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4:千字纪实稿最高5万漫谈
《合肥晚报》上曾发表过一篇短文《作家稿费揭秘》,如此说:
早先记者约王朔写稿,王朔的口气很牛:“你们报社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2000字就1万元。”当时记者吃了一惊,心想按这个标准,王朔也不要去“玩”影视剧了,光靠“码字儿”也发了大财。不信。后来,果然,最近王朔“息影”了,重操旧业,出书“卖字儿”,新作一本接一本。
写作者出一本书能赚多少钱?答案是:低的几千元,一般的几万元,高的达几十万元,甚至近百万元。能靠写书赚大钱的,一般是三类人:一类是金庸、王朔、余秋雨、易中天等知名作者;二类是赵忠祥、徐静蕾、白岩松等知名人士;三类是各类畅销书如《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等的作者(这类书的获利者往往是一个群体或数人)。而对于出版社来说,只要能拿到他们的作品,开机印刷,“就像印钞票一样”。
目前,出版社给作家稿费有两种支付方式:一是付稿酬,自前些年稿费调整以来,稿酬一般是千字40至150元。当然,一些报纸杂志为了约名作家的稿子,有时千字开到200至300元,稿酬最高的杂志可能是《知音》,千字能开到l000元;另一种方式是付版税,标准是8%至l0%,当然也要看作者,版税拿到20%甚至更多的也并不少见。所谓版税,就是作者拿的钱是按照上述比例,从总码洋中提取。
版税及书价一旦确定,作家拿多少钱就取决于印数,而印数取决于作家的知名度和作品本身的价值。贾平凹《怀念狼》的起印数是15万,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是20万,余秋雨作品的起印数也相当高。以《美人赠我蒙汗药》为例,王朔的版税拿l2%乘以起印数和书价16.8元,他一本书能赚40万元之多。
当然,作者拿的钱当中,还应该扣掉个人收入调节税。
曾有传言,说赵忠祥靠《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两本书赚了200万元。当记者向他核实时,赵忠祥回答:“《岁月随想》赚的钱不到l00万元,还要上税;《岁月情缘》的钱也不是一下子就拿的,依版税是卖掉多少,出版社给结算多少。”这意思是说,差不多?
还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直截了当——“稿酬大战又起硝烟,千字纪实稿最高5万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下纪实类名杂志高稿酬情况:
近年来,随着报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稿费越涨越高,国家规定的稿酬标准自去年起也从原来的千字20元至40元增至千字40元至l00元。为了夺得好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的读者,一些有实力的大报大刊不惜重金求稿。近日,广东省《家庭》杂志在其今年六月推出的“头条”征文大赛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凡在其杂志上发表的头条纪实稿件,可获稿费l.5万元,同时,还可以参加头条大赛佳作奖评选和每年一度的《家庭》佳作奖评选,一等奖的奖金分别为1.5万元和2万元。如果一篇稿件有幸能发为头条并同时获得两项大奖的话,那么这篇几千字纪实稿件的稿费可高达5万元!
如此高的稿酬,在令同行咋舌的同时,也难免引起一些不景气报刊的叹息,这些报刊连支付国家的最低稿酬标准都有困难,要跟上攀升到如此之高的稿酬标准,显然力不从心。其实,以《家庭》、《知音》为代表的生活纪实类杂志的高稿酬制度由来已久,且一直实行,至今未变。他们就是用这种策略吸引了大量“好稿”(包括各种“内幕”、“猛料”、“惊险刺激”的内容),从而吸引读者,使发行量大大提升。发行量上去了,广告、利润也就随之攀升,付给“好稿”高稿酬就不在话下了。其实这也算是“良性循环”。(公羊王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