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0

2019-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威景文化

世界级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二次访问北京, 他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大获成功,受到听众的一致好评,人们站起来长时间为他鼓掌。因为大家没想到《二泉映月》竟然还能这样演奏,并且演奏得那么动人。


阿炳.jpg

可是,这位大师演出成功的好心情仅仅过了一晚就被彻底击碎了。小泽大师第二天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特意听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原曲。当时,为他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17 岁的小女孩姜建华。她端庄典雅,神情凝重,一声长叹开头后,旋律渐起,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哀婉凄凉,时而缠缠绵绵,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突然,他从坐椅上顺势跪了下去,在场的人无不大吃一惊,小姑娘也不知所措地停止了演奏。坐在他身旁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同样惊呆了,以为他的身体出了什么意外,赶紧拉着他的手想把他扶在座位上。可小泽征尔不肯,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坐着或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一个中方陪同人员说了一句:“这不过是一个流浪汉所作的曲子。”意思是要小泽大师不必跪着听。
但是,大师不为所动,他一直跪着,双膝并立,直到曲终。演奏完毕,小泽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小姑娘姜建华深情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再演奏它的。”随后又喃喃自语地说,“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名曲。”

 那华为的故事呢?恐怕也只能跪着去写。华为的故事,只能跪着去听。

  华为的今天,跟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成长历程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爸爸才读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任正非19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看望父亲。因为没钱买票,结果被列车员发现,打的鼻青脸肿。白天不敢直接回家,提前一站下车,然后走了一站路回家的,回家后见到父母,父母心疼的要命,但是也不敢久留他,连夜将他送到车站,临走的时候,父亲把自己脚上唯一的一双皮鞋脱给了任正非,并嘱咐他要不断学习,“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多年后,任正非回忆起自己父亲任摩逊的时候,说自己太自私了,当年,他父亲把自己唯一的一双皮鞋给了任正非,而父亲自己却光脚走在冰天雪地里。
  回到学校后的任正非,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技术自学完,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
  大学毕业后任正非当兵了,当的是建筑兵。任正非当兵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法国公司的工程。那时法国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向中国出售了一个化纤成套设备,在中国的东北辽阳市。
任正非.jpeg
  任正非在部队待了14年后,也正是这一段军旅生涯,锻炼了任正非的毅力,培养了任正非的爱国之心。任正非当时在部队是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所以在部队很受领导重视,同时他也不负领导期望,为部队的工程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即便是他在部队中表现优异,掌握了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但除了“学习毛泽东著作标兵”的口头表扬外,没有获得其他的奖励。
  这跟他父亲的特殊背景有关,解放前任正非的父亲曾经做过国民党时期的官员,在文革时期还被批斗。因为这一家庭背景,让任正非的政治关系一直有一个污点,所以在部队很难获得嘉奖。后来1976年“四人帮”粉碎,中国的社会局势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时任正非在部队已经8年。那个年代能够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一个军人的最高荣誉,可惜任正非由于特殊的背景,在部队一直没有机会入党。
  “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部队领导又重新审查了任正非的背景,最后认为父亲的污点不应该影响子女的进步,所以,任正非终于如愿以偿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从那以后,凭借着任正非出色的表现,大量的荣誉向他扑来。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式刮起,国家开始意识到人才的力量,那时国家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国家召集全社会的精英召开了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当时人在部队的任正非,正是部队推荐的骨干人才,任正非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大会。当时参加会议的有6000多人,而35岁以下的150人,当时任正非才34岁。
  凭借在部队的重要地位,任正非不仅参加了科学技术大会,还参加了共产党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荣誉,这两次经历是任正非一身的光荣,当时消息传到贵州老家,家乡父老都以他为荣。这时任正非还不到40岁,在部队的军旅生涯达到了 “黄金时代”。
  但是也到了该做选择的时候,这个年龄要么继续留在部队,要么选择转业。部队的领导非常看重任正非,希望把他推荐到军队的研究机构任职。而任正非自己这个时候却有不一样的想法,由于当时在工程部队,经常会调动,而任正非的子女作为随军家属一样也经常调动。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当时还一度跟任正非赌气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任正非要为她的未来负责。虽然去科研单位对自己来说一片光明,但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过上安顿的生活,任正非做出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决定。现在看来应该是影响整个科技时代的决定,任正非选择从部队转业,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准备投身商海。虽然任正非在部队表现很优异,经验丰富,但对经商还是第一次,部队的经验完全用不上,所以在商场他只是个毛头小子。由于经商经验不足,任正非在刚入商界就遭受很大的挫折。
  上个世纪80年代,任正非从部队转业,来到深圳,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南海石油集团。起初,凭借任正非聪明的头脑,不怕苦的精神,深得领导的信任,没多久做到了下属公司总经理的位置。这样一看,任正非首次经商还不错,能这么短的时间做上领导的位置,作为领导,权利大了,责任也大了。任正非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骗局正向他走来。
  任正非在做上总经理的位置后,满怀信心干事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个个都是鼓足干劲。任正非虽然对技术很精通,但对财务管理当时还是新人,不是太擅长,骗子正是利用了任正非的这个弱点。对于一项意想不到的贸易往来,任正非把价值200万元的货物发给对方,但对方收到货之后却消失了,就这样任正非被骗子骗了,200万元的货款收不上来。即便是放到现在,200万都是很大的数字,何况在80年代,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给公司造成这么大的损失,任正非自己也是非常的自责,可想而知领导的位置也会撤下来。他自己也无颜在南海石油公司待下去,所以选择离开另外找工作。本来还想在这里大干一场的任正非,没想到最后竟以这种方式收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中。
华为1.jpg
  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对一般人来说恐怕早就难以承受,但在部队任正非锻炼了坚强的毅力,并没有因为这事而被打倒,而是越战越勇。当时的深圳可以说到处是商机,只要有能力肯定能闯出一片天。任正非决定开始创业, 任正非和其他几位好友共同集资2万元,创建了名叫“华为”的公司。

