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上)

2021-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舒乔终身成长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系统建立逻辑思维,告别混乱人生 By茂木健一郎

一、效率与灵感

P1:只“输入”不“输出”,大脑很容易中途“放弃”

对自己开始的表现不满意,便容易中途放弃,原因在于大脑的“感觉区”和“运动区”失衡。

“感觉区”是指通过视觉、听觉等五种感觉来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识别的区域;“运动区”是指控制肢体运动的区域。

大脑通过感觉区输入信息,并通过运动区输出信息。在此,输入指的是理解,输出指的是实践。

想要锻炼大脑的感觉区,可以去现场听音乐、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

P2:思维训练的关键,在于反复“输出”

运动区的学习只能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仅仅观看,无法锻炼运动区的学习回路,活动身体才能活动大脑。

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切身的体验会带来惊喜。这时,“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P3:增加时间压力,思维和行动会变得敏捷

时间压力指通过给自己的工作设定时间限制,来增加大脑的负荷。按时完成任务时产生的喜悦能够锻炼大脑回路。

工作中一味要求完美,便会一拖再拖,这样便无法“输出”。督促自己强行输出,对保持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平衡有帮助。给工作设定时间限制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式开始工作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如“一个小时内完成这项工作“,然后努力实现。最理想的目标设定便是对自己稍有难度的目标。

1小时大脑准备法:在给工作施加压力的时候,不要同时做好几件事,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1~2小时内需要完成的同一件事上。

原理: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有关。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作为长时记忆暂时存储。人们对工作记忆进行任务操作和管理。工作记忆可以为处理复杂信息而准备,但如果期限延长,每次进入状态时,工作记忆要重新准备一次。由于工作记忆只能针对一件事进行准备,一旦被打断,记忆和信息便会快速瓦解,需要重新召集。故时间压力最好控制在1~2小时内。

故设立一个又一个的小任务,不断积累起来便能完成长期目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不断积累一个个小的成就。

P4: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的秘诀,在于丢掉琐碎信息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潜力,不能依靠大脑进行信息的整理和记忆。丢掉琐碎的信息,才能让大脑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和创造。

利用网络和电脑进行日程管理,约好的时间当场记下来,不浪费大脑的内存。

P5:任务清单不必文字化,给大脑灵活发挥的空间

充满不确定性的事情,如交稿日期等,可以在大脑中建立一个随时更改的“任务清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人类大脑会自动保存重要事件的记忆。”任务清单“存储在大脑额叶的工作记忆中。

P6:大脑记不住东西?可能是没有记住的必要

谷歌效应:如果有不懂的,用谷歌搜索一下就知道了。因此,完全依赖谷歌搜索,大脑就会形成判断—能够轻易获取的信息,不需要记忆。记笔记也一样,记得越好,忘得越快。因为大脑会自动判断出“这个信息忘了也没关系“。真正重要的事情即使不记下来也不会遗忘的。

P7:如何调整大脑的“最佳状态”

创造一个让自己“集中精力工作的模式”。如运动员铃木一郎每次站在击球员位置上,都会重复做“同样的动作”。正式上场前,会看自己喜欢的DVD,然后去球场。

人的专注力和感觉很模糊,大脑会把成功的记忆保留下来,等到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会自动反映过来“就是它”。人类大脑捕捉信息不仅仅通过看和听,身体内部还有一种“深层次感觉”的东西。

了解自己状态最佳的模式,通过再现“同一个模式”,让大脑调整到最佳状态。

P8:灵感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记忆与欲望

记忆:人们在接收到来自外部的信息时,会将其作为记忆储存在大脑的颞叶中。输入到大脑中的信息和记忆,只有经过运动区的输出赋予意义之后,才能成为经验。当颞叶所积蓄的经验按照掌管意识的额叶的方针再次被编辑时,就会产生新事物。

欲望:额叶负责掌控欲望和价值判断。需要创意时,额叶会向颞叶发送请求,颞叶为了匹配最符合的记忆,会不停变化组合和连接方式,反复试错,发送给额叶,而额叶则会进行价值判断。

为了发挥创造力,大脑需要让额叶和颞叶聚在一起开个会。

P9: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灵感?

