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感悟——温下剂
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作用的方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冷痛喜按,手足不温,甚或四肢厥冷,苔白滑,脉沉紧。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细辛三味同煎煮,功专温下妙非常。
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xie)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针对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以附子温里助阳,散寒止痛,为君药。
大黄虽寒凉,受附子制约,只存泻下之性,即“去性存用”。附子散寒助阳,大黄通积导滞,二者是温下法常用配伍。
细辛即助附子之阳,又散经络之寒。
本方为温下剂之基础方,治寒积里实证代表方。
注意: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且注意先煎附子,水解其毒性。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当归、干姜各9g,附子、人参、芒硝各6g,大黄15g,甘草6g。(水煎服,后下大黄)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针对脾阳不足,寒积中阻证。
附子温脾阳,散寒凝。大黄涤荡泻下除积滞。共为君药。
芒硝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祛寒温阳。
脾阳虚弱,脾气亦虚,佐入人参、甘草,补脾气,与附子、干姜共补阳气。
甘草调药和中,当归养血润燥,助泻下而不伤正。
本方为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常用方。
相关组方: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大黄12g,附子12g,干姜、人参、甘草各6g。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下利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积不消,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本方相较前方,少芒硝、当归,减大黄,且附子量大于干姜,意在温阳为主。因大便自利,故只用大黄。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大黄、干姜、巴豆(去皮、芯,制后)等分(各30g),研末,蜜和为丸。
成人每次服0.6~1.5g,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用:攻下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方解:本证因饮食不节,冷食积滞阻于胃肠,或暴饮暴食后感寒邪,致气机不行或逆乱所致。
方中巴豆峻热下除寒积,为君药。
干姜温中散结,为臣药。
大黄涤荡积滞,为佐药。
巴豆辛热峻下与大黄苦寒泻下合用,相反相成,为急攻之温下峻剂。
注意:巴豆性热,且有遇热则烈,遇冷则轻的特点,若服药后排便不下或下便不畅,可用热粥助药力,不可轻易加量。若泻下峻猛难忍,可食用冷粥缓解。
相比其他泻下药十小时左右起效,巴豆服药后须臾腹中即鸣,随之腹泻至泄水样便。故有“巴豆性烈最为上”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