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散文清泠之声

林清玄:文字就是修行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118人  周卫英
林清玄:文字就是修行

十四年前我刚刚开始学佛,曾经一次到万邦书城把林清玄老师所有的书都买回来阅读。

林清玄老师从小学三年级就立下成为一名作家的志愿,少年时代每天写作三千字,17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

因为佛经都很枯燥,所以我刚开始学佛时通过林清玄老师的“菩提系列”散文来接受佛法。当时我很喜欢老师的文字和智慧,以至于很盼望见到老师,听到老师的声音。

听说老师曾经来过西安,在某个大学进行过演讲。

他的书字体大,读起来眼睛比较舒服。可惜那些书被我后来修布施都捐出去了。

今天读到一段林清玄老师关于写作与静心的文字:“对于一个作家,文字就是最好的修行,文学就是最好的道场。我每天只要一坐到书桌前,拿起笔来,我的心就安宁了,感觉到欢喜和满足。不论生命有多么巨大的痛苦与困局,只要坐在书桌前,一切就转化了,进入了一种天真的心境。”

林清玄老师的写作水平和他的修行境界很有关系,老师的写作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他的书则能够达到普度众生的效果。

林清玄老师的作品一版再版,多次打破出版记录,他本人甚至被台湾的一些媒体和相当多的读者冠以“道德导师”和“宗教大师”的称号。

他是台湾学生心目中的“青年导师”,并被评为“对青年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人物”之一。

有些学者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林清玄现象,有些学者则将林清玄现象视为宗教现象来研究,而他本人也被台湾媒体评为“影响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

很多人得了重病、破产或遭到其他横逆,总是让林清玄的书伴随着渡过难关。

有一对居住日本的八旬老夫妻渴望在晚年能见到林清玄先生一面,相扶相持乘飞机找来。

有一位死者的遗嘱,居然是给每位参加葬礼的人,送一本林先生的书。

影星狄龙在读了他的作品后从意志消沉中振作。

有位杀人不眨眼的凶手,在狱中读了他的作品后,后悔没早读他的作品,死前唯一的愿望是见作家一面。

童年的林清玄生长在一个宗教信仰气氛极为浓厚的家庭里,父亲以上三代,对寺庙事务都非常热心。

他的父亲林后发是一家“如来佛祖坛”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从小,林清玄便经常随着父亲四处去参拜。

他们家中也有个专门的房间摆供桌,供奉着神像,早晚都点着香。大年初一起床后,全家第一件事,就是环游着全镇的寺庙一一去上香礼拜。

凡是遇到妈祖生日、观音生日,盛大的集会游行,全镇的人都一齐丢下工作,集合起来,全心全意投入一场宗教式的喧腾中。

这种浓厚的民间信仰,使得林清玄从小在许许多多的庙中,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

学生时代的林清玄常常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也没有朝山进香的准备,就信步走进后山的庙里,在那里独坐一个下午。回来的时候就像改换了一个人,有快乐也沉潜了,有悲伤也平静了。

30岁前,林清玄已是报社一级主管,文学创作也得遍大奖,但他总感到空虚感受在困扰着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没有写出来。

这时,他看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一段话:“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他不由吓出一身冷汗。

31岁时,他毅然辞职成为自由作家,这在当时的报界曾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从此,林清玄转向佛法,寻求解脱现代人心灵痛苦的真谛,并以生花的妙笔写出来和世人分享。

《寻找心灵的故乡》等书使林清玄帮一些迷惘的年轻人找到了“精神家园”和“希望之光”,《漫步人生的花园》、《走向光明的所在》等书,使林清玄赢得了“精神导师”的美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