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习是为了高考,那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
高考结束了,不久之后又一批学子会走进大学校园。如果12年求学的目的是为了上大学,那么上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最赞同的是前不久看到的一个说法:上大学是为了找寻到人生的意义。
这话听来枯燥又教条,因为孩子们一直在考试中被各种论述意义的考题挟持着,早就对意义这个话题厌烦透顶。
但其实没有意义的生活,人类是无法忍受的。据说有一种惩罚囚犯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每天挖坑,之后再填上,如此重复。过不了几天,囚犯们的精神就会崩溃,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上大学可以找寻到人生的意义呢?因为从上了大学开始,除了学习之外,年轻人们有了大把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即使学习本身,也从内容到方式上开始变得多元。理论上,他们可以在大学中进行一切对未来生活的预演。
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很遗憾,假如不去刻意逃避的话,这种预演中将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年轻的心会意外地备受折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能够承受得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却在大学期间因为学业问题、自我管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而状况频发,甚至亲手断送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人在遇到一些重大的人生挑战的时候,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首先是恐慌,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什么,自己的能力能否应付,所以会紧张、焦虑,甚至会试图逃避;第二个阶段是麻木,时间长了人们的情感会开始变得不那么敏感,得过且过的状态会占了上风,甚至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偶尔开心一下;但如果困境久久不能改善,人们心里会生出绝望感,这种绝望甚至于在人们逃离了恶劣环境后仍然持续,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好不容易克服了一个困难,居然紧跟着另一个更大的困难时。
其实,这个过程记载于一个犹太人对集中营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之中,而他之所以成了28分之1的幸存者,正是因为他一直在用“意义”来鼓励自己。
方法就是他会将集中营的一切苦难都看做是写作的素材,想象着未来站在站台上讲给大家听的时刻。事实证明他在获救之后真的成了知名作家、心理学家和大学教授。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经历了数十年的监狱生活并饱受折磨,但是他交了很多朋友、建起了图书馆、帮人咨询税务问题、辅导狱友考取文凭,最后还成功逃出了监狱。
有人说他在狱中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布局,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片名已经说得很清楚:安迪认为妻子因他而死,他是选择在苦难中自我救赎,并尽可能活得有意义。他的灵魂一直因意义而无比自由,自由到甚至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离开苦难!
从大学讲到集中营和监狱似乎有些引人误解,但就心理的蜕变历程来说确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击败人性的从来不是生活的困苦,而是失去了持续寻找到意义的能力。
参考书目:如果学习是为了高考,那上大学又是为了什么?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奥] 维克多·弗兰克
豆瓣评分: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