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的亲和力哪里来35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许多名师都讲过,应该说这篇课文成就了许多名师。作者萧红写法自由快乐,言语间透露出了孩童的俏皮和无邪。人是最不能回忆童年的趣事的,因为一回忆,恐怕嘴巴都合不拢吧,因为一生中最单纯原始的快乐就属于儿童。人长大了反而将所有看的明白清楚,却丢失了最本真的快乐,所以说,儿童是这个世界的精灵,这话一点不为过。大人都围绕着这帮精灵忙碌着,精灵们长大了,就不再灵气十足,反而要处处掂量,细细揣摩,局促不安却又堂而皇之,还是不如童年的乐趣真挚!
于老师的这篇课例,像聊天课,聊着聊着就让学生把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学了个清清楚楚,最后还让学生练习写了一篇童年趣事。这样的文章有趣,是让人愿意笑着读的,这样的课例有趣,是让人觉得不像语文课,推心置腹几句话就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精髓和要义。主要还是在于于老师研读课文读得透彻,问题问得巧妙,可以说一节课里,重要的就是那几问,几答,几回合,然而每一回合都出彩,都真诚,都实现学生的口语交际练习,绝非易事,然而于老师的课就做到了。
于老师的课有五重教学目标,其中重情趣放在第一位,在这节课上,情趣处处体现,师生问答的字里行间都藏着情感和趣味!
于老师在上课之初,问学生预习了哪些内容,是要了解学生自学的层次和范围。接着于老师问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学生提了一些如地名之类的问题,有一位学生的问题值得思考,那就是,爷爷为什么不生萧红的气?于老师说留到文中学生自己发现。实际上这篇课文很长,信息量很大,学生未知的农作物名称、地名之类很多,于老师就是用提前解决疑难杂症的方法,疏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大概意思,才能领悟作者感情。
有情趣的要数于老师讲“倭瓜”,讲“帽”字,把字教出了文化,评语里面说:一个有学养的教师,会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多少启迪啊?教学其实就是用语言教会语言。老师的语言使用有多么精准,富有感情,那么学生就受到多少有意义的滋养。
在后面的问题中,于老师教学生先概括后具体的说话练习,学生学了个扎扎实实,语言训练没有别的,就是老师肯花时间,肯花精力把一个知识点说透、讲透、练透,回顾许多老师的课堂,碎问太多,而且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训练不到位就匆匆转战下一个环节,课堂成了表演节目和上演学生精彩答案的舞台,偶有一个学生天资聪颖,得天独厚,回答得妙,老师就似乎讲到了位,其实大部分学生“万马齐喑”,不甚了了。老师真的需要踏实一点,再踏实一点,认真与学生对话,问得深入一些,评得详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