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city: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基于CirclesUBI?

2020-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China_DeFi
未标题-3

先说一句这一周我自己最大的感受:CirclesUBI是一个交朋友的好工具,大家一起好好用!接下来,我们也要基于CirclesUBI创建UBI.city了:

UBI.city is the Protocol layer of the future organization.

Circles官方数据周报

CirclesUBI前日在Twitter上发布了其上线一周的数据:

未标题-3

看完这组数据之后,我和Gavin有几个共同的感想:

未标题-3

Martin Köppelmann在YouTobe上的Bankless采访中(http://ll032.cn/qLExLh)显示出了他的理想化的一面,但是也并没有给出下一步能让人激动人心的策略,也没有更多的关于这次实验结果的本质一些的分析。他在视频里面表示,中国给了他意料之外最大的惊喜,中国社区的占比很高。他很强调线下,local体验。他们只有两个开发人员,接下来会参与文化与规范讨论,什么是circles的社会契约。

数据和Martin的采访一方面说明CirclesUBI的确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但也说明了从参与度的用户数据来看还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优化空间—这些空间也接下来开发者的机会

说实话,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其实我和我的合伙人Gavin都内心纠结了下,因为用户数远低于我们先前的想象,那我们是否还值得继续在CirclesUBI上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的项目是否应该选择CirclesUBI作为基础依据之一?这两个问题要重头再思考一遍。

是否值得基于Circles开发?

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平时面向社区的事务会比较多—这是所有区块链项目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事情,所以从市场、社区、发展角度我是这样理解的:

1.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代币流通市值体量会对项目形成正向作用,CirclesUBI如果做为底层机制,那么基于其上的项目应该是具备容纳大资金可能性的

从经济模型角度来看,Cricles是一种全新的代币分配方案—每个账户都是链上的一个独立的合约,合约之间建立信任后可以相互转账。关于CirclesUBI未来会是什么?我不想做过多的解读,因为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它的机制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道非常开放的命题。就像在以太坊网络刚上线一周的时候,谁能准确预估到它可以带来远高于传统股权融资效率的ICO机制,并且上面还衍生出了今天的DeFi生态?开放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想象空间,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值体量,这一角度看来,CirclesUBI具备为区块链项目所引用的基础条件。

2. 其次,一个比较实际的情况,任何区块链项目都面临着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更活跃的建设社区的问题

那么,这就是CirclesUBI可以用具体数字说明问题的地方。目前就ChinaDeFi参与这次实验结果来看,我们用1周的时间,组建了1850人的社区,人们对领取一份有业内知名人士背书的额外的“社保”有着积极的兴趣,建设社区的平均用户成本约为0.2元—也就是帮大家打的xDai成本。但凡有一定市场推广或运营知识的人,看到0.2元的获客成本的这个数字都知道意味着什么,这很接近互联网最早期的获客成本—有一个好的域名用户就来了,而现在,绝大多数互联网APP现在获客的成本都已经在10元以上了。Circles可以“代替支付”获客成本,而项目方、社区组织者仅需要为用户支付0.2元的xDai“开户费”以提高用户激活转化率,这一过程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完成了验证,行之有效!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就像17、18年因为ICO的融资效率远高于股权融资的效率,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冲进来发行ICO也带来了很多传统投资人入场。那会不会“0.2元的获客成本”也会吸引很多区块链行业外的公司、组织入场并带来更多的新增持币用户呢?Circles给开发者留下了很多的发挥空间,不仅是从成本降低的角度,还是机制构建的角度。

3. 最重要的,接下来代币机制设计与组织结构设计的结合可能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命题。

尽管YFI的创始人Andre一直在Twitter上喊话,只有治理权的YFI是空气,但是依然阻止不了YFI万倍的增长,价格一度到达BTC的3倍+,看似空气的“共识”带来的这个结果值得多研究。今年公平发行、社区治理都是区块链行业的热点词,都代表着组织结构关系的变化。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此前区块链世界通过代币的经济体系设计带动了大量的投资与投机的资金,那么接下来去中心化组织结构的机制设计是否也可以挖掘出更大价值?组织结构机制去中心化金融机制结合,将成为ChinaDeFi接下来的重点思考的方向,也会成为我们正在研发的UBI.city设计思想的核心。

