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简友广场

离开自己,才能看到自己

2024-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风吹落

任何时候,你都最好不要把某些人、事、物看成是自己的全部,不要让它们来定义自己的全部。为什么?因为只要你把一个东西看得很重要,你就会被它反反复复地折磨;只要你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它,想让它来定义自己的全部,你便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了。

难道只有这个东西才能定义你吗?你为什么非要让这个东西来定义你呢?你自己定义自己不好吗?也许,你一直都在自己定义自己,可是,你最终还是把自己交给了这个东西,你无法从这个东西之中脱身,你宁愿在这一棵树上吊死,因为你要忠诚于你自己,可你却看不到你忠诚的是一个外在的、本不属于你的东西。

不过,哪怕一个人再自主,也逃不了被一些外在的事物所俘获,人必须借助外在事物才能定义自己,尤其是在人生命的早期。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从父母、老师、同学这些他人身上,一点点认识到我们自己是什么样子;随着我们的成长,新的人、事、物一点点改变着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和认识,直到长大后我们对自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认识。

因此,尽管我们现在自己定义了自己,但在背后,一直都是他人和环境在定义我们——我们总是需要依靠他人和环境。你告别了原来的人,但还是要找新的人;你放弃了原来的事情,但还是要做新的事情;你离开了原来的环境,但还是要去新的环境。你表面上是在找他人,实际上是在找你自己;你表面上是在找环境,实际上还是在找你自己。你的内在总要依靠一些东西,是因为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甚至它们只是一些愿望和幻想,但你也要靠着它们才能活下去。

一个人为了自己,总是需要把自己交出去,但,这也是人执念的来源之一,因为我们一旦交出去,往往就看不到自己在哪里了。我们会为自己喜爱的人和事献出自己,也会为一些重要的东西不离不弃,这表面上是在爱一些外在的对象,但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自己的自爱。我们看不到自己与这个对象之间的一种绑定——我必须依靠你,只有你才能定义我自己,只有你才是我想要的,没了你我什么都不是……这就是走到了极端——人与这个对象融为了一体,人过分认同了它。

从心理学上看,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关于自己的定义和认同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这意味着人自己很难调节和掌控。所以有时,你就是对一些东西很依恋、很执着,怎么也不能脱身。这时你只能承认,这个东西对自己就是很重要,自己就是摆脱不了,它就是让自己渴望、就是让自己痛苦……

然而,随着人不断的成长,终有一天你会看到,你陷在了一个想要不停自证的谜里——你想定义你自己,可是谁能定义你自己呢?你自己似乎无法定义,于是想找一些他人、他物——你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却又一次又一次地失落了,因为你发现他人、他物也无法真正定义你自己。你向外界表达你自己,但外界的回应似乎永远都反馈不出你的真相……

其实,到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解脱了,因为你不再把任何外物看成你的全部,不再执着于外界的回应和反馈,不再强烈地认同于任何东西,不再用任何东西给自己下定义,尤其是那些潜意识里的、难以控制的、怎么也摆脱不了的冲动、愿望、遗憾、痛苦、纠缠……这时你可以安然接受它们的存在,但从此你也可以与它们离开——这是你与你自己的离开。好比总是呆在一座房子里的人,只有走出了这座房子,才能看到这座房子的位置;你只有离开了你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究竟在哪里——我们要与自己保持距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