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每天写1000字简书电影

《偷自行车的人》:我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善良的人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161人  丁晓岚
1

二战后的罗马贫穷与失业充斥着低层人民的生活,战争带来的苦难也并未离去,与硝烟带来的破坏相比,真正需要被治愈的还是人民的内心。对于生活的畏惧和恐慌,意大利人民显示出了另一种姿态,或许即使生活再怎样苦难,也要好好活下去的信念是每一个意大利人民的夙愿,所以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时他们都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作品。新现实主义的风格,平静的镜头和朴素的叙事方法给电影以导演自身的赤忱和对真正社会的尊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推崇的也是对生活的真实摄录,把摄像机搬到大街。不需要使用专业的演员,而是无任何演出经历的低层人民。所以电影很质朴,只是单一的线索,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仅此而已。

2
一辆自行车是生活的全部

安东找到了一份贴海报的新工作,但是必须要自己准备自行车,没有自行车就要失去这份工作。这种看起来无厘头的条件在电影中看起来却是那么不违和,生活就是这样,你能承受就胜出,你不能承受就退出。只要有一份工作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最好的生活了,所以在这种压力下,安东和他的妻子商量着卖掉了家中的六条被子,买了一辆自行车。

这辆自行车的价值或许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它承载着的已经不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那么简单了,还有安东一家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安东第一天工作,贴海报时就被人偷去了自行车,与其说是偷,不如说是抢,光天化日,安东只是没有看到脸而已,离小偷也是很近的距离。在追逐的过程中被小偷的其他团伙骗错了方向,至此电影正式拉开了序幕。

3
在苦难的生活下值得信奈的除去自己别无他人

失去自行车的安东很着急,报了警,警察也只是一幅装装管管的样子,看似很热心的去找,可真正的结局是什么,慢慢的不找了,如果抓到小偷联系他们就好。安东去找了他的朋友,在生活的窘境中,能够交到几个朋友或许是最大的幸事,但这一切和谐的关系都仅仅只是维持在表面。朋友们一起帮安东找了,敷衍的样子,只要不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怎么陪你玩都行。

亲人的焦灼与责备源源不断,妻子、儿子的眼神已经不再有可怜和怜悯,生活的信仰丢掉后,更多的是一种绝望。或许在那么一瞬间,就连重头再来的勇气都已经失去。生活把你打趴下之后,有多少人真的像那些励志大片一样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来继续让生活不停的打耳光,然后风风光光的活出亮丽的一生。真实的是人人嫌弃,没有人真心的管你的死活,在那样的环境下更多人想的是自己。所谓的朋友也仅仅只是留于形式,在真正的苦难面前,安东做为一个家的顶梁柱能够依靠和信奈的只有自己。

4
教堂是穷人麻痹自己的地狱

安东追查着小偷的下落来到了教堂,施善斋的神职人员或许在大家看来是一种善良,他给予了贫穷温饱。可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人都等着他的救济,教堂已然失去了它的意义,既然可以不劳而获那么干嘛还要去工作?

安东或许也有那么一丝迷茫,但他心底还是想着追回自行车,他也始终相信自行车一定能被追回来。其实做为观众,我们的内心从电影开始就已经有了压抑感,安东的执着何尝不是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最终的希望。只要是自己的事,没到最后就不会放弃,这一直是每个人的执念。教堂的意义是给予人们信仰,在苦难的日子面前也有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教堂在这里已经变了味,已经成了穷人麻痹自己的地狱。

5
昏暗的光是社会的现实

压抑感来自于哪儿?电影屏幕上的光。在一个这样的社会里,光都变得浑浊和昏暗。这些自然光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就是真实的样子,飞扬的尘土和黑白的画质就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安东是一个迟疑的人,自行车被偷时,愣了一会儿,警察局认小偷是愣了一会儿,妻子提水时愣了一会儿。这种短暂的停滞不是演出来的,是最自然的反应,可以说当时的低层人民都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里面。

安东找不到自行车,电影也快结束了。其实他找到了,只是别人不承认,又有一大帮人做伪证,他没有办法。他想到了偷一辆,来保住他的工作,保住他的生活。他叫儿子先走,去找了一辆自行车,骑着就走……

我们从来都不是一直善良的人,善意的对待这个世界还不一定能够得到理解和安稳,安东没有错,他只是想安静的过日子,只想踏踏实实的生活,他没有得罪任何人。罪恶的传递是好人的被欺骗,别人可以偷我的东西不被天谴,为什么我不可以,我也只是拿回属于我的东西。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