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路社区专题《生活杂谈》

推荐《极花》后记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读书灯下

越来越喜欢看书的后记了。

在这或多或少的文字里,藏着许多宝藏。他们会写自己写文的心路历程,有时候他们会说,故事是从哪里起点,经过如何酝酿,才有了最终的呈现。

看了这些,似乎可以离故事、离作者笔下的人物、离作者本身的想法更近一点。

今天看贾平凹的《极花》,是以一个被拐卖到北方农村的女子视角讲述。她被关在只能晒到巴掌大点的阳光、充斥着各种味道的窑洞里。暗无天日,她逃跑,抗争,在黑暗的窑洞里观察着她所能见到的极小范围的人和事,在泥巴墙上刻下一道道划痕,数着日子过。

白天,黑夜,对她来讲似乎都是黑夜。

这个话题不新,但非常沉重。更痛苦的是,内心隐隐地预感,你就看她现在如何抗争,到最后或许也只能一步步在这里被留住,扎根。

看没几十页,就实在忍不住翻到了最后。原本想先看看结局,却意外地看到了长长的后记。

贾平凹在这篇后记里,详细讲述了他为什么会写这个故事。

故事的起点,源于他从老乡那里听来的一桩事,发生在老乡身上的真实经历。但这个故事他埋了十年,才开始动笔。

老乡的女儿被拐卖,老乡和他妻子四处寻找了三年,人后来被gong/安人员解救回来了。

原本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故事的发展谁也没料到。

女孩回来后,由于媒体大篇幅地报道有关机构解救人员是如何英勇机智,大家从而知道她被拐卖过,身边所有的舆论都朝向了她,议论纷纷。

在这些日子里,女孩闭门不出,整日里不言不语。

原本夫妇二人打算将她送到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地方,可还没落实完,她便留了封信,回去了被拐去的地方。

是的,被营救回来半年后,她又回到了那个地方。

现实的展开似乎永远都比虚构的故事更血淋淋,更残忍。

我又想起祥林嫂。读书那会儿关注祥林嫂的点在于,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对着人说她的遭遇,这一再的抱怨让人感到麻木,继而嘲笑;哪怕最开始,人们也是听故事、看热闹的成分居多。谁会真正去切身关心一个受害者的心理呢?

可她确确实实是最可怜的受害者啊,她被强迫着抓走改嫁给人当媳妇,生下孩子才无奈顺从下来,接受了生活。可后来老公死,孩子被熊吃,苦命的她又变成了孤家寡人。

然而对待这个受害者,故事里人的态度是:认为她不贞不洁,嘲笑她为什么那么轻易地就从了,甚至劝她去捐个“门槛”,以免到了那边不得安宁。

何其相似啊。在鲁迅过后,现实里也依然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

在《极花》后记里,贾平凹非常详细地写了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故事。他不只是写一个被拐女孩的命运悲剧,写她的呐喊与控诉,还有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对农村的“掠夺”的思考与探讨。

他说,总有人非议说我们的文学作品中阴暗的东西太多,批判的主题太过。但,文字需要给人思考。

这篇后记值得每个写文的人读。推荐大家,即使不看《极花》,也把《极花》后记拿来看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