壤之别。但是我有个疑问就是在淘宝上,我看到过不少厂家直销的,这种厂家直接对接消费者的,价格是不是就不会很高了,哪怕商家要花不少钱用来运营,但是相比线下的几手房东,这块的成本投入是不是会小很多了,我没开过网店,有开过网店的可以来讲讲实际投入。
欢迎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