创意是由颞叶制造的“经验”和额叶发送的“欲望”共同协作产生。因此,颞叶的经验积累越丰富的人,越能够创造出新事物,额叶的欲望越强烈的人,也越能够迸发出创意灵感。

除了经验和欲望,还需要一点灵感。这需要前期准备工作,即持续“提升思考能力”和“向世界发问”。提升思考能力,即每天思考自己学习了多少知识,动脑思考了多少问题,注重日常积累,不断精进自己。

人类的大脑有一个专为捕捉不知何时会出现的灵感而准备的回路,即位于颞叶的前扣带回(ACC)及其附近位于额叶的外侧前额叶皮质(LPFC)所组成的回路。前扣带回是“有趣天线回路”,发现有趣信息,即给外侧前额叶皮质发送信号,后者为“大脑的司令部”,将前扣带回发来的信息传递给脑内的神经细胞,使其活跃或冷静下来,集中与特定信息。

要想培养迸发灵感的能力,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所以散步是很好的方法。通过整理记忆,信息之间有了联系。如果对灵光一现现象置之不理,天线回路便会弱化。

要有“钓鱼翁的心境”,除了内心处于“什么时候钓到鱼都没关系”的心态,发生了别的有趣的事,转而去关注也未尝不可。即使和眼下工作无关,也要迅速作出反应,来锻炼天线回路。

P10:大脑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

有意识地从正面角度处理,容易陷入固有的线性思维,从边缘视角观察,大脑会始终保持对其高度关注的状态,因为大脑内部的“无意识程序”正在不断处理各种你所关心的信息。

意识的局限性在于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是依次处理事情;而无意识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是并列处理事情。故“创造力只可能出现在并行的无意识之中”。培养创意的方法,即让无意识以极其自然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过程。

但,空空的头脑里长不出思想,持续提升思考能力和向世界发问非常重要,都是在为“耕耘无意识”做准备。

P11:为什么所想和所做会存在差异?

因为输入和输出本身就存在偏差,大多数人的输入(感觉区学习)要远远大于输出(运动区学习),大脑处于失衡状态就会产生偏差。

人类的大脑中,负责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的区域并不直接相连,所以各自的回路都是基于不同的经验得到锻炼。要想使感觉区学习和运动区学习相互交流,输出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感觉区回路输入的信息通过运动区回路输出到大脑外部之后,会再次经由感觉区回路重新输入大脑。只有当这个循环成立时,感觉区和运动区才能真正实现共享信息。

有意识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输出,建立一个“闭环”非常重要。

P12:单纯的记笔记不利于思考

二、情绪与压力

P13:即便情绪紧绷,及时调整就没事

人类的情绪由大脑产生,大脑的信息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传递到身体各个器官。

短时间的压力其实是一种良性压力。适度的压力反而能使人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人的精神状态就像一根弹簧。即使前一秒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只要下一秒能够回弹,大脑和身体就不会出现不适。重要的是不能让弹簧失去弹性。

P14:采取主动式休闲,幸福指数会明显提高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采取行动的休闲方式,会带来更多幸福感。如郊游、爬山、阅读等。

P15:调节情绪的好方法—给生活加个标点

疲惫或胡思乱想的时候,给生活加个休止符~

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其实是大脑额叶起作用。额叶的主要工作是改变行动模式,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并使之付诸实践。

P16:如何应对恐惧情绪?