UBI.city关于“组织结构”的框架

CirclesUBI提出了“个人级”的合约框架

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角落的人,加入的都可以领一份“工资”——全球范围的去中心化“社保”。但是“工资”怎么“值钱”?CirclesUBI目前基础层里,“值钱”需要靠与真实、有价值的用户授信,也就是“共识”来实现。但是正如“打土豪分田地”共产主义有面包才更香,除了“共识”还需要“收益利润”的支撑。

那么基础保障利润收益的关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简化来看,大有:联合国组织解决国际间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维护各国和平发展;各国又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经营环境,企业向国家交税,国家将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国民社保保障开销,进一步促进稳定利于企业的发展与创造利润。小有:公司或组织依靠业务盈利,用利润(也可以是外部融资)招募员工并为其缴纳社保公积金形成保障,再通过股权和分红形成激励,员工继续为公司创收带来更多利润…“组织“在基础保障与利润收益的循环中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UBI.city在构建”组织级“的合约框架

首先组织内部——每个组织都可以构建去中心化的治理、协同、创收、代币经济规范;其次组织之间——进一步形成联盟通过治理决定拿出收益的x%作为整个去中心化体系的”保障“计划,吸引更多人加入这个去中心化的体系,并在体系中选择组织贡献力量给组织带来更多收益的可能性。这里的x%正是”利润保障“的支撑,也是吸引更多人加入的明确指标,大多数人在大多时候还是需要一个更明确的指引。

理论上来讲,想吸引一个个人加入体系,多个组织协同远比单个组织更加快速有效,个人的加入也将利于体系中的所有组织——也正是“全民保障”的双向价值所在。所以,UBI.city更像一个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由组织们的内部治理、组织之间的联合治理决定。

“组织级“的协议始终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所以UBI.city将会基于CirclesUBI研发并借助其个人级的信任网络价值,但是也不会局限于CirclesUBI。正如CirclesUBI当前基于xdai协议,未来也会考虑迁移到扩展性能更好、成本也很低的ETH 2.0网络中。

组织方式和能量的想象

如何让去中心化的”组织“这一概念更清晰化,更易于接近?一些案例,这简直就是”向往的生活“

未标题-3

对于目前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如果再能结合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威力。即使回归到似乎无聊的现实,原来的公司体系是,你领多少工资老板说了算,但是在UBI里,老板为自己的公共服务拿走多少钱,由你说了算。现有的公司巨头总要通过被后来者代替,社会才能发展,这是客观事实。那么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通过UBI 再造一个全球住宿系统就是下一个airbnb,再造一个全球打车系统就是下一个Uber。UBI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组织生产时钱的流向,原来是从上向下的分配,现在是反向的。

从现实到乌托邦

UBI.city和CirclesUBI、UBI概念一样,存在着很大的乌托邦的成分,希望这个美好的愿景可以让更多人看到未来的平静。但是现实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找到现实和理想的平衡点决定了UBI.city可以走多远,接下来UBI.city会做一个迭代的规划:

1. UBI.city首先会成为组织发展与治理的工具协议,社区组织可以通过简单的参数配置、或二次研发,发布自己的工作量激励、治理或有分红等权益的代币,并与个人代币形成兑换关系。

2. UBI.city会借助代币经济机制的杠杆作用加速进展,加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UBI.city本身的研发加速,一方面是用波动中的机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3. UBI.city通过组织内部治理、组织间治理效率的提升向乌托邦靠近,这将是一个中长期的命题,需要依靠提案、治理来不断优化。

接下来的三周内我们将会逐步发布并上线UBI.city,并将对其从功能模块设计、代币机制设计、构想和意图等方面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也只是ChinaDeFi对于UBI.city的首个提案。由于ChinaDeFi目前是一个非盈利的mini组织(只有2个人,并且还”去中心化的“不在同一城市办公),我们努力保证着质量和效率——维护拓展社区并开展研发工作,所以最初的产品可能会有所欠缺需要不断的迭代。而UBI.city本身更需要成为一个组织,就是要有写代码的人、发提案的人、还有擅长传播的人,一起来决定和推动这个实验的发展。那么感兴趣的人,我们就联络起来吧!

关于

ChinaDeFi - ChinaDeFi.com 是一个研究驱动的DeFi创新组织,每天从全球超过<span style='color:#BB8719'>500个优质信息源</span>的近<span style='color:#BB8719'>900篇内容</span>中,寻找<span style='color:#BB8719'>思考更具深度、梳理更为系统</span>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同步到中国市场提供决策辅助材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