  虽然当时机会很多,但公司资金匮乏,任正非经验也不足,公司发展的很慢,而且当时公司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到底经营什么,于是任正非就选择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于是,不管是火灾报警器,还是减肥药,任正非都接触过,虽然做的很杂,但坚持就是胜利,慢慢的“华为”公司终于有了起色。在一次跟朋友吃饭的时候,任正非第一次听说交换机这个东西,当时经济发展很快,通信设施需求很大,很大酒店企业都需要交换机,于是任正非开始尝试做通信领域交换机。

  刚开始任正非是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交换机,虽然当时市场上有很多家品牌,但质量和价格相差很大,刚入行的任正非慢慢的清楚了这个行业的情况,他认为代理交换机必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于是任正非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苦下功夫,果然效果不错,慢慢的华为的名气打响了。公司的订单也源源不断,华为也因此在通信领域获得第一桶金。任正非的商业头脑在这时也慢慢的体现出来,他不仅要做代理,还要自己生产,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就和自己的合伙人一起研究交换机,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品牌的交换推向市场。这个研发的重任就交给了华为的“元老”级人物郑宝用,日夜研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出了自己的交换机,虽然质量还比不上香港的,但在当时中国市场是为数不多的国产品牌。推向市场后赢得客户的广泛好评,这一次任正非又获得巨大成功,这样坚定了他在通信领域的信心。

  1997年,任正非感觉华为有点儿管不动了。这一年,华为销售收入41亿人民币,位列中国电子百强榜前十名,公司员工人数超过5600人。虽然六名人大副教授帮任正非起草了《华为基本法》,但这种“管理大纲”无法扮演细则和流程的角色,在这家创业十年的公司里,研发和市场都严重依赖于“技术英雄”和“救火队长”,这让任正非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在研发方面,尽管像郑宝用、李一男这样的牛人层出不穷,但华为的研发还处在“大哥带弟兄们们猛冲猛打”的初级作战水平上,没有成熟的研发流程和决策机制,这导致市场部门胡乱答应客户需求,研发部门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做出来的产品被反复折腾修改,公司的产品版号一度多达1000多个,管理混乱,效率极低。

  制造和销售也是一团乱麻。前台销售拿到订单后,回到公司才傻眼,发现工厂根本生产不出来,这导致华为的及时交付率仅有50%,而同期外企对手却高达94%。负责中研部的李一男,每天疲于应付客户的新需求和投诉电话,而某产品线的研发主管更是夸张,每天都要狂打客户和市场部的电话,一个月电话费能花6000多块[3]。

  在90年代“包分配”取消后,无数毕业生涌向东南沿海,同时大量国有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也纷纷跳出体制。华为在南山的几栋办公楼,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青年来面试和报道,他们有的拖着简陋的行囊,有的带着未脱的稚气,手里攥着边防证,穿过贴着“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宣传画的广场和街道,来到深圳这片热土。

  而如何让这只日益庞大的人才队伍,淬炼成能够大规模集体作战的科技部队,是任正非的难题。在离1997年圣诞节前的一个周,他决定去美国转一转。

  这不是他第一次去美国。1992年,任正非跟郑宝用等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去的便是美国。那时他穿一件土里土气的西装,身上鼓囊的口袋里塞了5万美金路费,从纽约逛到硅谷,从波士顿转到达拉斯,在美国足足待了十几天。在全方位感受了资本主义的强大之后,这个曾经的“学毛标兵”,深刻意识到美国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了。