恐惧反应由人脑深部的杏仁核控制。该区域掌管着与情绪相关的脑部活动,能够预先感知威胁并迅速躲避,如freezing冻结行为。面对恐惧,勇敢迈出去,因为害怕,所以努力。

P17:自我暗示也能帮助调节情绪

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不是有了想法才行动,而是行动了才有想法。用正面积极的自我暗示来控制情绪,是有科学道理的。

P18:放空自己,大脑会进入自我整理模式

散步是整理大脑很好的方式。

大脑最深处有一个叫做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静息态脑回路,是大脑处于放空状态下才会启动的一个大脑维护机制。大脑处于任务状态下,会自动罢工。冥想或者散步时,会自动开启。此时大脑没有进行有意识地活动,处于待机状态。

走路还会让人产生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的体验。

“什么都不做”有时比冥思苦想更有效。

P19:情绪积极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位于大脑视觉区域的梭状回,能够清晰地捕捉人类表情的细微变化。就连若有似无的微妙情感,也能够完美地传递给对方的大脑。因此,多传递正能量,就能拥有正能量。

P20:召唤“意外之喜”的三种能力

“serendipity”指“与幸运不期而遇的能力”。

能否将偶然与幸运相结合则取决于大脑的使用方法—行动、察觉、接受。

积极行动起来,对变化和内心感受保持察觉,不要因和想象不一样便产生抗拒心理,学会坦然接受。

P21:向榜样看齐,人会不知不觉变优秀

人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当看到别人做某一动作时,镜像神经元立刻会被激活,使我们产生了一种自己也做了相同动作的感觉,所以才会不由自主复制对方的行为举止。

了解镜像神经元的共情机制,多关注别人的优点。

P22:保持乐观能增加行动力

大脑的杏仁核和前喙扣带皮质区域存在一个“积极乐观”的回路,积极的想象会促使杏仁核释放出更多的快乐激素多巴胺。人类的大脑更倾向于接受乐观的信息。这种现象叫做“乐观偏见”。

P23:笑着工作更有战斗力

P24:战胜消极情绪的好办法:给消极情绪取个名字

人类的恐惧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所以尽可能详细地预测最坏的情况,便能战胜恐惧。

“将无意识意识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未被赋予语言的情绪和事物起个名字。

P25:切换大脑模式,能提升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弱的人,通常无法自如地切换大脑模式。所说的模式是指“集中模式”、“休息模式”、“认真模式”、“独自工作的模式“、”与人见面愉快交谈的模式”……

模式的切换是在大脑额叶的眶额皮质中进行的,额叶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切换模式。要想控制模式,必须操控无意识。大脑无法操控无意识,只能通过活动身体来控制,向大脑传递信号,就能切换模式。如下班后和宠物玩一会,或者泡个热水澡,进入休息模式。

人类的大脑中沉睡着各种各样的模式。模式创建地越多,切换的速度也就越快,并且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局面。

P26:比较心理会抑制幸福感

如果对方遭遇不幸,自己会感到很高兴,这是大脑中的纹状体这个部位在起作用。

只要一直和别人进行比较,就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感。

三、专注与精力

P27:任务难度越高,完成任务的快感越强烈

当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后,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该物质代表大脑给与的奖励,激励人们重复同样的行动。但大脑总在寻求痛苦的刺激,障碍的难度系数越高,克服障碍时大脑的快感就越强烈。

时间压力法:给自己的工作设定时间限制。

P28:主动设时限,能提高专注力

P29:如何系统提升专注力?

速度:将速度加快到极限;

分量:要完成高强度的任务,增加任务的强度;

投入感:无视身边的杂音,全身心投入工作,达到studious状态。

P30:专注的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在乎的不是行动所产生的结果,而是行动本身的价值。

P31:利用“瞬间集中法”,快速消除心理障碍

为了让瞬间集中法成为习惯,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之中。如学习前摆好相关书籍和文具,所谓“仪式感”。一旦在大脑中形成回路,身体也会跟着行动。

P32:如何让记忆变得深刻?

