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639】书摘:与家人相处的秘密
1.报喜不报忧其实是一种攻击行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愿意用真诚的方式去和自己的父母交流,因此用一种付出的方式,好让父母安心。
2.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要走出原生家庭,走向自己的世界。至于情绪化的父亲,慢慢接受他,承认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3.一个人为什么要去控制另一个人和他的生活?原因很简单,害怕失控。
4.一个妈妈如果无法在其他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必然会牢牢抓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子女。
5.攻击只能刺激对方攻击自己,暴力只能刺激对方用暴力对待自己,唯有爱和善意才能激起对方的爱和善意。
6.在不自觉地想到一些让自己痛苦的片段时,就把这些片段当成物品打包好,塞进保险箱。
7.要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用新的模式对待周围的世界。
8.情绪边界:妈妈的情绪和子女的情绪虽有关联,却不是因果关系。
9.明白妈妈的痛苦是由妈妈自己造成的。作为成年人,妈妈要是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女儿也没有责任帮助她做到这些。
10.要明确“我是我,父母是父母”。
11.我有我的生活,父母也有父母的生活。不要对父母抱有太多期待,也不要让父母对我们有太多期待。
12.学会温柔地拒绝,接受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事实,才能真正拒绝父母。
13.不要试图改善父母之间的关系。
14.父母的关系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要揽到自己身上。改善他们的关系也好,消除他们对彼此的怨恨也好,这些都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做不到。作为子女,我们根本无权过问他们的关系。
15.停止责怪和抱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16.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17.孩子都会模仿父母,榜样认同导致很多人在无意识中延续了父母的关系模式。
18.在婚姻中感到痛苦的一方要率先做出改变。婚姻中有一项原则,就是谁痛苦谁改变。
19.夫妻关系是一种深度纠缠的关系,一方甘愿为婚姻做出改变,另一方一定能感受到,并随之做出改变。
20.人际关系中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现象,也就是越担心或害怕对方变成什么样,对方就越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担心或害怕直接投射给对方,对方接收到这种信息后,就真的就变成我们贴标签的人。
21.也可以选择不离开,去探寻一些让两个人能更好地相处的方式。
22.如何把丈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给他,让他成为一个有能力或真正具备丈夫功能的丈夫。
23.冷暴力的背后其实也是愤怒,那么愤怒的背后又是什么?是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
24.婚姻是自己的,任何改变都是为自己而做。
25.如果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与人打交道时就很容易陷入无能为力的状态。
26.家庭氛围主要取决于女性,也就是妻子、妈妈。要营造稳定、包容、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27.妈妈把孩子当成一个错误,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我是个错误”,这样的孩子无法对自己充满希望,也无法追求美好生活。
28.一个特别负责的妈妈反而会让孩子缺乏自我成长的能力。
29.陷入焦虑时,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一会儿,慢慢平复下来。妈妈要努力培养这种能力,焦虑时给孩子一点时间,看看孩子会怎么做。
30.其实与妈妈渐行渐远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结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远离妈妈的世界,经营自己的世界。
31.在跟孩子建立连接之前,妈妈要先尝试跟自己建立连接,寻求自我满足的方式,要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朋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满足,而不是期待别人满足自己。做到这些,就能逐渐感受到生活的充实。
32.学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建立比较好的亲子关系。
33.妈妈的暴躁背后其实体现了深深的挫败感、恐慌感和无力感。
34.良好的关系是合作,不是压迫。
35.我们应该表达愤怒,把愤怒语言化,也就是说出自己的愤怒。
36.父母常犯的错误,过度替代和过度放纵。
37.不会玩的孩子有时也不知道怎么好好学习。玩耍和学习应该是平行的。
38.避免把曾经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
39.无法专注,可能是因为成就感不足。
40.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要遵循孩子的节奏,而不是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