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宝宝哭闹,到底抱还是不抱?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51人  祖娟

刚晋升妈妈(宝宝尚未满月)的女友在群里问:“宝宝哭了,我到底要不要抱她呢?”她觉得要抱,可宝宝的外婆说,小孩会抱习惯的,不能一哭就抱。女友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可又觉得宝宝哭得好可怜。抱还是不抱,这是她每天都要纠结的问题。

这么小的宝宝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呢?

图片来自网络简

曾经有段时间,行为主义的育儿观点非常的流行。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我可担保,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不哭才抱,不然会宠坏孩子,无法独立”。也是华生所主张的一种育儿方式。这种只用个人意愿去塑造孩子的教育方法近年来广受大从的诟病。因为忽视了个人情感与意愿的部分。

曾经很流行的“哭声免疫法”也来源于此。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可纵向追踪研究却发现,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华生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但他的儿子们说他“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他的大儿子在三十多岁时自杀,他的女儿也多次自杀。他的另一个儿子过得流浪的生活并靠华生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

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我们为人父母所想要。

现在大部分人都认同的一个观点就是,孩子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共同的健康,而不只是局限在生理健康这个范畴。

健康不只是生理健康

来自马来西亚的林文采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这个概念。林博士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营养充足,他的生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绽放,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有力量去追随自己的梦想!孩子有足够的心理营养,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自信的、独立自主的、有安全感的、有价值感觉的孩子。他的五种天性:安全感、与别人连接、爱的能力、价值感、独立自主,才能得以绽放。

图片来自林文采心理营养课堂

如果心理营养不充分,孩子表现出来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行为:

1、情绪不稳定;

2、人际关系不良(跟同学、家人、同事等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3、行为偏差(如用语言或行为伤害自己或别人)。

林文采博士说:“对于0至3个月的孩子,他们所需要的心理营养:一是无条件接纳,二是成为你生命中的至重,也就是No.1 in life.”

什么叫无条件接纳?就是当我对你毫无贡献的时候,你就已经完全的接纳我了,这个接纳就叫做无条件接纳。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从和周围人的互动来了解这个世界,而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外面环境和人群。“当我有需求时,父母会来回应我,帮助我”。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孩子的价值感没有被建立起来,他有可能会用一生来寻觅一个可以无条件接纳他的重要他人(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可能是一个人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是恋爱对象或婚姻对象,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认识的人。)。

可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很重要。宝宝哭了,到底要不要抱,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答案了。

那是不是要随时随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呢?当然不是,我们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过了就变成纵溺了。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也是有所变化的。不同阶段的孩子心理营养的需求有那些变化?且等下回再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