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笨拙越努力——读曾国藩
对曾国藩而言,生平第一大挫折便是屡考不第。
曾国藩在14岁的时候,就和父亲一起赶考,连考5次,常常落第。第6次父亲考上秀才了,而曾国藩却落了榜。不仅如此,他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也就是说,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出几篇文章来作为范文,有正面典型,有正面范文,也有反面典型,曾国藩的考卷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文理欠通在当时是很严重的批评,又被悬牌批责,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件事情,对曾国藩刺激非常大。这是他长到这么大第1次,被人家当众批评。
痛定思痛。他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誓要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他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然而,曾国藩的身上有一股天生的倔劲。他告诉自己,解决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涤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名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换句话说,他要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发奋努力重新做人。这次被悬牌批责的耻辱如同当众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于是他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痛苦反思之后,他好像突然顿悟了。以前学了16年没有学通的他,感觉像打通了关节,他悟到了怎么写文章,怎么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
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第7次科举之路。这一次,他果然不负所望,一举考得秀才。因为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很快,他又顺利的通过了举人的考试,最终凭借出色的文章,获得皇帝的亲自阅卷,并将他原本三甲第3名的成绩,改为第2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以绝佳起点开启仕途。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来说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99%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尚拙,即崇尚笨拙。曾国藩说,天下之治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笨功夫的好处是: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受到的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非常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因此做事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的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越走的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的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曾国藩的一生充分发挥“尚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法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儿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其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这种方式正如重剑如风,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