  1997年底再去美国,目的很明确:向最好的企业取经。任正非一行共考察了四家高科技公司,分别是休斯电子(Hughes Electronics)、朗讯技术(Lucent Technologies)、惠普(Hewlett-Packard)和IBM。最大收获来自IBM,CEO郭士纳放弃圣诞假期,率领高层接待任正非一行,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向华为全方位介绍了IBM的管理体系。

  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只比任正非大两岁,刚刚通过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将庞大而僵化IBM拯救出泥潭,这简直是一个为任正非量身定做的故事。正在担忧华为无法突破管理瓶颈的任正非,被IBM 高管展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研发管理模式所打动,当时就下定决心:无论花多少钱,也要让华为学会这套东西。

  IBM的报价也毫不客气:向华为派出70位顾问,每人每小时收费从300美元~680美元不等,驻扎5年,手把手教,总账算下来华为至少要掏20亿人民币!花20亿上马一套研发管理系统,这无疑颠覆了当时中国企业届的认知,但任正非异常坚持,甚至还价都省了[7],还反问劝他还价的同事:你砍了价,能对项目的风险负责吗?

  1998年8月29日,任正非召开动员誓师大会,50多位西装革履的IBM顾问进驻华为,300多名业务骨干被从研发、市场、生产、财务等部门中抽调出来,只为配合洋顾问们的工作。在大会上,任正非宣布华为要在3~5年,集中上马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他拍着桌子喊道:谁要是抵触变革,就得离开华为!

  大会上弥漫着悲壮。多数被抽调出来的骨干,升迁发展路线被打断,甚至岗位也被替代,心里埋藏着不满;大部分高管看不惯洋人的指指点点,认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而人数众多的基层员工也有怨气,他们的考核和工作量都增加了不少。这家创业十年的公司,已经有了圈子和山头,它们像一堵气墙,阻挡着任何的变化。

  这场任正非孤注一掷发动的战争,在1998年那个时间点上,没有人能预知结果。

  十年动乱时的任正非,因为父亲而受到牵连,基本上跟立功受奖绝缘,所获为数不多的荣誉中,有一个叫做“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

  这个充满历史灰尘感的荣誉,极少被任本人提起,却能在他的几乎所有的讲话中找到踪迹,甚至很多讲话的标题,如《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都带有强烈的毛式风格。而在他的各类文章里,也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混搭感:既有IPD、ISC、LTE、4G/5G等英文术语,也有“攻山头”“前线后方”“到农村去”等革命词汇。

  因此,他懂得如何用3号人物来制衡2号人物,如何用自我批评来压制干部野心,如何用轮岗制来瓦解地方主义,如何用“五马进京”的方式来防止诸侯做大……这些手段,对熟读四卷《 毛选》的任正非来说不难领悟。很多出生于40-60年代的企业家,毛的著作是他们对外战略和对内权术的启蒙教科书,从宗庆后到史玉柱,任正非不是唯一。

  但在察觉到华为的危机之后,任正非放弃了传统中国企业家渐进式改良和医脚式裱糊的方法,他决定直接对体制动刀,拜当时管理最先进的公司为师,让华为彻底成为一家现代化公司。当然,在完成这个目标之前,他需要用他至高无上的创始人的地位,借助专制的铁腕,把华为推向现代化的轨道。这看起来很分裂,但在历史中俯仰皆是。

  华为当时的研发管理体系,是元老郑宝用设计的“三驾马车”架构:战略规划办负责决定“做什么产品”,中研部负责“把产品做出来”,中试部负责测试反馈“产品好不好”。这套体系在早期运转效率很高,只要战略方向豪赌成功,就能够迅速搞出产品投向市场,华为早期“每年翻一倍”的崛起,靠的就是这套简单粗糙的体系。

  但1997年前后,华为在CT2(俗称“二哥大”)和DECT(一种企业内部通信网络)两个产品上的失败,让任正非意识到制度出了问题。这种敏锐并非人人都有,一个可类比的事情是:在华为已经决定上马IPD时,中兴通讯才刚刚在98年1月将研发体系打造成了类似“三驾马车”的架构,这两家公司的未来的巨大差距,在此时已经埋下。

  引入IBM的IPD管理制度,几乎是把原先的制度推倒重来。从1998年-2003年,华为进入密集的体制改革期:先“解放思想”,掀起“真理讨论”,通过撤换干部来立威,然后圈定“特区试点”,最后普及到全公司。《华为研发》一书曾经描述道[3]:华为的研发体系改革之路,完全按照邓小平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模式来的。具体大概分这么基本,几乎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推进内部流程变革的教科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