记忆储存在颞叶的颞叶联合皮质之中。颞叶联合皮质,是将五种感觉、行动的动机以及心理状态等—各种“模态”统一起来的地方。其特点是,多种模态同时进行工作,才能巩固记忆。综合运用各种模态,读、写、听、做,结合,才能巩固记忆。

如果记不住,便是大脑的记忆回路没用对。记忆分为不久就会消失的短期记忆,和忘不掉的长期记忆。海马体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海马体不起作用,信息便不能作为长期记忆储存在大脑中,而杏仁核也会影响海马体的活动。

当多种模态同时工作时,杏仁核和海马体会瞬间被激活,记忆变得更牢固。在海马体保存的记忆中,如有有被反复输入大脑的信息,就会被输送到颞叶,作为长期记忆保存下来。

记忆的重点是移开视线,在脑海中进行短暂记忆后默写下来,一边看一边抄的过程漏掉了背诵记忆这个环节,导致记忆无法被固定下来。这便是记忆回路。

P33:调整状态的关键,在于培养元认知

人的精神会先于肉体达到极限,所以最重要的是突破这个极限。

当我们要解决“既不难也不简单”的问题时,大脑就会自动分泌多巴胺。学会与自己对话,了解大脑的状态,不断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P34:自我监测,有助于攻克自我短板

在大脑中自我监测,问自己为什么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找出原因,明白是什么地方绊住了自己。

P35:克服自身弱点的想法,能推动你化劣势为优势

人们在努力克服自身弱点时,内心会充满动力,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进一步推动大脑的强化学习。

P36:不断集中精力,专注力就能得到充分锻炼

活动身体,阻止感觉区信息进入。边走熟悉的路边思考很有效,有助于进入深度思考。这个时候进入大脑感觉区的新信息会相对减少。

掌管专注力的回路和工作记忆一样,存在于大脑的额叶之中。这个回路也是越用越能够得到锻炼。

P37:简单的动作能成为提高专注力的契机

专注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无意识行为。但是无意识行为和运动区回路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活动身体可以间接地控制无意识,创造提高专注力的契机。做一些能够让思考活动继续下去的简单动作比较有效,但不能停止思考。复杂的动作则会破坏大脑的设置。

P38:碎片时间可以用来收集信息

P39:偶尔断网,头脑会变得异常清醒

列出让自己怦然心动的网站,只搜索感兴趣的内容会带着目的上网。

关闭手机,隔绝信息,静心享受断网的生活。远离外界纷扰,头脑会异常清醒。

P40:长时间沉浸在无聊状态中,大脑会逐渐停止成长

人类大脑具有喜欢新事物的特性,这种现象叫做嗜新症。新奇事物是一种大脑的“营养补剂”,故要积极主动制造一些生活中的乐趣。

四、沟通与关系

P41:如何让初次见面的人对你产生兴趣?

撕下学历和地位的包装纸,直接将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

P42:意识到“我”的存在,大脑的机能就会下降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所拥有的潜能的状态是忘我,即“无心”(心流状态)。“我要拿金牌!” “我想让大家觉得我很厉害。“能够意识“我”的存在是不行的。

P43:交替发言,沟通才会精彩

人在说话和听话的时候,使用的脑回路不同。说话的时候,使用的是Broca’s area,即运动性语言区(运动区学习回路)在起作用。而听话的时候,是Wernicke’s area,即感觉性运动区(感觉区学习回路)在起作用。这两个区域在大脑中并不相连。在与人交流时候,必须同时使运动区和感觉区发挥作用来保持必要的平衡。所以对话过程中的“话轮转换”非常重要。

看到好的事物、听到好消息后, 如果不告诉别人,不写在日记、博客上的话,就无法提高会话和写作能力。

P44:社会感受性越高的团队工作成功率越高

察言观色,即“读空气”很重要。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模拟其他人的大脑,用五官感受现场周围的气氛,大脑发挥着社会感受性(即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的作用。

这种能力让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体谅,互相配合,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P45:大脑会无意识读取对方的信息

只要你愿意开启五感,并有意识地观察对方,就能够获取很多信息。

P46:对话的本质是什么?

