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自己战斗,你还会害怕竞争吗
在生活中,我努力看书,从书中汲取养料,进行消化,再转化成自我的认知,认知的形成需要通过归纳理解,再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矫正,最终形成用自我思维理解消化成的凝练的知识。
这种知识的转化是个严谨的过程,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丢失,都能使你的知识链条断裂。
所以,这个过程不亚于你完成一次攀登高峰的历程,或者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经营一家公司,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等等。
这个过程和通过看书学习稍有不同,区别在于应用到实践中的时间投入上。
我们追求的名利双收,都有目标可以依托,或者是技能,或者是具体的项目。这些都会在无形中推动你先“存活”下来,然后再某发展,它促使你不得不分清主次,理出最精简的也是最核心的主干问题和脉络,让你能够把命运和成败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个过程很自然让人去有目的性的学习知识,先主干,再扩展其他。
如果给你一本书,一门课程让你自学,你会选择把书从头看到尾,然后依次的做习题。
但这个过程往往是无目的性的,你强记书中的知识,按顺序回忆,已经耗费了你大部分的精力,根本匀不出额外的时间去思考。
这就让学习变得很被动盲目,书籍的作用是启发性,而教育的本质也正是如此,它不是要你成为背书的高手,即使你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顶多是个优秀的学生,但却根本称不上一位智者。
我时常害怕分享出自己学到的知识,也曾反问自己,这样的心态是害怕竞争吗?
实际上,那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欠缺,根本不值一提,或者漏洞百出。
我总想要把一个问题想深入,再深入些,然后才会战战兢兢的写出来,供大家审阅。
但有时候“逻辑”不是让你解决问题,却一直在扮演借口的角色,让你给自己找借口。
我以为的逻辑是先把事情做完整,再到实际中检验。
这完全错误,你在消化一件事的同时,也在同时范“偏差性”的错误,而这个偏差如果不能及时的通过实践纠正,将会直接偏离航道,即使之后再如何调整改正,都无法被拉回正轨。还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几乎会使你对一件事推倒重来,极大的浪费时间,还未学到真本领。
周围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一开始都选择沉默,但当最后问题太大,捂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意见分歧,造成大范围的损失。
这可以是一个企业的行为,也可以小到你个人,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建立。
这是盖大楼的过程,需要把基础打好,什么是知识体系的基础:是你吸收消化掌握一个知识的流程。
我们往往记忆然后遗忘,更谈不上构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怎么能产生有建设性的有价值的思想结晶呢。
知识有时候靠理解,但还有很多是抽象的,这就需要你亲身实践,去验证,不断纠错,才能掌握。
这过程会让人望而却步,感觉很难,不好施行,实际是对掌握一门知识缺乏自信,缺乏本能的好奇,这让你动力不足,在面对关键点需要吃劲的时候,缺乏魄力。
人,往往是在这样的时刻被甩开差距的。
实际上,不是害怕竞争,是害怕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很多人逃避学习,在缺乏越是的自学阶段又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深入研究,最终导致在社会上混迹多年,仍没有能让自己立足的技能。
要想从根本上成长,不仅仅是我们要有成长的自信,还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让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走向高速路,加速的成长。
前提是,要敢于迈出行动的步子,即使写文章,写分享,也要大胆发布出来,让别人给予指正,这本身也是见不足的过程,如果连这样的胆量都没有,就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进步,更妄谈人生的突破。
这篇文章,是写给自己的,我渴望自己能够克服心魔,勇敢的在批评声中保持平和,及时纠错,一路向前。