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应用与研究(4)
论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会计改革简要述评
从本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我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经济改革热潮。这次经济改革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会计作为经济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伴随我国经济的改革而改革,随着经济模式的变化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大陆兴办“三资”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三资”企业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一种新的重要经济成份。新的经济成份的产生,客观上必然要有新的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于是,1985年3月4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和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会计界的会计改革步伐没有停止。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财政部的高度重视,终于确定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使中国的会计走向世界的会计改革之路,那就是:在调整、修改、完善我国现有的各种会计制度的同时,参照国际惯例,努力构建中国自己的会计准则体系及其理论框架。我国国务院于1992年11月1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在1993年,我国的所有企业顺利地完成了新旧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并使广大会计工作者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基本内容,为今后实施会计准则,把我国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制度基础。实践证明,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是成功的,并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盛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经理泰瑞·哈汀先生在应邀参加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后,他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展望》杂志1995年第12期发表了题为《中国走向国际》的报道,他在对中国制定会计准则发表评论时指出:“这些会计准则比较简练,并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准则一旦实施,依此编制的财务报告定能为国际投资者提供相关、可信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的还不够平衡,就整个会计体系而言,预算会计改革至少要落后于企业会计改革五年左右的时间。造成预算会计改革滞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预算单位改革迟于企业改革;预算会计的理论研究力量薄弱;国家主管部门重视的还不够。见于上述考虑,我国现在正积极调整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理论先行的作用,组织预算会计改革专题研讨,开展预算会计改革有奖征文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初步扭转了预算会计改革出现的背动局面。据了解,我国已经确立了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目标,即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应当重新调整预算会计的组织体系,将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改为各级人民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我国于1996年10月又发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从此我国正式拉开了预算会计改革的序幕,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分别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预算会计核算方法,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其中包括改进记帐方法,确认会计要素,改进会计科目设置等内容。企业会计的改革影响和带动了预算会计的改革,只有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全面推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会计走向世界的梦想,才能缩短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差距。
二、如何认识我国的会计创新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我国的会计创新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流行于会计界的会计信息理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受托责任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就是近几年会计基础理念创新的成果;二是会计应用理论的创新。会计准则体系及其理论框架,会计核算中采用的资本金制度,坏帐准备金制度等就是会计应用理论创新的成果。通过会计创新,抛弃了实行四十多年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公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平衡公式;抛弃了“资金平衡表”,采用了“资产负债表”;抛弃了“完全成本法”,采用了“制造成本法”等等。
从我国会计创新的过程看,我国的会计创新走的是一条全面引进,合理吸收,适当创新的道路。多年来,我国有关部门组织了许多专家学者,一方面翻译了大量世界会计审计名著;另一方面翻译、介绍了许多国家有关的会计政策及其理论。全面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现代会计的研究成果,对于开阔我国会计界的理论视野,加快会计改革步伐,提高会计改革成果质量,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说,引进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引进的目的在于消化吸收,洋为中用。这是因为,西方现有的各种会计理论和会计政策都是根据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相适应的,而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折时期,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不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会计人员素质,在较短的时间内都难以达到西方国家现有的水平,所以,全盘照搬照抄西方现有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政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引进西方现代会计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把注意力和落脚点放在会计创新问题上。
当前,我国正集中精力把会计创新的重点放在建立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会计准则为行为规范,以会计制度为操作指南的“金字塔”型会计模式上。我国现已完成了会计法的修改工作,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也已经出台,具体会计准则正在制定和讨论之中。在将来,全面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是我国会计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会计迅速走上国际舞台的必然选择。
经济改革呼唤会计改革,会计改革更需会计创新,没有会计创新,会计就不可能向前发展。建国后,我国会计创新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五十年代初,我国实现了第一次重大的会计创新,实行了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结束了解放前中西会计并行的混乱局面。时隔四十多年,我国又实现了第二次重大的会计创新,即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制度模式转换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准则模式,新的会计模式倍受世界许多国家所赞许,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不管会计准则能够使用多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将来,终究要有一种比会计准则更先进的制度来取代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会计发展的历史提醒我们,我国在努力构建会计准则体系及其理论框架的时候,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要汇集我国1000多万会计人员的集体智慧,为创造比现在更加有效的会计行为规范,做好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近期内,我国仍然要在会计准则的创新上狠下功夫,不应停留在目前现有水平上,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努力实现我国会计改革的调整、追赶和超越三大目标,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我国会计创新的战略选择
亚洲首位国际会计史学家协会委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在今年给我的一封复信中指出:“中国的会计应当走上国际舞台,不单纯是我们向别人学,也要别人向我们学”。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我国所有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心声,他给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的确,我国现有的会计改革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向西方学习,中国的会计就很难走上国际舞台,就很难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只有不断学习和吸收西方国家的会计研究成果,才能使中国的会计不断得到充实,不断完善和不断提高。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什么都要向别人学,要花大力气,搞出比别人更先进的会计成果,也要尝尝别人向我们学习的滋味。要实现这个转变,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并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要实现这一飞跃,我国必须要有适当的会计创新战略。从现实情况看,会计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现阶段,我国会计创新应以模仿创新为主,适当采取合作创新、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国家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行业会计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大专院校会计院系,或个体,以自身的研究为基础,实现会计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实务化和国际化,并得到世界其他国家同行的承认为标志。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从法律上讲,率先只有一家,而其他国家、团体或个人则是通过扩散的渠道而成为跟随者,即模仿者。我国会计的“管理活动理论”就是由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首创的,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现已成为我国很有影响力的会计学派,并得到了许多国家会计界的关注。自主创新必须要有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和成果积累,没有这些实力,是做不到率先创新的。
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出来的会计研究成果的示范和诱导之下,国家、团体或个人通过合法手段,在率先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善的一种创新形式。严格地说,会计的模仿创新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原样仿造,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改善。最早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要当数美国了,在美国制定发布会计准则之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都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国的会计准则。这些国家的会计准则虽然都带有本国的特色,但从总体上看,主要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然而,我国明确提出会计准则、会计原则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从1980年开始,我国会计界十分重视国际会计准则的翻译和介绍工作,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表的英文本译成中文,陆续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会计标准》和中国会计学会编辑的《会计研究》月刊上发表。现在,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就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准,并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系统地仿制出来中国自己的会计准则,这并非轻而易举,更何况要高于率先创新者。实践证明,模仿创新是实现我国会计的快速创新,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捷径。模仿创新也是过渡到自主创新的必然阶段。要做到自主创新必须有好的模仿基础,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并在模仿创新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
合作创新。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会计团体、高等院校之间以及会计科研机构之间合作推动会计创新的新组织形式。这种创新形式在会计科研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一些会计理论、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创新,有的可以通过一个单位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但有的就很难独立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的完成就个人来说,或一个单位来说就显得势单力薄,无能为力,实际上,我国这项工程就是由财政部组织、部分高等院校和国内外会计专家咨询组共同组织实施的。只有多家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缩短会计创新周期,实现成果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以上三种会计创新战略的划分是相对的。笔者认为,对会计而然,不管采用哪一种创新战略,都应注重国内外会计理论的知识积累,这种积累表现为会计理论知识的增长,缺少这种增长,会计创新就难以实现。
(本文完成于1996年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