从大脑的构造来看,对话的本质就是虚构。对话本身就是享受“捏造”的乐趣。

赞美别人时,还会当场适当地编造一些理由,这个现象被称为“选择盲Choice Blindness”。人类的大脑什么都可以当场凭空捏造出来。

P47:沟通中的矛盾可以通过改变语境来化解

与人交流,如果无法在逻辑上达成妥协,就轮到大脑的感情系统出场。在某个语境中产生的矛盾,可以通过导入不同语境来消灭,避免冲突。

改变语境的行为,是感情系统在起作用。同时,以眶额皮质为中心的大脑回路,也可以调节大脑的各项机能。

P48:对话是从不同视角看待自己的契机

对方提供关于自己的意料之外的信息,会下意识思考“是这样吗”,这个过程会对大脑产生刺激并使之活性化。所以说话时争取让对方有所触动,点到为止即可。如,“你总是这么努力,看到你就像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中的少年皮特一样。”

P49:对话可以将对方的世界带入自己的心中

怀着一颗好奇心倾听别人讲话,不要给自己限定感兴趣的对象,将未知的世界带入自己的心中。

对话的时候态度不正确就会产生非对称性思维,尤其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对话。

P50:对等对话是信息交换最高效的方式

脑科学表明,对等人群之间的对话最令人感到舒服,大脑中的信息交换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上下级关系极其严苛的文化所要承受的风险也相当高。

P51:持续发问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一个好的问题,与具体的行动和努力解决的方向密切相关。

P52:放松是最好的交往状态

要想让自己一直处于自然地状态,就要多多留意与能让你感到轻松的对象在一起时的自己。

P53:沟通能力=共鸣*好奇心

对话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话获得信息和经验,并满足人们想要得到这些宝贵财富的强烈的好奇心。

P54:缺乏沟通会降低大脑的机能

对话可以使大脑延缓衰老,因为满足好奇心是大脑保持年轻活力的源泉。

长期不与人对话,大脑机能会逐渐衰退,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对新事物产生反应时,大脑会释放出奖励系统中以多巴胺为主的、能给人们带来喜悦的神经递质。只有鲜活的信息,大脑才会认真对待。

P55:爱好闲聊是大脑健康的证据

“是否觉得闲聊有趣”是判断自己的大脑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志。闲聊是大脑健康的晴雨表。忙得不可开交或失恋失利的人很难有心情和他人闲聊。

P56:对话的不可预测性能锻炼大脑

人说话的时候,是大脑中颞叶皮质联合区的联想记忆系统在发挥作用。颞叶是掌管记忆的重要脑区域,人的记忆存储在那里。额叶会通过控制存储的联想记忆获取对话所需的信息。

闲谈充满不可预测性,第一次谈话的对象也是,即便熟悉的人,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也会发现崭新的一面,自然而然地锻炼到大脑。

P57:朋友太多,人际关系质量也会下降

英国人类学家邓巴提出“邓巴数字”的概念,也叫150定律。指每个人预期能够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人数的上限,其范围为100~230人之间,平均为150人。

超过这个人数的话,人的大脑中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过于复杂而无法处理。

P58:拓展人脉的关键,在于利用“弱联系”

离自己圈子较远的人,即弱联系,反而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新的工作机会。因为他们比强联系的人更有可能带来新信息和新想法。与不属于自己圈子的人接触,更容易激发创意、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P59:交流能让不同的人融为一体

如果说意识存在的理由是为了向他人传递某种重要的信息,那么一个人的优点,旁人可能比本人看的更清楚。

虽然人类大脑各不相同,事实上却都有着想成为“同一个大脑”的欲望。

P60:倾听时不偏离中心,对话就不会跑题

避免投入过去的感情,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才是倾听的最高境界。

大脑会无意识去做已经习惯了的事,故要利用这个特性进行训练。

自己在说话的时候要经常有意识地去思考“对方听见自己说的话会怎么想”,一边脑补对方的心理活动一边说话。如果成功模拟出对方的心理,就要练习“加你自己的话准确传递给对方”的说话技巧。做这样的感知训练—“对方如何看待正在说话的自己?是否感到厌倦?”直到自己能够无意识做到这一点。

所谓不偏离中心地倾听,就是超越了自己的意识,能够在倾听时保持自然的平衡,不会轻易为对方的话所动摇。无论话题跑得多远,都能轻松将话题引回原来的主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